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再读书,遇到很好的文句、段落,顺手就背默下来。虽然有点影响阅读的速度,但是,以前那样囫囵吞枣的读书确实不如现在这样。 经典都放在那里,有了更深刻的阅读和领会能力,自然就能深入贯通。 还有个问题,经论中,有很多很多的偈诵,有的论,干脆通篇都是偈诵,所谓偈诵就是押韵的旧体诗,有的不是特别的押韵,语法很陌生,感觉非常晦涩,现代人读起来很费劲,我估计古代行文中偈诵更容易理解和阅读,也应该包括印度,否则,流传到今天的经典不可能为了让后人看不懂,可是,我们经过五、四的白话运动之后,对这种古代很平常的行文方式就有了障碍。我们的早晚课里有很多的偈诵,天天读,天天诵,但很少想过到底是个什么意思。没有特殊的因缘,根本就不会去想,可能就是因为偈诵这种表达方式不适合现代人。 看古代历史,古人对诗歌非常之重视,从小就要读诗乃至作诗,所以,诗体行文成了非常好的记录事件,抒发情怀,乃至强化记忆的方式。 一个偈诵如果拆开来解,可以用白话解出大篇大篇的文字来,其实,偈诵在承载内涵上却是比白话来的深,但是,现代人不熟悉,不习惯。现代人不爱读古体诗,除了一些流传千古的名诗、绝句以外,大多数一看就晕了,很多字陌生,很多用词陌生,语法也陌生。浓缩的东西,现代人不适宜,更喜欢兑了水的东西,像我这些小文章,都是兑了水的,换古代,几个偈诵就搞定了。那个时候的人悟性高啊。 背诵偈诵,然后默写下来,这个方式可以化解这种文法上的障碍。帮助我们深入偈诵的意趣。 有的偈诵,背下来只需要几分钟时间。 丛林生活中,一天里虽然排的很满很满,但是总还是有几分钟,乃至几十分钟的空闲时间,这些时间没有使用好,就成了打妄想和散乱的根据地,拿这些时间用来背偈诵,很有意思,因为觉得有趣,所以,一有时间,就想背几段,默下来,这样一来,最后一点妄想的时间也就被挤干净了,而且,顺便也可以练练字。 沙弥律仪里并不倡导沙弥要把字写到多好,要求过得去就可以,不用费心思练。所以,这样练字,也没有费心思,一个中国人,倘使写的一手歪歪倒倒一样的象形汉字,肯定也不太合适。尤其是这个时代,计算机和汉字录入功能的强大,写字就更生疏了,出家人,时间多一点,把字写好一点,也算是继承传统文化了。 写字也可以除妄想。而且,写字要端正身体,心里一散乱,字肯定也散乱。很多时候,看人的心,看他的字就能看出来。 背书有那么多的好处,不背书的人真的是亏大了,而且,背书不仅仅是出家人可以干,世间人照样可以干。老幼咸宜的好事。 书背多了,会对修学的体系乃至种种法门、种种学习形式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这个理解很难表达,可以比喻一下,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生命质量,并不一定要别人发一个课桌,自己才认可自己是个学生。 学习是随时随地的事,追随老师,也是随时随地的事,也是心上的功夫,对学习者而言,不在老师离自己有多远,也不在老师怎么教,教什么。 有教有做,就可以了。 师父说,背书可以开智慧。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