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树净土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影响(持念)

龙树净土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持念 闽南佛学 我们从《大智度论》有关“八念”的内容,可以对净土思想在印度佛教中的产生和影响有初步的认识。净土思想实际就是通过念佛来了生脱死,而念佛法门

龙树净土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持念
闽南佛学

  我们从《大智度论》有关“八念”的内容,可以对净土思想在印度佛教中的产生和影响有初步的认识。净土思想实际就是通过念佛来了生脱死,而念佛法门的方法和中心内容就是念佛三昧。通过系心正念,定心念佛,达到一心不乱,静如虚空无所执着,即是六祖慧能禅师所说的自性佛。所以,就此想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佛教念佛三昧的内容、作用和龙树净土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影响以及净土宗在中国的建立,发展和地位作粗浅的探讨。

  一、龙树菩萨的净土思想

  生活於公元二世纪至三世纪的印度龙树菩萨被称为第二释迦,一生著作甚丰,包罗万象,几乎容纳了所有印度佛教部派的中心理义,极力弘扬大乘,所以在中国佛教史上被称为“八宗之祖”。下面仅就龙树菩萨的二部论著谈谈他的净土思想。
  1、《大智度论》
  ①念佛法门的产生。如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第二十二卷中说:
  “佛告诸比丘;若於阿兰若处、空舍,冢间、山林,旷野,在中思维,若有怖畏,衣毛为竖,  尔时当念佛。佛是多陀阿伽度(如来)、阿罗诃(应供)、三藐三佛陀(正偏知)念乃至婆伽婆(世尊),恐怖则灭。”
  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犹如佛陀於灵山会上“拈花微笑”的公案成为禅宗的起源一样,佛陀令修行比丘於心生恐怖之时念佛,则成为净土法门的开始。一方面说明:佛是无上法王,修行比丘在山林旷野或者是在空舍冢间静虑,作不净观或恶魔来袭,心生大怖畏时,只须念佛名号或观想佛陀庄严法相,就好似诸佛菩萨现前护持为伴侣,顿生清静安稳,恐怖自然除灭,另一方面:念佛的目的是为了系心定念,念佛一心不乱,定即生起,则恐怖除灭。
  ②西方阿弥陀佛净土的存在
  如《大智度论》说:
  “有一比丘康存之日,诵《阿弥陀经》及念《般若波罗蜜》,临命终时告弟子言: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今在我前。合掌归依,须臾舍命。”
  又曰:
  “云何不断三界系业?直尔少时念阿弥陀佛,  即得往生,使出三界。”
  上面提到的《阿弥陀经》和“往生”,自然是指往生到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而此世界的敦主则是阿弥陀佛。因此,只要念佛一心不乱,妄念皆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自然会来接引,超出三界之外,往生西方。非但如此,即便是念诵《般若波罗蜜》也能往生,这就说明念一切佛,念一切经皆能得一心不乱之境界。
  ⑧念佛三昧而不离佛
  如《大智度论》中说;
  “佛是无上法王,菩萨为重臣,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应常常念佛也……有菩萨复言:我於因地遇恶知识,诽谤般若,堕於恶道,经无量劫,  虽修余行,  未能得出。后於一时遇善知识也,教我行念佛三昧,其时即摒弃诸障,方得解脱,有斯大益,故愿不离佛。”
  佛是无上殊胜法王,最应尊重,常念不懈,即得解脱。说明念佛三昧能使因遇恶知识而堕恶道中人,摒弃恶业恶念和诸烦恼障而得大利益。持佛名号而一心不乱,观想念诸佛像好壮严,生大欢喜,常随左右而不愿离佛,进一步念佛三昧,得诸法实相,即是非相,一念不着,一念不生,自身即是佛身,自然也就常不离佛了。
  2、《十住毗婆沙论》
  《十住毗婆沙论》是龙树菩萨系列作品中的一部重要论著,是龙树菩萨大乘菩萨道思想的精华所在,也是一切大乘佛教所借重的重要理论根据。该论主要是讲菩萨十地修行的方法和次第果位,其中讲净土念佛三昧内容的就有二品。
  ①《念佛品第二十》(《大正藏》第二十三卷六十八页)
  如偈说:
  “当念於诸佛,处在大众中。
  三十二相具,八十种严身。”
  偈中前二句是说新发心菩萨於初地,在大众中修行当持诸佛名号,降诸烦恼魔障,此功德可生欢喜心,得安稳快乐,进而得见诸佛现前,是名为持名念佛三昧;后二句是说当观想诸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奸而心生敬爱,进而行大慈大悲之波罗蜜法,令智慧功德增长,是名为观想念佛。
  ②《助念佛三昧品第二十五》(《大正藏》第二十六卷八十六页)
  如偈说:
  “菩萨应以此,四十不共法。
  念诸佛法身,佛非色身故。”
  持名念佛是念法身佛,观想念佛是观佛身庄严,但都要以善行功德为基础,才能使三业相应。所以必须修行四十不共法,四摄六度等波罗蜜法,离色身苦,得法身乐。因为色身是生死体,是变化流转体,是生灭有坏体,所以龙树菩萨认为需以观想念佛三昧得佛身庄严,即得不生不灭之法。

  二、念佛三昧法门的缘起、内容及作用

  1、念佛三昧法门的缘起
  ①如《观佛三昧经》中说:
  “昔过去久远无量世时,有佛出世,号宝威德上王。时有比丘与九弟子,往诣佛塔礼拜佛像,礼己谛现,说偈赞叹。后时合终,悉生东方宝威德王佛大莲华中,忽然化生。从此以来,恒得值佛,得念佛三昧,佛为授记,于十方面各得成佛。”
  《观佛三昧经》所说,比《大智度论》中释迦牟尼佛时代有念佛三昧法门,上推了无量世。在宝威德上王佛时就有念佛三昧法门,而且明确记载有一比丘和其九弟子因得念佛三昧,往生宝威德上王佛之所东方世界坐宝莲花。自此以后,只要有发愿往生该佛净土者,只要於此佛像前,勤修念佛三昧,该佛即为之授记,於十方道场成就佛道。宝威德上王是过去佛之一,释迦牟尼是现在佛,佛佛功德无别,念佛三昧法门也无二,乃至於未来佛弥勒也是  如此。   
  ②《十住毗婆沙论》之《念佛品第二十》中说:
  “佛为跋陀婆,所说深三昧。
  得是三昧宝,能得见诸佛。”
  跋陀婆即跋陀婆罗,汉译善护菩萨。本偈颂因受字数的限制,省去了“罗”字,减称跋陀婆。善护菩萨为王舍城的在家优婆塞,是该城第一大富商的长子,因其道心坚固,精进勇猛,被尊为在家众的上首。龙树菩萨这首偈语,说明念佛三昧法门,是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中,为跋陀婆罗菩萨所演说。诸修行人,只要信受奉持此念佛三昧法门,即能证得无上果位,得见诸佛。
  2、念佛三昧的内容及作用
  所谓念佛三昧即是通过念佛而得定,达到一心不乱,一念不生,无所执着的境界。如《净度三昧经》中说:“若—念不生,悟然返本,故云度妄众生,了念即空,无有是处。”众生之所以流转生死而堕诸恶道中,如《楞严经》说:是安心的作用。因为妄心的支配而生执着我见,有所求即有爱别离苦和求不得苦,有生老病死苦和贪瞋痴诸烦恼。因为妄心而覆盖了真如佛性——真心,生生世世,往复流转,不得解脱。念佛三昧能使修行者妄心息灭,悟然返本,常在定中。并由此息一切妄想执着,即是空寂,无有起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