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性成佛 第十四天(2)

顿教和渐教也是这个道理,「顿」是一讲就豁然开悟,这是顿教之人。「顿」就是不用经过用功修道、用很大的力量、用很深的思考、用很多功夫马上在短暂之内,克期就可以开悟证果叫做「顿」。「渐」就是渐学,渐渐学习

顿教和渐教也是这个道理,「顿」是一讲就豁然开悟,这是顿教之人。「顿」就是不用经过用功修道、用很大的力量、用很深的思考、用很多功夫马上在短暂之内,克期就可以开悟证果叫做「顿」。「渐」就是渐学,渐渐学习到最后才能够豁然顿悟。所以没有「渐」就没有「顿」,凡事由浅入深、由近而远,这有道理啊!光儒家好了,不用讲佛家那么高深的道理。他说「行远必自迩」,走远路要从「迩」处,迩是指最近的地方,目标在前面你必须跨出第一步,然后第二、第三步,接二连三的跨出去,远的距离才会到。「行远必自迩」你不可能一步登天,一步要跨过三十公里远的地方,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远是由近的距离起步,远方的目标才会到达,这是「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你想登上十楼,非从第一层楼开始不可,坐电梯也好走楼梯也好,一定要经过第一层楼、第二层楼、第三层楼,不然高高在上的高处,你是到不了的呀!「登高必自卑」,「卑」就是低处,由这里慢慢爬起。

修道也是同样的道理,修道是点滴的工夫;一点一滴累积的功夫,就以念大悲咒为例,念大悲咒念久了,就是你的了,念久就熟练,念久了不用背自然背起来,但是你念一、二次背得起来吗?难矣!因为大悲咒,梵文的音,一句一句既生涩又不好念,岂是一、二次就能背得起来呢?除非你是过来人,诸佛菩萨示现的或多生累劫曾经修过,所以稍微学习就会了,不然一般初发心者,大悲咒要念好几次才背得起来,所以修道是点滴的功夫。什么叫「点滴」?比如说,你感冒去打针,打500cc的点滴,一瓶八分满一滴一滴的滴下来,乍看之下,哦!这要滴到什么时候才滴得完啊!一瓶那么大瓶,但是你老人家放心吧!禁不住它一滴一滴的滴,滴久了,这大瓶的500cc就有滴完的时候,「点滴」的工夫。

我们修福修慧也是点滴的工夫,一桶水看起来不满,不过禁不住一天一滴,一个月三十滴,一年三百六十五滴,如是一年二年三年十年,这桶水难道不会满吗?会啊!「水滴虽微,渐盈大器」不错,水滴滴石能将石穿孔。台北野柳海水一直侵蚀,石头本来是四方形,被海水侵蚀到后来变成葫芦形,一个人头。所以修行是点滴的功夫,慢慢累积起来的。我们不要灰心、不要烦恼。就像如本当初讲经的时候,说得结结巴巴的,说得不顺畅,字句咬不清楚,段落不分明,现在就不一样了,讲得一字一句清楚,咬字清晰,说话段落分明,说得本土化、乡土味,在本土化、乡土味中法喜充满,有趣又有佛法的内容。有些人讲经有趣 没有佛法的内容。要说得台上台下打成一片,不是一步登天就办得到的,有谁看到我私底下和背后的努力认真?众生只看到果没有看到因。

修道也一样是点滴的工夫,你的福报慢慢的修、有耐性的修、有毅力的修、有恒心的修,最后成功者也非你莫属啊!你的慈悲心不够不要紧,去关怀病苦之人,人之苦如同自己之苦,别人的烦恼如同自己的烦恼,来学习这个法门。需要帮忙的人我们去帮忙,你的慈悲心会生出来,仁心、爱心就生出来,是可以慢慢培养的。最后不用驱使、勉强自己,看到需要帮忙的人,你自然会生起爱心去帮忙人。所以凡事都是学习来的,因此修行是点滴的功夫,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你不曾听说:「聚沙成塔,众志成城」?一间寺或一座塔,绝对是无尽的细沙与水泥搅拌后,一层一层堆砌而成,一间寺的庄严需要累积多少的沙才成就一间寺?「众志成城」大台南市也好,大台北市、大台中市,乃至大高雄市全国十六县市,不光是一位市长、县长就可以成立的,也不是一个乡镇的乡镇长就可以成立的。「众志成城」是多少民意代表、多少学者专家、多少人提供意见共同成就了大都会。「众志成城」是多少人的观念、智慧、财力等全部的累积。以台南市为例,要经过多少任的市长、民意代表(市议员)和里长,汇集众人的智慧,才能成就今天的大台南市。同样的理由,今天台南市的成就是累积了政治、经济、文化、慈善,是名众志成城。

修道也一样,你有这么大的智慧,我相信不是这一世一下子就能够成就的,也因为多生累劫,多听多闻多学习,再加上这一世的努力,因此成就了你的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所以我们佛门有一句话说:「没有自然的释迦,天生的弥陀。」释迦之所以释迦,弥陀之所以弥陀,都是多生累劫修来的,不可能莫名其妙就成就了释迦佛陀、阿弥陀佛。所以说「没有自然的释迦,天生的弥陀」道理在此。佛经记载他是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因此今天他成就了,今天他成佛了,最后的胜利者也是非他莫属!

所以说修行是点滴的工夫,是累积所成就的代价。今天我们顿教和渐教也是同样的道理,有人说圣僧要向他顶礼、膜拜,那凡夫僧要拜吗?一样要拜,没有凡夫僧哪里有圣僧呢?圣僧是他多生累劫修来的,包含今生的努力渐渐顿断烦恼、无明、习气,成就了他庄严的自性,成就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无尽的慈悲喜舍,就是他多生累劫修来的。所以看到圣僧要顶礼,礼拜是理所当然,被礼拜的人他也不会增一点点,他也不会比较胖。但是因为在礼拜当中,使你多生累劫善根成熟,消除你的我慢贡高的心,这有道理哦。

在二十年前,那时我看到一位在家菩萨很虔诚,非常深入三藏十二部教典,时常阅览经藏,他自以为道理懂很多,看到初出家的小和尚就比较不看重,他都看重那种大牌的,有知名度的,看重那些比较有修行的,看重比较年长的大法师,看不上初出家的。昔日,我出来讲经的时候,年纪大概廿多岁,他一看到我,心想:哇!年轻人那么善于讲经。他心服口服,但还有一点不服就是我年纪太轻,这是他的大失误。之后向我顶礼时,把我拉到旁边说:「少年师父啊!(师父就师父,又加上一句少年耶)我想向你礼拜一下好不好?到旁边比较没人看到的地方。」当时我是啼笑皆非,哪有这种菩萨呢?他说:「我都是礼拜比较年长的法师,但少年的我没有礼拜过,你让我礼拜一下,因为你很会讲经,说法引经据典说得很好,你是少年法师也是我的偶像,让我拜一下好吗?」好啊!可以啊!没拜也不要紧。他说:「喔,不结个缘不可,多生累劫被溜走以后就拜不到了,非拜不可。」我说好,赶快拜,他就拜了下去。他在拜之前还看了四周有没有人看他,没有人看到赶忙拜下去,又很快起身庆幸没人看到。

拜这一拜提心吊胆,紧张得不知死了多少细胞。行礼作拜,我们没有增一点点,他也没有损失,但是因为他所拜的法师都是年长一点的,这种观念不一定正确,你不曾听说一句话:「三岁孩童可悟道,八十老翁行不来。」会悟道的人,在少年时就悟道了,不会悟道的人活到七老八十了,说难听一点,棺材入一半了他还不能开悟证果,还无法觉悟,「三岁孩童可悟道,八十老翁行不来。」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告诉这位居士:「我希望你每样都好,样样都很圆满,只是有个观念要调整一下。」他问:「调整什么?」圣僧是由烦恼僧、凡夫僧成就的,没有凡夫僧、烦恼僧,圣僧如何得呢?佛陀也是由凡夫修行成佛的啊!所以我们看到凡夫僧,也同样要顶礼。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