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树净土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影响(持念)(3)

慧远大师虽然聚集东晋时的社会贤达,文人学者,儒教名流共一百二十三人结莲社念佛,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还没有形成宗派。昙鸾受法於菩提流友,后以净土为业。道绰在石壁山,因见昙鸾遗迹碑文而生恭敬,由涅槃

  慧远大师虽然聚集东晋时的社会贤达,文人学者,儒教名流共一百二十三人结莲社念佛,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还没有形成宗派。昙鸾受法於菩提流友,后以净土为业。道绰在石壁山,因见昙鸾遗迹碑文而生恭敬,由涅槃学派转而专修净土,以观想念佛三昧为主要方法,并留下3万余言的《安乐集》。《安乐集》以易行道和难行道分佛教为圣道和净土两门。他认为凭自力依佛法修行证果是圣道门,是难行道;凭借自身愿力和阿弥陀佛的接引入圣证果是易行净土门,是易行道。他认为在末法时代,只有净土一门方是了生脱死的唯一法门,但是净土宗的历代宗师仍末把他列在净土祖师之内。
  道绰的弟子善导大师,先专学《法华》与《维摩诘》诸经,唐贞观年间归依道绰修习净:上门,以持名念佛为主,在长安弘法。他的著作主要是讲念佛三昧的方式方法,并建立了一整套念佛仪规。所以后代尊慧远大师为初祖,善导为二祖,并且以善导为实际上的净土宗创始人。他的《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远渡重洋,流传到日本。到公元十二世纪时,日本僧人源空,依此疏创立日本净十宗,故此善导大师在日本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佛教发展到唐代中期,由於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出现,中国禅宗兴盛起来。到了宋代,随着中国文化中心的南移,南方经济的发展,禅宗寺院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来。禅宗人才辈出,代不乏人,并纷纷著书立传,如棒喝等应机接引法门形成一股旋风,席卷中国,影响亚洲大部分地区。由此而引起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儒学家们的极大惊慌,因而才促使了陆九渊、朱熹等新一代儒学的产生。然而朱熹等人的儒学著作中的字里行间,无不大量地吸收佛教理论,以增强其生命力。其中较之儒学鼻祖孔子的儒理而言,已经是大相庭径,面目全非了。
  唐宋以后,与禅宗相比,律、唯识、华严、天台等宗都后继无人,无力望其项背。只有净土宗一门,由於基层佛教的发展,使念佛三昧法门在民间广泛流传,与禅宗并驾齐驱,共同发展。唐末末初的永明延寿禅师因其归心净土,被尊为净土六祖。明代八祖莲池大师,九祖藕益大师,清代十一祖省庵大师等人都堪称佛教史上的泰山北斗,促使了净:仁宗更为广泛的流传。民国初期的十三祖印光大师,对念佛三昧颇有心得,深得世人的敬重,门下弟子相信徒望风而拜,可算得上净土史上的骄傲。由於净土历代祖师的努力,使得今日中国佛教形成了“有寺必有念佛三昧,信徒皆念阿弥陀佛”的局面,故有“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佳话。  (历史记载:善导大师初到长安时,无人知道念阿弥陀佛。于是他对大街上的乞丐说:“谁念声阿弥陀佛,给一个铜钱。”以后,乞丐见到善导六师,皆念阿弥陀佛,一人皆施—铜钱、长安城内乞丐一一传开,都来向他乞讨,最后发生经济危机,只得离开长安。但长安城内有见僧人者,皆念阿弥陀佛,并传向各地。)所以,现代中国佛教的僧人与僧人,僧人与信徒及非信徒之间,一句“阿弥陀佛”就象中文“你好?”、“再见!”、“谢谢I”、“对不起!”,英文的"How  are you!”、"Good——bye!”、“Thank Youl”、"Excuse me!”一样,成为人们见面,表示感谢和道歉以及告别时的常用语言。这足以说明,净土宗在中国佛教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和对现今佛教的巨大影响。
  2、净土宗与禅宗及其它宗派的融合
  虽然唐末宋初的永明延寿禅师,第一次明确指出“禅净双修”的观点,但是,印度释迦牟尼佛让静虑习禅者念佛以去恐怖,就包含了禅净共修的义理。而我们从龙树菩萨的著作中,同样可以发现大量有关禅净并举的内容。
  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宗四祖道信禅师,继承了《文殊所说般若经》的“一行三昧”思想,其实这就是般若和念佛三昧的合二为一。五祖弘忍大师和他的弟子潞洲法如,以“齐速念佛名,令净心。”的习禅方法,我们可以从《传法宝记》中看到。北宗禅之祖师神秀,显然电继承了五祖的念佛三昧思想。所以,我认为神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是观想念佛;本偈的后二句“时时勤拂式,勿使惹尘埃。”则是要通过持名念佛三昧达到——尘不染。六祖慧能大师因听闻《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心下大悟和他的“本来无一物”的观点,实际上就是实相念佛三昧所说的“法身亦不着,永寂如虚空”的境界。
  五祖弟子资州智洗的门下处寂禅师,於唐开元年间在成都净众寺讲戒说法。据《历代三宝记》记载:其“先教引声念佛,尽一气念绝,声停,念讫云:无忆、无念、莫妄。无忆是戒,无念是定,莫妄    是慧。此三句话,即是总持门。”由此可    见四川的处寂禅师也是主张“禅净双修”的。   
  五祖门下宣什宗,《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中说:“即南山念佛门禅宗也。其先也五祖下分出,法名宣什。”
  又如《坛经》中说:
  “善知识!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但行直心,于一切法上无有执着,名行一三昧。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心坐不动,除妄不起心。”
  如此,从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及门下,无不主张念佛净心,行念佛三昧法门。直到唐末宋初的永明延寿禅师,极力主张并明确提出了“禅净双修”的观点。他的著作《宗镜录》一百卷,认为各宗诸派殊途同归,“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提出禅教并重,性相融合,归心净土的弘法观。宋代中叶的大慧宗杲禅师提出“念佛是谁?”的话头禅,对后世影响很大。
  唐宋以后,佛教各宗派逐步走向融合。净土宗不仅与禅宗不可分,即便是律、天台、唯识、密等诸宗都无不以净土念佛三昧来作为修行的主要方法。所以,中国只要有寺院的地方,无人不念本师释迦牟佛,无人不做早晚功课,无人不念《般若波罗蜜经》,无人不念阿弥陀佛,无人不称念观音菩萨名号。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