见性成佛 第十天

第十天 诸位观众、诸位菩萨大家好: 现在我们要演讲「见性成佛」这个庄严的课题,这个课题对于我们能不能成佛有相当的关系,佛弟子听很多、也研究很多法,却仍无法掌握入门处,「见性法门」就

第十天

诸位观众、诸位菩萨大家好:

现在我们要演讲「见性成佛」这个庄严的课题,这个课题对于我们能不能成佛有相当的关系,佛弟子听很多、也研究很多法,却仍无法掌握入门处,「见性法门」就是一针见血让你入门。所以开悟祖师的法语或是经典的扼要,往往三言两语就让你见性,这就是了义的经典,圆满的经典。

目前台湾虽然佛教兴盛,样样是佛法,又每每都不是佛法,相似的、类似的佛法相当多,若未经明眼人鉴定过,你所看的往往是不了义、不圆满、以偏概全的,是局部性的。以偏概全怎能代表佛法的全部呢?此即不了义或权巧方便的道理,所以我们要听,就要听圆满了义的道理。各宗各派对此见性法门,没有一个人对此有所打折、有所动摇。换句话说,任何一宗一派,如果远离了见性,这宗这派有可能就不了义了,这也是为什么,千经万论,诸佛菩萨来人间度众生,最后看因缘成熟,都教你如何见性成佛。一位祖师他说:

「法性湛然本空寂,无明俄兴圣凡别,

因戒生定启智慧,断除烦恼成正觉。」

「法性湛然本空寂」没错,法身无相,法身本来空寂,每一位学佛的人不可否认这个事实。法身如虚空,但是虚空不是我们的佛性,是如同而已,由这如同当中去意会我们的佛性。

就虚空而言,你用红漆泼它,虚空不会被染红,用青色的泼它,虚空也不会被染青,不住一切颜色。我们的佛性也一样,佛性你无法把它抹黑,无法把它抹红、抹青,都抹不住。如同虚空,这个譬喻很美啊!用刀割虚空,虚空不会缺一角,用手榴弹、原子弹炸虚空,虚空不会粉碎,我们的佛性用炸弹去炸,用枪炮去射,佛性不动一毫、不伤一毛,不伤大雅,佛性如虚空。你对虚空斥责、漫骂,虚空不会生瞋恨心,虚空不会回应你,虚空不伤大雅。

心也一样,一个解脱的人其心境,就如同你向圣人斥骂,骂脏话、毁谤、吃醋,佛性如虚空不伤大雅,不会有一丝丝的亏损。心如虚空之空寂,是一种形容,在形容当中去意会你的佛性,因为佛性有知觉,虚空没有知觉,虽然没有知觉,但在形容当中去意会你佛性的存在如同虚空。所以经典常说,有人想要了解佛陀的心境,以了解虚空之境就比较相近了。简单说「法性湛然本空寂」这百分之百正确。

「无明俄兴圣凡别」只要凡夫众生突然生起一个妄想,突然起瞋恨心、贪欲、怨妒、嫉妒、吃醋的心,就有了凡夫和圣人的差别了,佛性本来清清净净,没事将其瞎搅一番,搅到后来佛性却情绪化,你吃饱没事胡思乱想,想东想西不切实际的妄想一生起,此即凡夫、圣人的差别。其实开悟证果的圣人,他开悟见性后也如同一般人,心境解脱而已。不是成佛以后,佛陀多了一支角,三头六臂长得奇形怪状,那就误会了。成佛以后只是他心里证了涅槃,不生不灭自性解脱,能转境不被境所转,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他的体即是用,用即是体,体用不二。他虽然心不住一切法,但能生一切法,心无住但是能生心,生心当下又能无住,无住生心是不二。开悟人的心境是那么庄严自在解脱,相对地,未开悟证果的人沾不到一点边啊!总之,祖师说你的妄想不动便罢,一旦动起来,你的心和圣人就有差别。所以接下来他教你如何修,他说:「因戒生定启智慧」然后以智慧断除烦恼成就正觉,成就佛道。

所以修道初入门的人,一定要发心来守戒,因为不用戒律规范,你的身口意三业容易蠢动,容易动念头容易造业,所以戒是一种方便,等你开悟证果以后,你不用持戒但是不会犯戒。凡夫不一样,你叫他不用持戒,他会犯戒。这是方便法,你若契会以后,就不用死背、食古不化。等你开悟证果以后,就不用持戒也不会犯戒,行住坐卧,施为动作都能拿捏得恰到好处。所以开悟圣僧说,我们修道要持戒,持戒以后心才不会乱,才能产生定力,有定力以后才能启发智慧。一个心乱糟糟、心猿意马的人,没有定力就没有智慧,慧生不出来,情绪化、使性子的人,脾气不好的时候,你叫他定,定不下来,纵使他有智慧也都是狂慧,那是意气用事,世间的聪明而已,不是佛教所称的智慧。所以心一旦乱则智慧不生,你心里一堆杂草、一堆烦恼如何净化?如何断除呢?要如何正觉呢?这完全是戏论,完全无能为力了。

所以祖师告诉你,你的法性本来就是空寂的,法身本来是无相空寂的,但是因为你无明烦恼一搅动,就和圣人有差别了。你要如何成就圣人之境呢?他教你方法,他说要持戒产生定,因为定以后才有办法发出智慧,有智慧才能断烦恼证成无上菩提。再念一遍:

「法性湛然本空寂,无明俄兴圣凡别,

因戒生定启智慧,断除烦恼成正觉。」

「法性湛然本空寂」「法性」这两字就等于「真如」,也就是一真法界,法身的意思,真如亦同如来藏性,也就是自性、本心、妙觉、实相,禅宗叫做本来面目,名词不一样,意思都是指佛性而言,法性如同佛性。另一种说法,法性是属于无情的法性,佛性是指有情的佛性。但是「法性」指的是我们的如来藏性,佛性的意思。因为法身是无相,本性空寂,虽然空寂,但无相无无相。

有人说:「师父,佛性本来清净,既然本来清净怎么还会变成凡夫呢?」佛性本净是佛陀权巧的说法,因为众生懈怠啊!由于他懒散不修行,佛说本来清净,既然本来清净那就不用修行了呀,若本来清净又变成凡夫,那谁要修行呢?所以【成实论】这么说:

【成实论】云:「佛为懈怠众生,若闻心本不净,便谓性不可改,则不发清净心,故说本净。」

佛陀善于用权巧方便来教导众生。意思是我们的性本来清净,他怕你听到心本来不净,那干脆不要修行了,好比土沙如何煮成饭呢?永远不可能啊!其实佛陀只是方便权巧而已。既然性本来不清净,在此情形之下,他以为性无法改,沙永远是沙,土永远是土,如何将沙和土煮成饭呢?因此,他就不发菩提心,就不发修行的心让他的心清净了。因此佛陀说心本清净,这是方便的教法。

其实你若还没有修行,还没达开悟证果以前,不可以说你的心清净或不净,这么说是不对的。换句话说,你的佛性不可以说本来清净,也不可以说本来不净,这是两极化都不对。如果你的心本来是清净的,有一天修到开悟证果,以后是不是还会再变凡夫呢?没错啊!人家会想:本来清净怎么又会变凡夫?有问题,这样修行也没有用了,修到最后成佛又变众生,这样有问题,这样不对。说心本来是不净的,那样也不对,煮沙如何成饭?说你的心本来清净或心本来不清净,两样都不对,没有前后就是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