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性成佛 第三十天(3)

【涅槃经】云:「见佛性不名凡夫,不见佛性是名凡夫。」 所以凡夫和圣人的差别就问有没有见性而已,我们修道当中,不论如何要先见性再说,如果修道已经达到果地了,「道」实在就不用再修了,「道」如果还在修不名为

【涅槃经】云:「见佛性不名凡夫,不见佛性是名凡夫。」

所以凡夫和圣人的差别就问有没有见性而已,我们修道当中,不论如何要先见性再说,如果修道已经达到果地了,「道」实在就不用再修了,「道」如果还在修不名为「道」。要如何修呢?来,我们看开悟圣僧怎么说: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造作趣向,皆是污染。」

「道」是大道,在这里是指「见性」而言。你若达到果地,修到圆满的时候,「道」那里需要修呢?「性」那里还需要修呢?那是在因地刚起步初发心的。若达到究竟圆满清净的时候,那里还需要修呢?譬如虚空,你用沙土向它洒过去沙土满天飞,虽然沙土满天飞,最后尘埃总有落地的时候,沾得到处是,但是等尘埃落地以后,虚空恢复它本来的光明清净。用油漆去涂也涂不住,用璎珞去挂也挂不住,用七宝琉璃去装饰,也装饰不住,它永远都那么清净解脱。所以站在果地来说,自性也是清净如同虚空一样。那么,修要如何修?不要污染你的自性就对了。什么是污染?有贪心就污染、有怨妒心就污染,有嫉妒心就污染,使性子、耍个性、任性、我行我素就是污染。说你两句话你就恨我一辈子,恨心重就是污染。人家有能力你就嫉妒,人家有才华,你心里就不舒服,人家的境界比你高,你就生嫉妒心,污染啊!所以不可污染你的自性,当下就是修道,道就是这么一回事。

如果你仍然有生死的造作,做了三毒十恶的话,当然你就取向于六道轮回去了,这些都是污染的意思。所以修道只是达到最后「心如虚空」,这种意境你静静的去思考,说不定就悟进去了。「道」本来就无来无去,无生无灭,所谓「法尔如是」。实相本来就是如此,也说不得,但是没讲你又不了解,假藉说的语言,衬托真理的存在,衬托你佛性的存在,所以因地还要再修,果地就不用修了。

五祖弘忍大师将衣钵传给第六代时,要道场选佛,选一个见性的人作为衣钵的传人。叫他的许多门人,大家各做一首偈颂来给五祖弘忍大师看,看那一位见性较为圆满,要将衣钵传给第六代。他说第六代以后就不可再传下去了,衣钵是一个争端,为抢衣钵大家互相砍杀闹人命,因此传到第六代就好,所以衣钵只传到第六代不再传下去。五祖告诉他的门人:「你们各人将多年来上山参学的过程悟的境界,写一个偈颂给我看看,如果见性圆满的人,我将衣钵传给第六代。」大家回去后都想:「神秀大师是我们的上座,是教我们佛法的,在行住坐卧上教我们规矩的,教我们内典佛法的东西,所以我们大家想一想,实在没有能力写这偈颂。」大家共同推举神秀大师,但神秀大师有没有悟入心地他冷暖自知。一来他客气,二来他自知悟得不够深入,所以迟迟不敢写,到后来众人鼓励他以后,才写出四句诗,就在走廊的地方写上去,他写: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依这个方法去修正确吗?百分之百正确,可是他还在修,还在大修特修,还在「有」的当中,尚未达到空的境界,还在生死此岸大修特修的阶段。他说「身是菩提树」他是假设身体就像菩提树一样,觉悟之树。「心如明镜台」用镜台来比喻,镜子有尘埃要把它洗干净才会照天照地,有普照的作用,要时常擦干净,明镜才能显露出它本来照人的功能,你不去擦拭久了以后有尘埃,脏了,没有普照的作用,不要让它惹尘埃哦!对不对?百分之百对,但他是因地,他还没达到彼岸的境界。还有人说,如果没有神秀大师这四句偈颂,无法衬托六祖惠能大师那四句庄严解脱的殊胜。

他这诗句写上去以后,五祖弘忍大师看一看,脸就沉下去,唉!此人尚未达到果地,没有见性。叫他回去再继续写写看,因为弘忍大师也很疼惜神秀,可惜神秀还没达到这个境界啊!未到果地,所以无论怎么写都写不出来。后来六祖惠能大师,他自称没有读书,但是他心地已经见性了喔!就不一样了。一天,听到有人在念「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听入耳后惠能知道此人并未见性。强而有力的自性,心能生万法,万法不离心,他知道这首偈颂没有见性还在因地,虽然不识字,但是悟明心地的人,诸佛的妙理非关文字,诸佛的妙理不在文字,文字只是一种方便而已,你见性后一切妙理都在心里了。他说他也有偈颂要写,旁边的人就说:「惠能啊!你有能力吗?你说你不识字,怎么有办法写诗呢?」半讽刺的意味。他说:「上上人有下下智,下下人有上上智。」你不要小看初发心的人喔,一个人的境界是多生累?,不能以这一世人定乾坤,你单看这一世不准,说不定此人虽然不认识字,但多生累?读很多书的人啊!是没有好因缘出生在不好的环境中,因此没有机会受教育而已,但是没受教育并不代表他就是没有学识。他是有心地的人,说他也要写诗,对方听他这么说。「哦!有来历哦,说这些话都是惊天动地的啊!说出三世的道理出来。」他说你帮忙替我写,我念你写,此时惠能念,他就写。但是在写之前,他有一个条件:「以后你若大彻大悟得正果要度我哦!」人家叫他写还有条件。后来惠能大师就念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好庄严的四句偈,写在走廊的墙壁上以后,这四句偈惊天动地,三千大千世界都摇动起来,这些话传到了五祖耳边,五祖一看大惊,问这是谁写的?查出来后才知道是惠能所写,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完全是达到开悟证果、涅槃彼岸的人是过来人的话,是果地的话,和神秀的偈颂有天地之别,一个凡一个圣,一个是生死此岸,一个是证果涅槃彼岸。他知道此人已悟性了,知道惠能大师本身已觉悟自性,知道佛性之物本来万法不立、一尘不染。如来藏性里面一真法界、大圆镜智。「本来无一物」既然这个镜子清清净净没有污染了,何必每天去擦呢?擦的当中是净上安净、头上安头,既然没什么好擦的,就代表已经究竟的时候、果地的时候了。他说时时勤拂拭,每天要擦就是有污染,有污染就是有烦恼,有生死、有痛苦、有无明所以要修呀,既然没烦恼没痛苦,没这些尘埃了无一物,什么地方惹尘埃呢?没有惹尘埃就是果地的话、涅槃的话。

五祖弘忍大师要怎么做他心里清楚。半夜拿着他的木杖走到惠能的房间,在门上敲三下,意思是今晚三更来找我。惠能不是普通人物,过来人,他听这三下就知道今晚三更,五祖弘忍大师要会见我惠能,心知肚明不敢言说出来。所以当晚就偷偷跑到五祖弘忍大师的房间,六祖说:「我惠能自性常生智慧,自性能生万法。」这悟境很深的。五祖弘忍大师说:「正因为如此,这衣钵是一个象征性,一种信物而已,诸佛的妙理不是在信物里,只是取信于天下间而已。诸佛妙理在我们的自性里,你今天悟明心地,我就将此衣钵传给你,你就是第六祖知道吗?」衣钵传给他以后,同时为他说了心地法门讲【金刚经】的道理,让他彻底圆满自性,在此状况之下衣钵传给他。所以两个偈颂,有很大的差别,一个因地、一个果地,一个还要修、一个不用修,已经到达果地「道」不用修。如果仍要修那就还在因地,我常说上到十楼,想要到十楼,那么一楼、二楼、三楼一直到九楼,你还要爬啊!既然还在爬,就不能说不用,要再爬就是因地。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