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13)

‘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志愿出家’:就是牺牲爱欲,辞别父母,剃发出家,过著淡泊清净的生活,名为出家。出家有四种:一是心出身不出,二是身出心不出,三是身心都出,四是身心都不出。 ‘

‘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志愿出家’:就是牺牲爱欲,辞别父母,剃发出家,过著淡泊清净的生活,名为出家。出家有四种:一是心出身不出,二是身出心不出,三是身心都出,四是身心都不出。

‘守道清白’:在家学佛的人,不可以染著世间的五欲之乐,出家人能绝欲断爱,的确不是一件寻常的事情,如果不是宿根深厚,绝对做不到的。所以世尊常常赞叹说:‘出家是大丈夫的事业,绝不是普通人或者王侯将相所能做得到的。’既然出家,就要遵守清净的律行,并且研习世尊所说的一切教法、经典,先求自利,而后作利他的菩萨事业。

‘梵行高远’:‘梵’是清净无染的意思;‘行’是精进修行的意思;‘高远’就是自己所修的是清高远大的清净梵行。这里是说,出家后勤修身、口、意三业清净的梵行,所以说‘梵行高远’。等自己修道有了相当的成就,再去教化一切众生,也就是说‘自利而后利他’。‘慈悲一切’,‘慈’能给众生快乐;‘悲’能拔除众生的痛苦。平常说拔苦与乐,是说对待一切众生,不可以分界限,要平等对待,拔除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快乐。《华严经》云‘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大悲大愿,才是菩萨舍己救人的精神。‘慈悲’是佛法的根本宗旨,是大乘法的主体,一切佛法也可以说,都是从大慈悲心发挥出来的。如果没有佛法,就没有诸佛菩萨;如果没有慈悲心,诸佛菩萨绝对不会应化世间度众生的。所以佛法中说:‘菩萨但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由此可见,佛法也就是慈悲清凉法。

诸佛菩萨无论做任何事情,必须以慈悲心为前导,服务一切众生,为众生而努力,从来不为自己想。所以有‘慈悲’才能真正的利益众生。我们学佛的人,既然都想成佛,应该发起慈悲心,随一切缘,尽一切能力服务他人。

总而言之,‘五欲’是生死的过患,虽然是在家学佛,也不可以染著世间的五欲之乐,应该常常思念出家人,日常生活上所用的三衣、瓦钵、法器,等到因缘成熟的时候,立志发愿出家。出家以后,更要遵守佛陀所说的出家正道法,依法实地修行,过著三业清净的生活。自己修行成就而后作人天师,以不著相的慈悲平等心,度化一切众生,这是志愿出家,应当做的事业。

第八觉知。生死炽燃。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这个法门叫‘大心普济觉’。

‘生死炽燃。苦恼无量’:‘生死’有两种,第一种是‘分段生死’,就是六道凡夫的生死;六道凡夫造业受报,生死轮回不已,所以叫分段生死。但是,凡夫也具有变异生死。第二种就是出三界外,声闻、缘觉、菩萨的‘变异生死’。圣人虽然离开分段的身体生死,但是还没有证到圆满的法身理体,在心念上还有生、住、异、灭刹那的四相迁流。有情众生的四相迁流,是生、老、病、死;无情的四相是成、住、坏、空。变异生死比喻说从十住到十行,从十行进入十回向,乃至于成佛,名之为变易生死。

‘炽燃’是形容烈火炽烧的意思。这里是说,还没有觉悟到解脱自在真理的时候,众生的根身,在升沉不定的生死苦海中,生生死死,轮回六道没有出期。从无始以来,受著生死痛苦的煎熬,犹如炽燃的猛火燃烧一样,当然是有无量无边的苦恼。所以说‘生死苦恼无量’。众生的痛苦,虽然无量无边,但是佛法把它归纳成八苦,就是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苦。总而言之,就是因为有以上所说的种种烦恼,才会有生死炽燃的大火燃烧众生的身心,产生无量无边的痛苦。

‘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是说明菩萨慈悲利他的心愿。大乘是对小乘来说的,‘乘’有运载的意思。我们拿车辆来作比喻,大乘佛法就比喻为大车,能运载很多众生,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也就是说,大乘佛法能普济一切众生;普通车子比较小,把小车子比喻小乘佛法,运载的人也一定少。大乘法不但要自己成就佛道,求解脱自在,还要发大乘心,将解脱自在的方法,教化一切众生,使每一位众生也都能达到了生脱死,到达解脱自在的彼岸。这是说:发起慈悲心,普遍救济一切众生的菩萨,他们深深地觉悟‘生死炽燃,苦恼无边’的道理,不但求自己的生死解脱,更要立志解救一切众生,而发起大乘的慈悲心愿,灭除一切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大利益,使众生都能出离生死苦海,而且决心做到普遍救济一切众生。

‘愿代众生。受无量苦’:这是说明菩萨普济众生,舍己利人的精神。发大悲心愿的菩萨,牺牲自己的一切享受,忍受众生给予的一切烦恼,愿意代替众生受无量苦,而不愿意众生自己受苦、这才是菩萨救苦救难的伟大精神。

‘令诸众生。毕竟大乐’:这里最主要是说,菩萨利他的慈悲心。‘毕竟’是彻底的意思;‘大乐’就是大菩提寂静乐。菩萨度化众生,愿意代众生受苦,目的无非是使众生成佛。发心的菩萨,他更深切的觉悟到,只有代众生受苦,不是彻底的办法,还不能算是完成广大的悲愿和度众生的任务,必须要更进一步,令诸众生永断烦恼生死,得到无上菩提法乐,才算是菩萨圆满了度化众生的悲愿。由此可知,菩萨的真正精神是‘利他’的。在菩萨的眼光里,天下没有他做不到的事情,因为发大悲心的菩萨,感觉众生的苦恼是可怜愍的,为了救济众生,就是自己肝脑涂地都在所不惜;只要众生得到安乐,他愿意勇往直前的去做,绝不因为有了危险,退失自己度化众生的大悲心愿。我们更应当知道,佛法说的利他,不是单纯的刹他,而是在利他之中,也含有自利。因为利他的本身,就是一种功德,如果能够多做利益众生的事业,也就是为自己多积功累德,世间没有所谓劳而不获的,问题就在于我们肯不肯去做。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