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教的现代价值略探(正澄)(8)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 实之利。 [68] 释尊给予众生的真实究竟利益是,拔除他们无始劫来轮转生死苦海的本因,济度他们到达涅般彼岸,速成无上正等正觉。 然而,阎浮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
  实之利。 [68]

  释尊给予众生的真实究竟利益是,拔除他们无始劫来轮转生死苦海的本因,济度他们到达涅般彼岸,速成无上正等正觉。

  然而,阎浮提众生垢染深重,迷失本心,身处“火宅”却贪恋嘻玩,障蔽圣道。佛陀于菩提树下成道后,三七日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及宿世善根成熟的天龙八部等,演说《大方广佛华严经》,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各各领解得益,其中之上德声闻,积行菩萨却如聋如哑,杜绝视听。当时,佛陀有鉴于此,便自叹:我法甚深,难解难知,一切众生缚著世法,无能解者,不如默然入于涅般乐。此时,大梵天王恳切恭请佛陀为众生转*轮,经过殷勤三请,佛陀为哀悯利益安乐无量诸众生类而默然受请,入定观机,乃往波罗奈鹿野苑中为乔陈如等五人转*轮。佛陀说法,随利钝不同根性的众生,应病施药,权立化城。阿含时先为三界内钝根众生宣说四谛十二因缘等三乘权法,复经方等时弹呵小乘,般若时淘汰执情,四十余年,至法华会上,方得开权显实,会一佛乘。佛之一代时教,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循善诱,苦口婆心。

  佛陀在调教有缘众生的过程中,观察弟子们的根性渐趋成熟,能够荷担出世大法,便大畅本怀,和盘托出这一念佛求生西方净土的法门。《阿弥陀经》便是佛陀无问自说的,直指西方净土,且向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拈出,这也暗示净土法门饱含无上甚深的妙理。

  那么,净土教在一代时教中,占据什么位置呢?众所周知,华严与法华乃一乘圆教。《华严经》被公认为众经之王,然而《华严经》的归根结穴,在于〈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的归根结穴,又在于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可见,华严与净土渊源甚深。《法华经》中也有直接宣扬弥陀净土的内容,如其中的〈药王菩萨本事品〉之未有言:

   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得往生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
  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花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嗔恚愚痴所恼,
  亦复不为乔慢忌妒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 [69]

  而且,该经中有偈云:

  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 [70]

  专示持名念佛,往生彼土必得成佛。有鉴于此,藕益大师赞云:

   华严之奥藏,法华之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
  矣! [71]

  华严之全圆,法华之纯圆,其奥藏与秘髓,皆不出此净土教之外,可见净土乃是至圆至顿之教。而且,华严与法华圆顿而不方便,钝根众生难以进修,净土法门既圆顿又方便。只要执持名号念佛,即可成办道业。正如莲池大师所说:

  越三祗于一念,齐诸佛于片言。 [72]

  也就是说,一念净信,入弥陀愿海,超越三大阿僧祗劫的功行;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片言,便可与观音扫势至、普贤文殊等诸大菩萨的功德智慧齐等,把手同行。由此可见,净土法门方便而究竟,可谓了义中第一了义,圆顿中至极圆顿。一句阿弥陀佛,具足四句宗旨,圆收圆超所有行门,乃三藏十二部的大总持法门,甚深难信,不可思议。

  善导祖师慧眼独具,透辟明示: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73] 这句开示震耳发聩,以前人所未发,揭示出释迦如来乃至十方三世一切如来示现世间的最高目的即是宣说念佛法门。这句话不是常人所能说出的。《龙舒增广净土文》称善导祖师为阿弥陀佛化身。 [74] 莲池大师佐证:善导祖师人称是弥陀化身 , 纵不是弥陀,也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同等人物。 [75] 藕益大师亦云:

   一句阿弥陀佛,即是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
  此果觉,全体授予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竟,非九界自力
  所能信解也。 [76]

  藕益大师这段开示的意蕴,与善导祖师的说法无二无别。圣人之见,遥相呼应,值得吾人反复思虑。

  由上可知,净土教在佛的一代时教中,占据核心地位。其教理了义乃一大藏教之总持,其修行证果乃三乘佛法之归宿。有如印光大师所云:

   此法门,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
  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
  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 [77]

  所以,净土法门深契佛陀本怀,在佛教中占有核心地位,是佛教信仰者的最佳选择和必然归宿;是现代社会忙忙碌碌的人们信仰选择时通过比对后的最终落脚点。

  (二)古来诸宗融归净土 中国大乘佛教的净土教,承袭印度佛教的古老传统,深信诸佛及其净土的存在。弥陀净土教行者,生前蒙佛慈护,命终往生西方净土。从印度传译至中国的诸大乘经论中,虽说明有十方无数诸佛各住其功德成就的清净国土,而有专门经典详述的不过阿弥陀佛、药师佛及未来佛弥勒等。在这之中,讲述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净土的经论是最多的,它不但有数部正明经典作专题说明,而且在许多的经典和论著中都旁提和涉及。自古以来,弥勒净土信仰的影响面不太大,时间也不太长。西方净土却被人们当作诸佛净土的代表而信奉,历代求生的僧俗信众络绎不绝,难以数计。

  净土信仰传入中国,以东汉灵帝光和二年(西元 179 年)支娄迦谶译出《般舟三昧经》为标志。此后 , 西晋时有《大阿弥陀经》、《平等觉经》译传;又有姚秦罗什、刘宋宝云、疆良耶舍译出《阿弥陀经》、《十住毗婆沙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等。净土经典相继而来,僧俗之间渐生信仰。求生西方者,据文献记载,最早的是西晋的阙公则, [78] 其后愿生之人日增,最有名的为东晋庐山慧远大师。他于庐山结社念佛,依《般舟三昧经》修念佛三昧。在慧远大师的影响下,南方念佛之风很快兴盛起来。

  南北朝刘宋以后,净土信仰渐次传布各地,讲解注疏净土经论、造立阿弥陀佛像均有其人。北魏宣武帝时,菩提流支译出世亲之《往生论》。次而,昙鸾为之作注,兼依《十住毗婆沙论》难、易二道之说,主张他力本愿,阐明净土教本义。于是,北方以并州(今山西太原)为中心出现了许多愿生净土之人。后周及隋代,对净土经典的研究风行,反映了净土教的流行情况。在净土经典的研究中,以净影慧远、嘉祥吉藏、天台智者等为最有名。他们各自站在自己宗派的立场来理解净土经义。至唐代道绰、善导等,继承昙鸾教旨,极力强调佛的本愿力,又高唱末法思想而说时教相应的要旨。道绰大师著《安乐集》,针对性十分明显地对数类对于弥陀净土的责难和误解进行了有力的驳斥和指正。善导祖师撰《观经四贴疏》,力破各家判分净土之旨。正是通过这些高僧的努力,为后来净土教的独特教义和走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长安等地各宗派的法师都竞相为弥陀经或观经等作疏解。这说明当时佛教学术界对净土教义的普遍关注,同时表明了净土教在当时已极具影响。反过来,各宗派大德对净土教的研究与行持,也对净土法门的广泛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