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赴北京天主教神哲学院,这是这次交流的最后一课。 禅兴法师为年轻的天主教修士们讲佛教东传的历史,讲佛教发展中的本土化、社会化、国际化。 本土化讲了佛教传到中国后为适应中国文化而作出的变革以及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社会化提到了太虚大师和他的人间佛教的理念以及已故的中国佛协领导人赵朴初居士,提到了西风东来对中国文化和佛教的影响,国际化提到近年来在佛教界人士的努力下佛教的国际化影响以及在中国举办的两届世界佛教论坛等。 最有意思的是,禅兴法师在国际化内容中讲到佛教的普世价值观,接着就讲佛教的慈悲、智慧、平等、圆融。 这样看来,“普世价值”东、西方都有,佛教中的普世价值有明确的定义、传承和阐述,并且真实地在人类社会中一直发生着积极的作用。 由于历史原因,佛教蒙尘,导致很多误解,忽略了这一极其宝贵的人类精神财富。 神哲学院的修士们开始提问题,第一个问题竟然是,请问禅兴法师,你们佛教一般通过什么方式进行传播的? 第二个问题是,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和当地文化是怎样融合的? 第三个问题是,佛教是如何影响年轻人。 第四个问题是,中国信仰佛教的有多少人,北京市有多少佛教徒。 这几个问题实在是不简单,对只有二十多岁的年轻修士来讲,在这种交流中,出口就把格局和视野放到如此广阔的历史、文化中,而且弘扬教法的目的明确,意图清晰,对问题的看法准确,确实令人赞叹。 有人在网上事先就问了一些问题,禅兴法师也做了精彩的回答,比如有一个问题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到底觉悟到了什么? 禅兴法师是这样答的,各大宗教的教主既然创建了各自的宗教,可以确定的是他们都有不同的对人生、生命、宇宙的觉悟,这种觉悟,我们无法了解,只能通过修行,比如“灵性的修行”逐渐靠近和获得,在没有获得这种觉悟之前,我们只能猜测,用语言和问题揣摩,试图描述和表达,佛陀告诉我们,凡夫都可以通过修行最终觉悟。 想必,聪慧的修士们一定理解的很深刻。 这也是生平第一次听到用天主教的语言来描述佛教的精神体验。 课后,禅兴法师和贤扬法师与李建民神父在他的办公室里交流,从宗教的生存状态到教学方法,组织架构,彼此一一沟通。 事实说明,宗教是完全可以交流的,而且这种交流很愉快,彼此获得对方的经验,尊重和理解对方的信仰。 很多很多的共同点,都是在致力于为和谐社会的创建在努力,为民众的精神文明而付出。 李建民神父的桌子上放着两本画册,一本叫“显容”,设计得非常精美、干净,内容是教会每年举行的由大学生参与的主题夏令营。 神父介绍,这些夏令营的组织和执行由神哲学院操作,但审批和拨款由教区负责。 从这里了解到一点天主教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逐渐完善形成的一套组织结构,从罗马到遍布全球的一个普通教民之间是如何完成精神和物质沟通的过程。 教会领导人的传承,分支机构的管理,财务的运作,以及天主教在爱国爱教与个人信仰以及神之间的关系。都一一做了细致的沟通和了解。 李建民神父特别提到,真正能让人进步的并不是安逸的环境,凡是遇到困难要向内找,在自己的内心去寻找力量,推动自己前进,而不是抱怨。他之所以献身天主教,正是因为这种信仰的力量。很是令人感慨。 确实有很多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神父的办公室里还有一本艺术画册,内容是天主教在中国最基层的乡村中发展的现实、状态,内容详实,其折射出的社会现实和宗教现实令人震动。 作为献身佛教的弟子确实也意识到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感到身负很多的责任。 午餐时,两位法师和一位神父边吃边交谈,上方挂着那副著名的绘画复制品《最后的晚餐》。 随法师参观天主教堂,看修士祈祷,另一个外相完全不同的文化、信仰、圣像、建筑、光线。 脑海闪现的是人类的文明,很奇异的感觉,想起《金刚经》里的话,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课程结束后,勤奋的修士们按照禅兴法师的布置,写了作业,交给法师。摘选一些,好让更多的人感受宗教文化交流的奇妙感受。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