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了凡四训讲记--第一篇 立命之学(3)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豪杰”,是出格的人物。凡夫都是随波逐流,沉溺生死,有一种人不被命运摆布,而能超越命运,这就是豪杰。 禅师哈哈大笑说:“你三日不起一念,我原先当你是豪杰,认为你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豪杰”,是出格的人物。凡夫都是随波逐流,沉溺生死,有一种人不被命运摆布,而能超越命运,这就是豪杰。
      禅师哈哈大笑说:“你三日不起一念,我原先当你是豪杰,认为你超脱了妄念,原来你只是个受命运支配的凡夫。”
      问其故?
      禅师的话里别有意味,了凡不知此话的落处,就请问禅师。
     
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
      禅师说:人未到无心的地步,终究被阴阳束缚,怎么会没数呢?(意思是,落在念头里,不是善就是恶,当然有相、有数。)但是,只有庸人被数限定而不能转变。此外,大善人,数固拘不住它,大恶人,数也拘他不定。
      为什么拘不住呢?因为:由事、意乐、加行各方面的条件,造集极重的业,会导致现世就有果报上的转变。譬如,宋朝的仁将曹彬,陈抟老祖最初给他看相,认为他无晚福。后来,他保全了千万人的性命,面相完全转了,晚福极好。这说明大善人,命数拘他不定。大恶人,恶业深重,也会提前现报。一般庸庸碌碌的人没有造大的善恶业,都变成定命了。
     
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你二十年来被孔先生算定,不管好和坏,命运都没有转动过一毫,岂不是标准凡夫?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
      了凡提出一个重要问题:“人的命数能不能超越”。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
      禅师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即创造命运的主动权在自己手上,《诗经》和《书经》所说确实是明训。
      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在我佛家的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妄语是释迦佛制定的大戒,一般善人都无妄语,何况诸佛菩萨,岂会妄语欺人?
      以下的问答非常重要,其作用是能遣除内心的疑惑,对业果引生信解。也正是以这些问答,了凡破迷开悟,因此才有他后来的身体力行。由如理思惟而建立定解,这是实行之前的必经之道。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这时了凡对业果的道理还不甚明了。他进一步请问:“孟子说‘求则得之’,求的主动权在自己手上。我能理解道德仁义,力行就能求到,可是功名富贵如何能求得呢?”
      他的错误是把内、外分开,认为内可求,外不可求,他不知道:总的异熟果报,功名、财富等的差别果报,外而器界、内而根身,一切都是由自己的心造业而显现的。他对业果没有完整、系统的认识,因此才有见解和行为上的偏差。
      学过业果,我们知道,凡是增上生的圆满、决定胜的解脱,上至佛陀三身、四智、无量相好、净土庄严,统统可以由修习正道而求得,何止是道德仁义可求呢?可见,了凡对深广的缘起缺乏足够的认识。
      下面禅师为他遣除疑惑: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
      禅师说:“孟子的话没错,是你自己误解了。”
      意思是,你认为:以心只能成就道德仁义,其他则不能创造。你把内心和外境分成两截,认为功名富贵是心外的法,岂不知这些法也是以心自现的。所以,了凡认为心可以求道德仁义,不能造功名富贵,他对万法唯心有愚痴。
      以下禅师直示唯心立命的妙理:
     
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禅师说:“你不见六祖在《坛经》上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方寸”是指心地。说“一切福田”,则无一遗漏,不论世间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福田,抑或出世间声闻、缘觉、菩萨、佛陀的福田,一切都统归心地。最妙的是心,一心可造十法界,所以不必在外面找福田,只这心就是福田。能在心田上种植,任何福都可以现前,故说“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唯一是内求法,外求等于缘木求鱼。实际上,只要一分分消除内在的障碍,所有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圆满都会逐渐显现。因此,我们遭遇挫折和失败,不应怨天尤人,在心外找出路也不会解决问题,能在心上遣除障碍,一切都会转变的。
      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求在我”,就是在自心上寻求,能在心上积聚因缘,不但内的道德仁义可得,外的功名富贵同样可得,这叫内外双得。这种求对于“获得”是有利益的,叫做“有求必应”。
      成功之道,就是顺应缘起的规律而努力求证。万法由心造,心善地道善,心恶地道恶,向内成就道德仁义,因上善妙,果上自然显现功名富贵。我们的心如镜子,镜子能擦拭干净,净相自然会显现的,这叫内外双得,也就是“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相比之下,外求法的效果如何呢?下面说: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