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了凡四训讲记--第一篇 立命之学(4)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如果不在自身上反省,设法消除苦因、成办乐因,只是徒然向外追求,本来“求”有它的正道、“得”有它的命数,外求积聚的并非正因,结果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如果不在自身上反省,设法消除苦因、成办乐因,只是徒然向外追求,本来“求”有它的正道、“得”有它的命数,外求积聚的并非正因,结果只会内外双失。因此,这种“求”对于获得毫无利益。
      现在有许多创富学、成功学,介绍各种方法、技巧,如果是以蒙骗、损害他人的方式追求,则内心增上贪嗔痴,失坏道德仁义,以内心失坏,外在必然加深身心环境的痛苦,决定内外双失。
      这个时代鼓吹向外追求,人们都弃舍了反躬内省,因此内心无安乐,外界也失去吉祥,器世界灾难频繁,风不调雨不顺,这是内外双失。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
      禅师询问:孔公怎么算你一生命运的?了凡如实地禀告禅师。
     
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
      禅师没有直说,只教了凡反求诸己。这是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找答案,老师在旁边旁敲侧击、因势利导,能起到开发智慧的效果。我们学佛,不反求诸己,即使道理上学得高深,也难有实际的受用。
      所以,禅师教他在自己身上反思应不应得科第和生子,实际是就缘起来观察有没有正因。这是教他思惟业果。
     
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
      了凡反观自己的身心,不断追查,反省了很久之后说:“不应当。”
      这是他自己找到的答案,所以很可贵。如果不向自身上反省、检察,只是听别人讲,感受就很肤浅,转心的力量也不大。
      人学会反省很重要,只有认识自己的错处,才可能改过自新。
     
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这是一个大的进步,了凡真正发现了自己的过失。
      他说:“我观察做官的人都有福相,而我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培植深厚的福德;做官领导大众,应当心胸宽广,能够包容,而我遇到繁琐、困难的事,没有耐心,不能容纳别人;身为君长应当谦下,不可以任性,而我时常以才智压盖别人,说话、做事随意,轻举妄谈,这些都是薄福之相,当然不该得科第。”
      他又检讨自己不能得子的原因: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
      污秽之地大多能生长草木,清澈的水中常常无鱼,我好清洁,这是应当无子的原因之一。
     
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
      春天的和气能孕育万物,冬天的杀气让草木凋零,我爱发怒,脾气不好,这是应当无子的原因之二。
      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
      慈爱是生生不息的根本,残忍是不能孕育的根源,我爱惜名节,常常不能舍己救人,为了顾全面子,该去做的不做,不能放下自己,成全别人,这是应当无子的原因之三。
     
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
      这三条讲他不能保养精神。
      说话很多,有伤元气,这是原因之四;喜欢饮酒,损伤精神,这是原因之五;喜欢彻夜长坐,不知保养元气,这是原因之六。
      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他坦言:除这六条以外,其他过失还很多,不能一一列举。
      以上了凡在禅师的追问之下,向内仔细反思,找出了不得科第、不应生子的原因所在。注意!这是真正的如理思惟!由此才有他后来的法随法行。我们也应当效仿了凡,在遭遇痛苦、挫折的时候,向内寻找原因。
      见到了凡能够反省,是个可教的人,禅师再次因势利导,从多方面启发他,教他更广大地观察,目的是帮助他建立起因果正见。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禅师说:不但科第,财富也是以因缘决定的,世间享受千金资产的人,必定是千金人物;享受百金资产的人,必定是百金人物;该饿死的,也必定是饿死人物。天理公平,不过按各自的业力而给予相应的果报;天理无私,不曾添加一点私意。
      禅师进一步以了凡熟知的事例启发他: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拿生子这一项来说,祖宗有百世之德,决定有一百世的子孙延续不衰(福德厚重,所以源远流长);有十世之德,决定有十世的子孙延续不衰;有三世二世的德,决定有三世二世的子孙延续不衰;如果子孙断绝,则是福德至为浅薄。了凡正是因为福德太薄而无子的。
      我们看,历史上的大德之人,子孙都兴盛。孔夫子是万世师表,他的子孙至今不衰,范仲淹的家族八百年不衰,都不是偶然现象,而是积德深厚的必然结果。(这个道理会在“积善之方”中具体说明。)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