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了凡四训讲记--第一篇 立命之学(2)

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因为这件事,了凡更相信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求也只是空费心思而已,因此他澹然无求。 “进退有命”,就是不论升、降,都是命中注定的;“迟速有时”,就是来早和来迟,

      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因为这件事,了凡更相信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求也只是空费心思而已,因此他澹然无求。
      “进退有命”,就是不论升、降,都是命中注定的;“迟速有时”,就是来早和来迟,都有固定的时间。
      以下讲了凡参访云谷禅师的经过。这是他人生经历中最重要的一段。
      云谷禅师是明代中兴禅道的禅师,也是憨山大师少年时代习禅的师父。我们根据憨山大师撰写的《云谷先大师传》,选取其中的一些片段,做个简略的介绍。
      云谷禅师幼年就有出世的志向。他在大云寺出家之后,修习瑜伽,常常自己思惟:出家以生死大事为重,怎么能庸庸碌碌地求取衣食。
      十九岁时,他登坛受具足戒,专精修习天台的小止观。当他得知法舟禅师在天宁寺闭关后,就前去参拜,汇报自己的心得。
      禅师说:止观的心要,不依身心气息,内外脱然。你所修流于下乘,岂是祖师的西来意!学道应以悟心为主。然后传授他念佛审实话头,直下令他重起疑情。
      他依教奉行,昼夜参究,以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次吃完饭也不知道,碗落于地上,如从梦中苏醒,猛然有悟。这次向法舟禅师呈示,得蒙印可。
      一天,读《宗镜录》,恍然大悟唯心之旨。从此一切经教、禅师语录,如看家中旧物件一般,了然明白。于是在丛林中韬光养晦,陆沉贱役。
      还有一次看明教大师的《镡津集》,见大师初礼观音大士,日夜念诵圣号十万声,心里发愿效仿,顶戴大士圣像,通宵不眠地礼拜经行,终其一生,从未懈怠。
      当时,江南不见佛法禅道,禅师刚到金陵,居住在天界毗卢阁修行,见到的人都感觉惊奇。魏国先王听说后,把禅师请到西园丛桂庵供养,禅师住在那里入定了三日三夜。
      西林永宁大师迎请禅师至报恩寺的三藏殿上居住。禅师在小间端坐,没有任何应酬,足不出户达三年之久,没人知道他。
      禅师出游到摄山栖霞寺,因为喜爱那里山林的幽深,就在千佛岭下搭茅棚居住,没有出过山。
      有一次,来了一个盗贼,把他屋里的东西全部偷走,盗贼从晚走到天亮也没有走出栖霞山。后来被人抓住,送到禅师这里。
      禅师给他吃喝,所有的东西都让他拿走。听到这件事的人,没有不被感化的。
      以后因为栖霞山兴建道场,人流往来很多,禅师又移入山里最深处的天开岩,在那里一如当初,孤身一人,形影相吊。
      当时的宰官居士听说禅师的风范,往往来参学请益。一见面,禅师就问:“平常功夫做得如何?”
      不论贵贱僧俗,只要进屋,禅师就扔一个蒲团,让他端坐,反观自己的本来面目,甚至从早到晚不说一句话。到了临别时,一定特意叮嘱一句:“不要空过!”
      等到再见面时,必定询问离别后用心的功夫难易如何,荒废时光的人往往心头茫然,无以应答。这也是慈悲愈切,也愈严格。
      虽然禅师没有门庭设施,但见者都望崖不寒而慄。而禅师一概以平等心摄受,接引人向来低声软语,一味平怀。士大夫皈依的人越来越多,禅师也因此不能再入山了。
      每年,禅师到城里去一次。到时,在家二众都来皈依。禅师一概视如幻化人,没有起过一念分别,所以亲近他的人如同依偎在慈母身边。
      禅师老来悲心更切,对最小的沙弥也同样慈眼相视,以礼相待。凡是动静威仪,都耳提面命,循循善诱。所以,见到禅师的人都把禅师视为自己的亲人。
      禅师平常安静稳重,很少说话,出语如空谷音。他以定力摄持,住山清修,四十年如一日,夜不倒单。一生礼拜念诵,从未间断过一天。他在家乡住了三年,教化了成千上万的人。
      一天夜里,四乡人都见禅师的庵中出现大火,天亮时去看,禅师已经安祥圆寂了。
      以上大略讲述了云谷禅师的生平传记。传记当中还有袁了凡拜见云谷禅师的一段。我们看看里面有些什么故事
     
贡入燕都5,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归,游南雍6,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出贡以后,了凡到了北京,在京城呆了一年,整天静坐,也不看书。
      己巳年从北京回到南京的国子监,没有入学之前,他先去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两个人很投缘,在房间里对坐,三日三夜未合眼。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
      禅师说:人之所以不能超凡作圣,只因被妄念相缠,在虚妄分别中脱不开。
      落在妄念中,是凡夫;能离妄念,是圣人。佛成道时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众生本有如来智慧德相,以什么障碍而不能现前呢?就是妄想执著。若离妄想执著,自然智、无师智、一切智自得现前。
     
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禅师问:“你坐了三日,不见动一个念头,怎么回事?”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了凡解释说:“我这一生被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都有定数,即使要妄想,也没有可妄想的。”意思是,想也徒劳无义,所以干脆不想,按命运的安排过完这一生就算了。这是典型的宿命论思想。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