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想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恨?没有爱哪来的恨?举一个例子,今天你上班的途中遇到了一个陌生人,他一走过来看著你一巴掌啪,你痛得要命,他已经走了,你在那里摸半天,今天怎么这么倒楣!然后就去上班。晚上回家,你先生刚好喝了点小酒,不大清醒,给你啪,哇,你马上恼羞成怒,我跟你拼了。为什么同样一巴掌效果差那么多?原因在哪?贪爱,有贪爱就有要求,要求不到了就痛苦,痛苦久了就生恨,好。 有一些事还是不能讲得太透,让你们感觉好像在吃司迪麦口香糖,幻灭是成长的开始,我们是不是有代沟?你们都忘记司迪麦口香糖了吗?都忘了。我记得我在念初中的时候,司迪麦第一个广告,有一个小姐很高兴的跑过去,然后穿了一身结婚礼服,突然有一个男人站在那里,后来就变雕像,后来那个雕像就断了,然后就打一个幻灭是成长的开始,我都看不懂。真的我也算单纯,都看不懂。第二个广告我也看不懂,第二个广告在那里传一句话,传到最后变什么,什么猫什么死掉了,我也看不懂,突然觉得自己智慧很差,好。 「还没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教些什么书?」 教《弟子规》,教《三字经》,教《孝经》,教德育故事,还有时间的话教四书。但是诸位朋友,教儿教女先教自己,教些什么书不是教书,教学问,学问要做出来,你自己要陪著孩子一起成长,让他以你为榜样,你就轻松多了。 「请问蔡老师,如女儿嫁了住在附近,是否要出必告,反必面?」 怎么这么天才?我们为什么都先要求别人?你女儿有没有给你打电话?有就好了嘛。你就把《弟子规》借给她看,借给她学,她学了之后肯回来给你打招呼就回来,不肯回来有打电话就好了嘛。不过这个附近到底是多远我也不知道,假如只有两百公尺。你要抓更重要的点,你的孩子德行怎么样?她德行都好了,能照顾自己了,刚好今天半夜比较晚回来还要去把你叫醒不成?最重要是长她的德行。她都已经嫁出去了,你要让她在那一个家里面当好的榜样,给那个家里的人看,你是要鼓励她对公公婆婆要「出必告,反必面」。而且「出必告,反必面」你要提醒她,不是你要出门的时候才去跟你婆婆说「妈,我要出去了」。「啊,等一下还要叫你干什么,你要出去啊?」你看一次、两次,矛盾会不会起来?会。要出去前几个小时甚至前一天打个招呼,明天我有什么事要出去,到时候要走的时候打个招呼,你的长辈公公婆婆觉得你很尊重他,相敬如宾。不是夫妻相敬如宾,家里的人都一样,因为家人的相处特别的亲密,亲密当中你没有一个恭敬心,迟早会因为芝麻蒜皮的事吵架,要自己去观照这一点。第二个问题: 「请问蔡老师,我们读圣贤书知道做人要知恩报恩,可是当身边的长者用过度的关爱,或用他所听到、所学的佛法来要求我们与他共鸣,可是末学有时没有共鸣,反而起烦恼时,该如何与长者沟通,方不失礼貌,烦请开示,感恩。」 假如这个是在道场里面发生,道场都有它固定的作息,我们打佛七,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你就老老实实依照作息,跟长者鞠个躬「老菩萨,我要去念佛了,阿弥陀佛」,你不就没事了吗!干嘛一定要坐在那里没有共鸣硬要挤出共鸣来,做人做得这么痛苦干嘛,要会变通一点,好。当你把生活过得很充实就没有很多人来找你闲聊,这几年了我还没想过什么叫闲聊的滋味。这个长者用过度关爱的态度,既然是关爱你就恒顺众生,不需要生烦恼,他愈关爱你,你就对他愈恭敬,有什么好吃的,好喝的,你就给他一份,那不是很好?再来,长者有长者的执著,你可以顺著这个缘给他几句提醒,结个法缘也没什么不好。有时候你在听他讲话的时候也是在跟他建立信任,你在听,「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讲他的,你念你的佛,你看他在提供你不被境转的能力。有时候他讲到我的女儿怎么样,我的儿子怎么样,你就可以劝他放下,好,其中时间的掌握还是靠你自己的状况去决定。 「末学有两个小朋友,一个八岁,一个三岁,每天都会背《弟子规》,三岁最近时常说我不背,该如何带领末学三岁的小朋友来继续背诵《弟子规》并且落实?」 好,《弟子规》是拿来做的,而不只是背而已,当你讲解《弟子规》完全在生活当中,完全在家庭的氛围之内,他会觉得很有趣,然后再把德育故事融入《弟子规》教学,他会津津有味,因为你没有跟他讲解,没有抓一些生活教育、机会教育,背久了当然枯燥。我们在大陆上课,这些孩子上课都上一个多小时没下课,结果跟他们说「好,今天上到这里,吃饭了」,这些小朋友说「啊!怎么这么快?」你要引人入胜,这些故事要讲的时候要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请问讲学内容要依止什么?是随手拈来还是依照师父经教,或是其他?一开始要怎么做?」 我们还是依照《内典讲座》的做法来修学,依照覆小座的方法。因为我的状况是赶鸭子上架,那时候没人讲《弟子规》我就上了,由於杨老师只给我一个指令,就是你什么都别多想,先讲三百场,我就这样一路讲下来。而在讲课当中时时也是依照圣学的纲领在讲,其实只是我穿插了很多故事在其中而已,因为在讲课当中理事搭配得好,他听起来容易集中,容易吸收。假如我们只讲理,他听久了就昏沉,假如只讲事而没把道理点明白,他听一听就过去了,所以理事要交错,要圆融,这个方法跟谁学的?就是跟老和尚学的。我们真正老老实实依照老和尚的教诲去覆小座,这其中讲课的诀窍你慢慢就掌握了。 我每一次听老和尚讲经,他一个小时里面可能会开三个道理、五个道理,每一次听完以后我们期许自己这三个道理、这五个道理,下一次遇到人我要能把它讲出来,就是用这种态度、状态在吸收,在跟老和尚学习。所以虽然我没有拿稿,但是一讲到布施怎么讲,脑子里就怎么样?财施、法施、无畏施就出来了,财又是内财、外财,然后内财可以举哪些例子,外财可以举哪些例子,都已经在脑子里面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