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大、小乘佛法有很大的差距,譬如我们讲八相成道,八相成道里面,小乘就有降魔,大乘没有,大乘为什么没有?魔就是佛,佛就是魔,降个什么?所以大乘八相里头没有降魔,它有一个住胎。小乘没有住胎,小乘有入胎、出胎,大乘有一个住胎,有一个降魔,可见大、小乘不一样,为什么?小乘不圆融,所以才有魔;大乘是圆融的,没有魔。小乘这个魔境在外面,魔来了,恐惧。大乘,魔在心里,心清净,魔是佛;心不清净,佛是魔,所以佛与魔是自心变现的,与外境不相干。大乘跟小乘决定不一样,大乘圆融,小乘不圆融;大乘自在,小乘不自在;小乘处处要考虑环境,大乘处处清净自性,所以大乘成就快、成就高,大乘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小乘是处处都有障碍,这个不一样。我们究竟是什么样的根性,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法门,这个要自己很慎重的来选择。 在一般讲,像《法华经》里所说的,我们过去虽然没有讲过《法华经》,《法华经》很长,我讲过《法华经》大意,在《法华经》大意里面就说得很清楚,佛告诉我们,末法时期应当修学大乘、应当弘扬大乘,我们想想很有道理,为什么?在古时候,特别在印度,小乘盛行,那时候是保守的思想,保守的社会,讲小乘法,讲小乘戒律,循规蹈矩,大家很尊重、很欢喜,乐意接受,为什么?契合他,适合他。今天讲这个法门,大家不愿意学,「我为什么受那么样拘束,动也不能动,好像许多绳子绑著一样,很不舒服」,不愿意接受。大乘是开放的思想,开放的生活方式,非常适合我们现代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在这个环境里面修什么?修自己的清净心。小乘人修行,这种热闹场合,歌舞场合,不能去的,去了犯戒,大乘人修行偏偏要去,就在那里修行,看到那个境界怎么样?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外不著相,内不动心,他在那里得禅定、开智慧,看得清楚明白,长智慧;不著相、不动心,这就是成就禅定,所以他这个修行方式完全不相同。今天尤其像在美国这个社会,接受大乘佛法没有一个不乐意的,你给他讲小乘这种拘束,很少人愿意来学,所以现在是个开放的时代,要把时代拉回去是不可能的事情。佛法是因时而施教,它的法门多,由你选择,选择大家乐意接受的,真正能在现实生活环境里头能得利益,他才欢喜,他才能接受。这就讲「圆融三谛」。底下我们一条一条的讨论: 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如来现量所出),实相者,平等一相也。】 这就是大乘经典理论唯一的依据。也就是佛这些话,这些文字,从哪个地方生出来的?从哪个地方流露出来的?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实相』就是真如本性。所以『如来现量』,这是我们讲到「三量」,「现量」就是现前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确实是这个样子,给我们说出来,不是他想像的,不是他的幻想,不是传闻,是他亲自见到的,这叫「现量」,拣别不是「非量」、不是「比量」。「非量」是幻想,不见得真实,像柏拉图的理想国在佛法讲是非量。「比量」是推理,从理论上推演出来的,可能也是真实的,但是也可能有错误。现量是决定真实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下面: 『实相者,平等一相也』。我们学佛也就是要证得「实相」,证得实相就叫成佛。什么时候证得?心清净、心平等。平等心就是真心,平等心就是真如本性。所以同修们要记住,尤其是出家的同修,你们出家干什么?「我要学佛」,学的什么佛?不学佛,天天学魔。魔的心有高下不平等,佛心是平等清净的。我们既然学佛了,在极不平静的境界里面修平等心,极繁杂的环境里面修清净心,就成功了。道场在哪里?无时无处不是道场。顺境里面我们修不贪不痴,不起贪心,逆境里面修不瞋恚、不愚痴,都是修定。贪心不起,心清净,心定,境界清清楚楚是智慧。逆境里面清清楚楚是智慧,不起烦恼,不动瞋恚,这是大定。离开这个境界到哪里修?离开境界没得修了。所以小乘人躲到深山去,离开这个境界修一辈子都不成功。大乘佛法在哪里修?在红尘里面修,在顺逆境界当中修,这一种成就是不可思议的成就,最殊胜的成就,但是不成就,淘汰得也快,就是大风大浪,成功了,那了不起;不成功,马上就打下去,所以它成就也快,堕落也快。你在这个环境里头,如果逆境里头天天生烦恼,天天起瞋恨心,马上就堕落,顺境里面天天起贪心也堕落,所以自己一定要明白事实真相,一定要立定脚跟,要真正把握得住,不为外境所动,样样清楚,样样不取、不著、不动心,我们的功夫就成就了,这样念佛就是功夫成片、一心不乱,所以平等心非常重要。 早晨跟诸位讲的,佛门山门第一个见到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就是教我们修平等心、修喜悦相,平等里面生的喜悦是真正的喜悦,那个喜悦是从真性里面生出来的,就法喜充满。 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大乘经典理论所依据的是相同的,这部经也不例外,像: 《大方广佛华严经》—以一真法界为体。】 『体』就是理论的依据。 《妙法莲华经》—以实相为体。】 《大佛顶首楞严经》—以如来藏为体。】 名称不同,意思是一样的。 名异义同。】 意思是一样的。也许我们要问,既然意思一样,为什么说那么多不同的名词?这里头是教学的技巧。佛怕我们执著,所以同是一桩事情说好几个名字,「原来说来说去还是这么一桩事情」,就都不执著了。如果都说一个名词,你会执著。这也是教学的苦心,如何在教学当中教你不执著言语、不执著名词,能够真正听懂意思,把言语、名相统统甩掉,你才能够体会到真实义,不至於听了一个名词就死记著这个,这个名词怎么讲法,换句话说,就多一个执著,多一个所知障,那就错了,所以学佛不是学名相、不是学文字,是要真正体会到里面所说的道理。 佛的意思是在语言文字之外,语言文字像指路牌,指路牌不是目的地,顺著指路牌走,你会达到目的地,可不能执著在指路牌上。所有的经典都是真如本性的指路牌,什么时候你才能见道、才证道?必须把指路牌丢掉,你就见道,就证道了。所以就怕「死在字里行间」,那就变成死读书。听了经是什么?听了一肚子名相,死记了许多名词术语,这个糟糕,这就错了,这个念书就是念死书,就变成书呆子,这是佛法不许可的。所以这一点诸位要记住,它用许多名词的用意就在此地。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