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中寺与净土宗(悟证法师)

玄中寺与净土宗 第一届净土会议论文 净土古剎玄中寺释悟证法师 在山西吕梁山的深山幽谷中,有一座在中国佛教史上,特别是净土宗史上占有显赫地位的寺院,这便是著名的玄中寺。净土法门初传中土

  玄中寺与净土

  第一届净土会议论文

  净土古剎玄中寺释悟证法师

  在山西吕梁山的深山幽谷中,有一座在中国佛教史上,特别是净土宗史上占有显赫地位的寺院,这便是著名的玄中寺。净土法门初传中土,便是由玄中寺昙鸾、道绰、善导三位祖师集众念佛,弘宣广化,使净土一系发扬光大,蔚为一宗。玄中寺成为中国佛教净土宗横流中华大地之滥觞。

  玄中寺位于交城县城西北石壁山中,四面石壁陡立,云封雾锁,翠柏环布,修竹盈庭,景色秀丽。寺院座北向南,背靠峭壁嶙峋的石壁山主峰,依地形起伏由南到北、从低向高层层迭起,沿中轴线错落有致,层次分明。

  踏入石壁山谷,峰回路转,于天地间蓦然映入眼帘的是矗立在龙山顶上的秋容塔,为迭涩出檐两层八角亭阁式塔。自明代起,「石壁秋容」即为交城十景之一。绕过白塔孤峰,豁然一片天地,便可直达玄津桥头。桥下,一涧清溪,蜿蜒而去。过桥爬上石砌甬道,迎面是石壁上镌刻的「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沿着石径而上,首先看到的就是古朴的牌楼,正面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题写的「净土古剎」四个大字,背面是交城人华国锋同志题写的「石壁圣境」。过牌楼便是天王殿,单檐歇山,结构精巧,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修建,是寺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殿中端坐着弥勒佛,为明代木雕像。两旁分站四大天王,为明代彩塑。殿后,面北站立的是护法韦驮菩萨。天王殿两侧是巍峨耸立的钟鼓二楼,钟鼓楼为卷棚式建筑,创建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是寺内最高建筑,呈方形,一砖到顶,高达10米。上端是砖砌垛口,与古代的戍楼相似。垛口内建楼阁,阁内分别悬挂钟鼓。

  大殿建于唐开元年间的前殿旧址,悬山式建筑,为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修建。这里是寺院的中心,也是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在中国汉传寺院中,大殿内供奉的通常是释迦牟尼佛,而在玄中寺大殿中供奉的却是阿弥陀佛。这与玄中寺作为天下念佛道场有关,因为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是净土宗的主要信仰对象。殿内所供阿弥陀佛为一立像,高丈余,造型古朴,庄严慈祥。大殿的三面墙上,悬挂着16尊者画像,神态各异,为明代绘画珍品。天王殿与大殿间的东房为客堂,西房为念佛堂。

  前院中有渤海高氏碑亭和甘露义坛碑亭。西侧的高氏碑是唐开元二十九年所刻的「铁弥勒像颂碑」,因其为当时太原府参军房嶙之妻渤海高氏所书,所以亦称「高氏碑」。此碑对于研究玄中寺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它在书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早在宋代,便为书家所重。东侧的甘露义坛碑是唐元和八年(813年)所立,现存石碑为元至顺三年(1332年)依照旧拓重刻的。

  大殿两侧各有一座小院,大殿东院,是鸠鸽二仙殿,创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殿内供有龙潭祖师和鸠鸽二仙像。关于鸠鸽二仙,寺里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龙潭祖师驻锡玄中寺时,有斑鸠、鸽子二鸟,天天来寺听祖师诵经。日久天长,鸟悟人语。一日,二鸟坠地而死。夜里,祖师于定中知二鸟已投胎于村中一荣姓家中。翌日,祖师至荣家,果然孪生二子,正啼哭不止,家人无法可施。祖师抚摸其头,啼哭立止。后二子随祖师修行,皆有成就。后人立此殿来纪念祖师三人。

  大殿西院,是祖师殿,供有昙鸾、道绰、善导三祖铜像及日本信众敬送的三祖画像。玄中寺既为昙鸾初祖所创建,又为道绰一生宣导念佛的道场,同时又是被称为弥陀化身的善导归信净土法门的圣地,可以说是真正的净土祖庭。然而,多年来,神圣的殿堂中却没有三祖师的造像,令人抱憾。山西省佛教协会会长根通与玄中寺明达二法师每感于此,寝食难安,遂发心为三祖师造像。谋虑擘划、躬自力行凡十四春秋,赖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十方信众虔心布施,心愿得以圆满。三祖师座像高二尺七寸,铜铸贴金,庄严备极。1994年5月10日,玄中寺张灯结彩,信众云集,为三祖师铜像举行了隆重的开光法会。开光之日,天朗气清,祥云缭绕。有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山东,广东、陕西及香港、台湾等地信众,以及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善信共三千余人参加了盛典。这次法会成功的举办,在海内外净土信仰圈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祖师殿是中日净土信徒友好往来的重要场所,陈列着许多实物资料。

  绕过大殿后,登石磴而上便是中院。院两旁东为常乐上人碑亭,西为大谷莹润碑亭。正北阳台上是七佛殿。上悬「西方圣境」的匾额,殿内供奉着七尊金身佛像,即「过去七佛」。两侧是整齐的藏经柜,现存明《南藏》541函,5048卷。这是寺内的珍贵文物。在七佛殿院西面是地藏殿,东面是观音殿。七佛殿两侧为碑廊,存有历代石碑30余幢。最早的石碑为北魏延昌四年(515年)的造像碑。此外还有北齐四面千佛幢、隋开皇造像碑、唐特赐寺庄山林地土四至记碑、元中书省碑、元公主懿旨驸马钧旨碑、八思巴文忽必烈圣旨碑、大龙山石壁寺圆明禅师遗行之碑、重修龙山石壁永宁禅寺立佛殿碑等,这都是十分珍贵的金石资料。特别是那幢八思巴文碑,更是国内少有的珍品。

  出七佛殿,过东碑廊登高,就是寺内最高也是最后一处院落——千佛阁。这是一座三楹四柱、重檐木构楼阁,规模不大,小巧精致,悬于石壁山腰。殿内供有千尊小佛像,精雕巧琢,流光溢彩。站立千佛阁前,玄中古剎,尽收眼底。远山环抱,近树簇拥。微风拂来,风铃摇动,远处的秋容白塔,在雾霭云烟中若隐若现。真正是风景这边独好。

  在寺院东北角有一小塔院,院中供奉着象离法师塔、周叔迦居士塔和日本友人菅原惠庆长老塔。在寺西北的真武梁山巅有一个小巧玲珑的真武庙,内供木雕全身坐像的真武大帝,高1.4米,为明代原作。目前在寺西院原甘露坛的旧址上,正在兴建万佛殿,歇山式建筑,上下两层各七间。

  如今,在幽深的石壁山谷,还留存着玄中寺历代高僧大德圆寂后的塔院墓地。站立在这萋萋芳草之中,徜徉在这层层塔林之间,会感受到1500多个春秋的漫长岁月里,玄中寺兴衰发展的历史。那一幢幢经历了千百年风雨剥蚀的石碑,一座座斑驳陆离的墓塔,在永远向人们诉说着历代祖师辛苦经营的故事。这无言的金石、墓塔就是一部流动的玄中寺净土教史!

  玄中寺始创于北魏延兴年间,昙鸾祖师于洛阳遇菩提流支获《观无量寿经》返回后,先住并州大寺,晚年即移住玄中寺,着《往生论注》,研修净土法门,提出二道二力说,从此奠定玄中寺祖庭百世不拔之基业。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