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了凡四训讲记--第一篇 立命之学(7)

戚继光想起是夫人叫仆女送来茶饼时,自己曾挥手示意不要,口里虽然没说,心里说了“不用”。 第二天一早,他又闭门诵经,梦见兵士感谢他,已经得到了超度。 所以,凡事心清净不动念,才灵验。 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

      戚继光想起是夫人叫仆女送来茶饼时,自己曾挥手示意不要,口里虽然没说,心里说了“不用”。
      第二天一早,他又闭门诵经,梦见兵士感谢他,已经得到了超度。
      所以,凡事心清净不动念,才灵验。
      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
      凡是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就是以清净心来感应,这是一个大原则。
     
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夫夭与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
      孟子阐述立命之学,说到“夭寿不二”。短寿和长寿大不相同,怎么能说不二呢?但在不动念时,什么是短、什么是长呢?长和短都是分别念假立的,动了念才有长、短,没有念时,哪来长和短呢?
     
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
      观待的“二”很多,这里只举了三对,不分别时就不二了。
     “丰歉不二”:农民歉收时痛苦不堪,丰收了就欣喜过望,这样不自在地随境分别,就是有二。丰和歉是现象,心随丰而喜、随歉而忧,自然落在“数”当中。到了丰歉不二时,谁能束缚你呢?这样才可以立贫富之命——在贫富中随缘不变的命,贫富都不执著,贪、惧的二边都远离,这就自在了。
     “穷通不二”,穷是困窘,通是发达,心不随境转,贵贱都不能动心,这就可立贵贱之命。同样,“夭寿不二”,生死一如,可以立生死之命。
      真正的命是什么?是不生不灭的法身。丰歉、穷通、贵贱、高低、生死这些相对的概念,都是以分别心假立的。前面是开示怎么在分别心上调整,这里讲到不动念回归真心,一切都不二了,这是立不二的本命。
      这个立命之学说得很高,前面说到的立命,都是讲努力让命数转变,也就是积聚善业习气,促使善报快速成熟,遮止恶业习气,使恶报不再现前,这是以分别心来转变命运。这里超越了数相,有分别心才有数,离了分别,数就拘他不住,所以,究竟要立的命是法身。学佛的目的是现前不生不灭的法身。
     
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人生在世间,只有死生是最为重大的,说一个夭寿,实际一切顺逆境界都包涵在里面。
      所谓夭寿不二,广说就是在一切顺逆境界中,都不动心。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俟”是等待的意思,“身”不单指肉身,而是指相续。)
      《孟子》说“修身以俟之”,这是积德祈天之事。
      “积德祈天”,就是通过积功累德,来求得果报自然现前。为什么“修身俟之”是积德祈天之事呢?因为除了在自己的相续上修持,善果既不会从其他地方来,也不可能无因产生,所以修身是唯一的正路,此外无路可行。
      展开来观察,凡是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善果,五道十地的成就,都只有由修身才能现前,此外绝不可能从他处降临、无因产生。
     
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
      所谓修,即凡是自相续有的过失,都要对治、遣除。
      “身有过恶”,略说是相续中具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广说是种种粗细的颠倒心,包括:耽著现世八法之心、对业果的愚痴、杀生等十种恶业,乃至种种身口意的恶行;耽著轮回的心、对四谛的愚痴、人我执、十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等等;再细,有耽著自利的心、法我执、以二取三轮引起的所知障等等。所谓修,就是依次串习对治,遣除这些过恶。对初学者来说,能深信因果,对治自己身口意的恶行,是修。
     
曰俟,则一毫觊觎10,一毫将迎11,皆当斩绝之矣。
      说到“俟”,要求细到丝毫非分的希望、丝毫攀缘的心理,都要彻底斩除。
      我们应当觉悟“妄想无意义”,也就是:没有种因还妄想得果,只是愚痴,对果的现前毫无作用;只种一分因,却妄想获得多种果,也是以分别念增益,于事无补;已经种了因,该现前的自然会现前,不必再去希望;果报没有来时,如同石女儿一样,心里攀缘也毫无实义;果报现前,当下就是,攀缘也是多此一举。
      所以,“觊觎”、“将迎”都是不必要的妄想,只是空费心思而已。智者觉悟到这一点,但求耕耘,不问收获。
      所以,任何善果都不能妄求、也不必妄想,除了向内修心,有什么可妄想的呢?毕竟它只是妄想,如果要强求、不如理地求,再怎么求也是枉然,何必做这种徒然无义的事?能够默默洗涤自心,逐渐消除颠倒执著,自然会功德显露,除此之外,不必在心外追求什么,不必加一丝毫的觊觎、将迎,这叫“修身以俟之”。憨山大师说:“安以俟之,无容外慕。”
      到此地位,直造12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什么是先天之境呢?就是心性的本来面目,不是妄想执著的客尘境界。落在妄想执著当中,流浪生死,属于后天。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这是真实的学问。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你暂时做不到无心也不要紧,有一个入手的方便,就是持准提咒,不记数、不间断,一句咒语绵绵密密,持到纯熟,就会到达“持中不持、不持中持”的境界,到念头不动时,就灵验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