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 第二十二卷(2)

世出世间决定没有高下,高下那个心是从哪来的?是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是从这儿来的。真心里头没有高下,真心是平等的。心平等,外面境界也平等,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没有一样不平等。我们跟小蚂蚁平等,我们跟蚊虫苍蝇

  世出世间决定没有高下,高下那个心是从哪来的?是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是从这儿来的。真心里头没有高下,真心是平等的。心平等,外面境界也平等,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没有一样不平等。我们跟小蚂蚁平等,我们跟蚊虫苍蝇平等,跟人就更不必说了,你能跟一切动物平等,跟一切植物也平等,跟一切矿物,佛经常讲「微尘」也平等,这个道理很深很深!这些都是佛在经上给我们讲真话,这是他自己的现量境界。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去练,练平等心。平等心对人,态度决定是自己谦下,谦虚卑下,尊重别人。孔老夫子他的为人,释迦牟尼佛的为人,自己谦虚恭敬,尊敬别人,没有一丝毫骄慢,没有一念自以为是,这是佛道。

  我们的毛病习气太多太多了,要知道。知道自己的毛病习气,我在讲席里头常讲,这个人叫开悟了。开悟是知道自己的过失叫开悟,不知道自己过失,知道别人的过失,叫迷惑,你迷了。知道自己的过失叫觉悟了。把自己过失改过来叫真修,每天反省,每天觉察,天天能够找出自己的过失、毛病,你天天在觉悟。积小悟就变成大悟,积大悟就变成大彻大悟,佛家经典里面讲开悟,是这个意思,我们要懂得,不要把这些名词术语错解了。每天做晚课,我们一定要认真的反省,天天知过,天天有过可改,这个人是菩萨,儒家讲这人是圣贤,这人不是凡夫。凡夫不知道自己有过,凡夫永远不会改过,所以凡夫永远在六道搞轮回。

  菩萨道「四摄」,「六度」,我们要认真去学。缘觉道是十二因缘;声闻道是四谛;六道里面的天道是十善、禅定、慈悲喜舍,具这三个条件生天。欲界天里面只有四王天跟忉利天没有禅定,夜摩以上都要有一点定功。上面有四层,四层定功浅深不一样,但是欲界的定,佛学名词叫未到定,也就是说他修的禅定不及格,没有达到要求的水平;如果他的禅定修成功了,他就不在欲界。初禅修成功,他就到初禅天去了,上面二禅、三禅、四禅,四禅八定。但是色界十八层天,修禅定还要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这是我们要想生天,你必须要具备这个条件。得人道,人道是五戒十善,那我们自己想想,我们对于五戒十善做了多少?如果五戒十善不及格,来生不能得人身。我们的贪嗔痴要不能连根拔掉,贪心是饿鬼,嗔恚是地狱,愚痴是畜生,贪嗔痴是三恶道的业因,我们总得搞清楚、搞明白。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己晓得落在哪一道,不用问别人。我们造的是什么业因,将来会受什么样的果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经不能不读,道不能不讲,如果不讲,经典虽然多,现在人能读得懂的太少了,念经而不解其义没有用处。诸位要记住,「信解行证」四个阶段,你信,不解,那个信是迷信,你得不到佛法真实的利益。信了要解,解得愈深,解得愈透,解得愈圆,愈好!你就会懂得怎样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里面、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样你能够过佛菩萨的生活,那才是真正究竟圆满。你要不透彻了解,怎么行?

  『已所不行,勿施于人。』儒家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弘崇礼律』,「弘」在此地是弘扬、是介绍;「崇」是推崇,要把礼,要把律,我们要重视。佛家的戒律,儒家没有说戒律,儒家说礼,儒家的礼就是佛法讲的戒律。礼没有了,儒就没有了;戒没有了,佛就没有了。我们今天学戒,比丘戒、菩萨戒太高了,说老实话,做不到。讲真话,我们今天能够真正做到三皈、五戒就了不起。三皈五戒十善,老老实实做到。你看看明朝末年(366)益大师,(366)益大师是学戒律的,他是个明白人,我们从他著作里面看到,他受了戒之后,退戒。受了戒之后,退比丘戒,他自己知道做不到。持什么戒?持沙弥戒。所以他有很多著作,我们看他的署名「菩萨戒沙弥」。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我们现在人也做不到,做不到要认真努力去学习,学一条算一条,这是从前章嘉大师教给我的,他教我学戒律,一条一条的学。他没有劝我去受戒,他劝我学戒。真正学到了,真正做到了,真正做到了,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去受三坛大戒,受了做不到,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佛法要搞真的,不能搞假的。

  (366)益大师的徒弟成时,《(366)益大师全集》是成时把它出版的,他确实是(366)益大师的传人。老师称沙弥,他自己不敢称沙弥。他怎么称法?出家优婆塞。出家优婆塞,头一个是成时大师。以后我们看到的近代的弘一法师,弘一法师也自称出家优婆塞;换句话说,身份是出家的身份,在戒律上遵守三皈五戒十善。我们能把这个做到,念佛就肯定往生,靠得住!三皈是佛教弟子,这在家出家都包括在其中,修行的最高原则,觉而不迷,皈依佛;正而不邪,皈依法;净而不染,皈依僧。所以佛教导我们修行最高的原则,是「觉正净」这三个字。八万四千法门是方法、是手段,修什么的?修觉正净。觉正净圆满了,你就成佛了,觉正净没有圆满,你是菩萨,圆满你就作佛了。

  因此我们对于这个经不能不重视,这个经落实在哪里?落实在十善业道;就像《了凡四训》,《了凡四训》落实在《太上感应篇》,《感应篇》就是功过格里面的条目,了凡先生修功过格,功过格那些条目就是《感应篇》。我们今天修行也采取这个办法。最近我在澳洲教同学,做人从哪里做起?从《弟子规》做起。《弟子规》从前是教小朋友的,大概四、五岁小朋友的。我们从小没有受过这个教育,现在亡羊补牢,现在来补习还不晚。一定要求字字句句都做到、都要落实,这是什么?这是作佛、作菩萨的基础。你要不在这上面奠定基础,佛法学得再好,讲得天花乱坠,没用,假的!像盖大楼一样,没有地基,决定不能成就,这个道理我们要懂。一定要从真正基础上去奠立,要学,一定要学做个好人。诸佛菩萨是好人当中的好人,最究竟、最圆满的好人。所以「礼」跟「律」要是疏忽,我们就全盘失败了。再看下面这一段。

  【弟子亦尔。二义真诚。师当如师。弟子当如弟子。勿相诽谤。含毒致怨。以小成大。还自烧身。】

  这一段话是世尊对于师跟弟子两边的教诫。做学生的,也跟前面教学的一样,必须遵从老师的教诫,尊师重道。『二义真诚』,这个「二」就是师生两方面,都是真诚相待。老师是一个好老师,学生是一个好学生,老师决定没有吝法,认真的教导你。真正的善知识,他对待学生的教诲,给诸位说不一样,不是他心不平等,是学生根性不相等,所以他教学的态度不相同。这正如经论里面所讲的,印光大师讲得很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老师教学生,看这个学生只有一分诚敬,只教他一分。为什么?教他二分,那一分不能接受,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如果学生有十分诚敬,老师教他九分,对不起学生。老师教学,观察学生,他教的不相同,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