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11)

发心的菩萨,无论是为自己了生死,或者度众生,都必须有广博的学问和智慧。维摩经上说:‘多闻是道场,多闻是行政。’普贤十大愿王的‘常随 佛学 ’,都是提示我们多亲近十方诸佛,及诸大善知识,广学多闻清净庄严

发心的菩萨,无论是为自己了生死,或者度众生,都必须有广博的学问和智慧。维摩经上说:‘多闻是道场,多闻是行政。’普贤十大愿王的‘常随佛学’,都是提示我们多亲近十方诸佛,及诸大善知识,广学多闻清净庄严的正法,以便自利利他,才能趣入佛乘。所以修学佛法的人,绝不能孤陋寡闻,如果孤陋寡闻的话,就不能破除愚痴,而证得清净智慧和成就无碍辩才。

‘成就辩才’有四种:

第一、‘法无碍辩才’:对于一切万法的名相分别无碍,是法无碍辩才。

第二、‘义无碍辩才’:对于一切法的道理,能明了通达,叫义无碍辩才。

第三、‘辞无碍辩才’:言辞辩说无碍,能使人人都了解,是辞无碍辩才。

第四、‘乐说无碍辩才’:对于佛教的道理,能够随顺众生的根机,很乐意为众生说法,是乐说无碍辩才。

这里是说,从广学多闻中,增长自己的智慧,不但可以了解佛法的真实义,而且可以成就无碍辩才,宣说如来的正法,教化一切所应该度化的众生。因为没有智慧和辩才,说法度众生,不能引人入胜;度众必须还要善巧方便,言词通畅,应机说法。因此,我们要成就无碍辩才,度化众生,就要多学习世出世间的知识,说法一定能自在无碍。

‘教化一切。悉以大乐’:‘教化’就是教导劝化,教人化恶为善,破迷开悟。‘乐’就是快乐,所谓‘大乐’,就是出世间的快乐,是无上菩提觉法乐、无上涅槃寂静乐。

这两句经文的意思是从上面接下来的,就是说一个修学佛法的人,成就无碍辩才以后,就应当说法教化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去恶向善,都能得到无上菩提涅槃的大乐。

总结以上说明,就是一个真正发心的菩萨,一定是自利而又利益众生,但是众生根性不同,当要教化的时候,一定要善巧方便的去度化他们。教化众生,必须具备‘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这些条件,然后才能应机施教,使一切众生得到无上的快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这一个法门叫‘布施平等觉’,也是诸佛菩萨所觉悟的道理,我们学佛的人更应该学习。

‘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贫’就是贫乏,缺乏财物、衣服、饮食一切物资叫做贫;‘苦’就是逼迫的意思。由于无衣、无食,所被饥寒逼迫而受痛苦。因为贫穷困苦,到忍无可忍的地步,就生起种种的怨恨心——怨天怨地,怨父母没留遗产,怨妻子儿女给他拖累,怨师长、亲戚不肯提拔,并且怨恨朋友邻里不与周济。像这种怨天尤人的心理,就叫做‘贫苦多怨’。

‘贫苦多怨’最容易‘横结恶缘’。因为贫苦的环境,怨恨的念头积聚于心,怨气冲天而不能自主的时候,就会产生种种不顺人情的举动,不是张三不对,就是李四不好,由怨恨而生嗔恚,所以在态度上,变成骄横无礼,因而造作一切恶业的因。有比自己强的人,会生嫉妒;由于嫉妒而失去理智,对待一切人,都有不满的恶意,或者不顾一切,强辞夺理,为非作歹,于是种下恶趣(三恶道)的业因,而受流转恶趣(三恶道)的果报,不得出离。

人生在世,各有所因,各有所缘,富、贵、贫、贱是有前因后果的。前世造悭贪的业因,必然就感受贫困的果报,根本不必怨天尤人。如果贫苦的人,能够了解因果的道理,就不会多怨,而且还会一心向善。贫苦的人只要努力勤劳去做,没有不成功的。俗话说:‘人穷志不穷。’所以有多少富绅商贾,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这才是真正的有志气。佛法中说:贫、富、贵、贱,都是与前世因果有关系。不应该怨天尤人,横结恶缘。无论环境如何贫穷困苦,只要能安分守己,奋发有为,又能尽力修善,与一切众生多结善缘,勤劳努力,前途绝对是光明的。至于‘广结善缘’,是说与人相处,应该互相尊敬对方,互相帮助,共同维护社会的安宁,造福人群,使每一个人都能过著良好的生活。

‘菩萨布施。等念怨亲’:是说明菩萨和众生不同的地方。凡夫因贫穷而常常与人横结恶缘,这不是解决贫苦的办法,所以菩萨就实践布施行门,布施一切众生,而不分怨亲,一律平等的惠施。布施有三种:

第一、财施:就是以钱财和物品布施给别人。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