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阿弥陀经要解大意[1986年](第二集)(5)

本师释迦牟尼佛如果到西方极乐世界,他那个「释迦牟尼」用不著,一定要叫「阿弥陀」,为什么?那个地方的人各个都仁慈,你还叫释迦就没有意义。每个人心都清净,都一心不乱,还谈什么牟尼?牟尼成就了。所以释迦牟

  本师释迦牟尼佛如果到西方极乐世界,他那个「释迦牟尼」用不著,一定要叫「阿弥陀」,为什么?那个地方的人各个都仁慈,你还叫释迦就没有意义。每个人心都清净,都一心不乱,还谈什么牟尼?牟尼成就了。所以释迦牟尼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名号没用处,他们都做到了,一定要换一个名词叫「无量觉」,他们虽然觉,还没到无量,所以用这个名号是那个世界教学的宗旨。诸位要明了佛的名号不是随便建立的,是从教学宗旨上建立的,从佛的名号就晓得那个世界众生的根性。所以名号是通用的,这是果德上通用的,我们要明了。

  称「本师」就明了佛法不是宗教,我们与佛是师生关系。称本师,是根本的老师。菩萨实在讲就是我们的学长,他是佛的学生,我们今天也是佛的学生,我们是前后的学生,但是他修证的确有上乘的功夫,他也可以作我们的老师,好像一所学校,早期毕业的再回学校来当老师,他又是我们老师的身分,又是我们的学长,菩萨是这样的身分,所以与一般宗教决定不相同。

  经,契经,又具「贯摄常法」诸多妙义,如《华严疏》说。】

  『经』字是中国话,可是翻译的时候翻成『契经』,「契」是契合,「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这叫「契经」。就是决定不违背诸佛之所证,所证就是心性,决定不违背心性,又很适合众生的程度,很适合我们修学的环境,这一种教材、教科书,我们就称它为经典,称它为「契经」。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所讲的这些经典,都是我们这个世界众生可以用得上的,依照这个方法修行就能成就,能达得到。假如怎样用功修学都达不到的,当然还有很多,佛不说,说了也是说空话,没有意义,说了你做不到,凡是说的你统统可以做到。

  底下解释,『又具「贯摄常法」诸多妙义,如《华严疏》说』。《华严疏钞》里面对经有十种解释,解释得非常详细,也很繁琐,诸位如果要研究可以读《华严经疏钞》,要不喜欢麻烦,念《弥陀经》就够了,这在乎个人兴趣。你喜欢麻烦的,佛法里有很多麻烦事情让你去找;你喜欢简单的,有很简单的,它真很适合人,佛不勉强人,你喜欢怎么办就依照你自己愿望去办,这是佛法的好处。这个字,它有具备四个条件,有「贯」的意思,「贯」就是贯穿,从表面上讲就是文章的章法结构,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它是一脉相承,有条不紊,这是好的文章。从义理上来讲也有贯的意思,文与义,它能够相应,它不违背,拿现在的话说,它的思想是有体系的,非常的精密,精密的思想体系,这是义理上的贯。章法结构是文字上的贯,这是世间好文章能做得到。在佛法里有科判之学专门研究「贯」的意思,专门研究这个。

  「摄」是摄受。世间好文章可以做到「贯」,「摄」这个字就不太容易。「摄」就是摄受人心,看了还想看,好像有一股吸引的力量,一接受之后,欲罢不能,它有这个力量,世间好的文章也有,但是力量不强。比如我年轻时喜欢看小说,小说很有吸引人的力量,尤其中国好的小说,可能你们现在兴趣不浓厚,为什么?你们程度上的问题,欣赏能力的问题,你没有能力欣赏。你看中国四大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你真正有能力欣赏的话就真有趣味。这四大部我至少也看过五、六遍,当中好的看过十几、二十遍,它有这么大的力量,还是有限,现在摆到我面前,翻都不想翻了,可见得这个力量就没有了。就是再有力量吸引人,它吸引人的程度有限,不像佛经,如果你真正能体会到里头的味道,不要说是百读不厌,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念不厌,遍遍有味道,遍遍有新发现。

  所以有人问我「佛经应该怎么讲法?」有人学讲经,我告诉他「经,没有讲法」,经有什么意思?经没有意思。唯有经没有意思、没有讲法,它才有无量义、无量的讲法。如果经有一定的意思、一定的讲法,死的,死文章,一遍看了之后,没意思,没第二个讲法。所以纵然这一部经或者这一份讲义,我在此地跟诸位讲十遍,必定是十种样子,你会听不厌。如果每一遍都一样的话,我们还要听第二遍吗?没有意思,每一遍都是一样的话,讲的人也没有意思,人会消沈,精神提不起来。遍遍不一样,遍遍有新意思,遍遍有新发现,精神就振作了。

  这个「摄」的功能是世间任何典藉没有办法跟佛经相比的,它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力量?你要找它的根源,就是佛经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世间这些著作从哪里来?从分别执著思想里出来的,它不是从本性出来的。本性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从无分别心里头流出来的,不是有分别心。凡是从有分别心里面流露出来的,纵然有摄,力量薄弱不强,看个三遍、五遍不想再看了。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永远看不倦,永远看不厌,这是佛法跟一切书籍的发源地不相同,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常」是永远不变,里面的理论、真理永远不变。「法」是法则、规则、方法,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你决定成就,过去人依照这个方法,他成就,现在依照这个方法,现在成就,未来的人依照这个方法也是一定成就。所以经含有这四个意思,「贯、摄、常、法」,其余的意思我们就省略不再多说。这是经题里面的大意给诸位简单介绍出来,详细讲就不晓得要讲多少天,光讲经题。诸位同修在此地,我们星期五晚上讲《弥陀经疏钞演义》,我们还讲介绍这部经,还没讲到经题,大概已经讲了六、七十次,光是一个经题恐怕也要讲一、二十次的样子,所以这是略说,简单跟诸位介绍,这里头的义趣的确是无有穷尽。

  第二段是介绍内容。第一个是「性质」,所谓「性质」,也就是说这一部经的理论依据,如果没有相当正确的理论作依据,我们就不能相信它。这是根据什么说的?总得要问问这个。

  圆融三谛,法性实相(论据所依)。】

  就是这部经所依据的理论,它依据的是『圆融三谛,法性实相』,这八个字是天台家所讲的,意思也是很深。「三谛」是讲「真谛、俗谛、中谛」,是说这个,真俗中,三观是「真观、假观、中观」,天台家讲的「三谛三观」是他们的理论依据。真谛是讲本体,本体是空寂的,也就讲的真心,底下讲的『法性』,真谛是讲「法性」。俗谛是讲现相,也就是讲作用,就是后面讲的『实相』,真实相。有体有用,体是法性,用是实相,体用不二就是「圆融」,这样才圆融。如果体性上有了差别,体性上有了相违,那就不圆融。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