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绰、善导与唐代净土宗(杨曾文)

道绰、善导与唐代净土宗 杨曾文 在中国的佛教宗派中,净土宗是最富有民间信仰特色的宗派。净土宗的教义通俗易懂,很少晦涩难以理解的哲学思辨成分,因而在社会各个阶层拥有众多的信徒。但从佛

  道绰、善导与唐代净土

  杨曾文

  在中国的佛教宗派中,净土宗是最富有民间信仰特色的宗派。净土宗的教义通俗易懂,很少晦涩难以理解的哲学思辨成分,因而在社会各个阶层拥有众多的信徒。但从佛教史书有关记载来看,净土宗在组织上没有严格的师承世系,对历代祖师的说法也很不一致。因此,从严格的意义来说,中国的净土宗没有建立独立的佛教宗派,也可以称之为阿弥陀佛净土信仰,是寓于佛教各宗内部的诸佛信仰形态之一。然而由于它拥有相当完备的理论体系,对佛教各宗派和历史文化有较大的影响,一般仍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佛教宗派看待,而不轻易地用「寓宗」的称法。

  在中国净土宗发展史上,东晋慧远曾在庐山结社提倡念佛法门,被后世奉为净土宗初祖。东魏昙鸾在并州玄中寺(在今山西省郊城县)倡净土念佛,着《往生论注》、《略论安乐净土义》等,为中国净土念佛理论奠定了基础。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代,前有道绰,后有善导,建立了完备系统的净土念佛理论体系,是中国净土宗的实际创始时期。(此处原文为实际创始人,但是文意不通,故改之)本文以道绰、善导为重点,并联系其他高僧,对唐代净土宗作概要论述。

  一、道绰及其净土思想

  道绰生平

  道绰(562~645),俗姓卫,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郊城之间。原作「汶水」,误)人。十四岁出家,学习《大涅槃经》,并前后讲了二十四遍,后来师事著名禅、律名师瓒(瓒禅师),修学般若空理和禅法。隋大业五年(609)以后,「即舍讲说,修净土行,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礼拜供养,相续无间」(唐代迦才《净土论》卷下)。据载,道绰专修净土法门是受北魏东魏之际在石壁谷玄中寺的昙鸾的影响。道绰住进玄中寺,看到记载昙鸾事迹的碑文,也按昙鸾所主张的,一心修习念佛为主的净土法门。他在寺为道俗信徒讲《观无量寿经》近二百遍,「并劝人念弥陀佛名,或用麻豆等物而为数量,每一称名,便度一粒,如是率之,乃积数百万斛者」(《续高僧传》卷二○)。这是提倡口称阿弥陀佛之名,每称念一次,用麻或豆一粒计数,积攒下来数量很大。不过,说「数百万斛」显然有些夸张。道绰还教人把木患子(《续高僧传-道绰传》作「木栾子」)串在一起计念佛的数目。此当是后世念珠的起源。据载道绰经常面西坐禅念佛,「才有余暇,口诵佛名,日以七万为限」(《续高僧传-道绰传》)。

  由于道绰的影响,唐初在今山西中部一带地方净土信仰十分盛行。唐太宗游太原,文德皇后长孙氏有病,曾乘辇到玄中寺礼谒道绰。「便解众宝名珍供养启愿」,此后皇后病愈,太宗「因诏天下名山形胜皆表剎焉(按,表剎,指塔上高出的幢竿,此指普建寺塔)。所以报护力,广真谛也」(《大唐太原府郊城县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载《金石萃编》卷八四=。道绰着有《安乐集》二卷。

  关于道绰的生卒年,各书有不同的记载。《续高僧传-道绰传》中有:「曾以贞观二年四月八日,纬知命将尽,通告事相,闻而赴者满于山寺」,但后面又有「年登七十,忽然口齿新生」,结尾又有「绰今年八十有四」。可见道绰在贞观二年(628)未死,到道宣写完《续高僧传》初稿的贞观十九年(645)时已八十四岁。宋代戒珠《净土往生传》卷中作唐贞观三年卒,明代宏《往生集》卷一作贞观二年卒,当皆受《续高僧传》前段记载的影响。唐代迦才《净土论》卷中明确记载道绰在贞观十九年(645)四月二十七日「于玄中寺寿终」。此年道绰八十四岁。据此,道绰的生年当为西元562年,即北齐河清九年。

  《安乐集》的净土思想

  「安乐」是《无量寿经》所说西方阿弥陀佛的佛国净土的名字,在《阿弥陀经》和《观无量寿经》中译为「极乐」即「极乐世界」。道绰在《安乐集》中广引《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和其他净土经典、大乘佛教经论几十种。论述专修净土法门、往生弥陀安乐净土的思想。道宣在《续高僧传-道绰传》中称此为《净土论》,说:着《净土论》两卷,统谈龙树、天亲,迩及僧鸾(按,昙鸾)、慧远,并遵崇净土,明示昌言,文旨该要,详诸化范。

  但今存《安乐集》中并没有论及慧远(包括净影慧远)的净土思想。唐迦才《净土论》之序批评说:

  近代有绰禅师,撰《安乐集》一卷,虽广引众经,略申道理,其文义杂参,章品混淆。后之读之者,亦踌躇未决。

  尽管如此,道绰《安乐集》中关于圣道门、净土门、念佛与往生净土的论述,无论在唐代还是在以后,都有较大影响。

  《安乐集》在结构上分「十二大门」,即按内容分为十二大段,每一门内又分若干层次,在论述中广引佛教经典。中心内容是下述两个问题。

  (一)圣道门与净土门,难行道与易行道

  这实际是净土宗的判教学说,旨在说明净土教义是适应时代、众生需要的佛法,遵照修行就可以摆脱生死烦恼,达到解脱。

  道绰同隋朝三阶教创立者信行(540~594年)一样,也认为佛教已度过「正法」、「像法」时代,而进入充满危机、众生素质下降的「末法」的时代。但道绰不同于信行的地方是认为:在末法时代最适合众生需要的佛法是依据弥陀经典的净土念佛法门,而非其他。《安乐集》卷上说:

  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者: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若教机时乖(按,原作「机教时乖」),难修难入。是故《正法念经》云:行者一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无方便,是名为失,不名利。……《大集月藏经》云:佛灭度后第一五百年,我诸弟子学慧得坚固;第二五百年,学定得坚固;第三五百年,学多闻读诵得坚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坚固;第五五百年,白法(按,指善法)隐滞,多有诤讼,微有善法得坚固。又彼经云:诸佛出世,有四种法度众生。何等为四?一者口说十二部经,即是法施度众生;二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光明相好,一切众生但能系心观察,无不获益,是即身业度众生;三者有无量德用、神通道力、种种变化,即是神通力度众生;四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名号,若总若别,其有众生系心称念,莫不除障获益,皆生佛前,即是名号度众生。计今时众生,即当佛去世后第四五百年,正是忏悔修福,应称佛名号时者。若一念称阿弥陀佛,即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念既尔,况修常念,即是恒忏悔人也。

  「时」指时代,认为佛灭后头一个五百年间是正法时代,此后一千年间是近似正法的像法时代,再后的一万年是末法时代,佛法趋于灭亡。上面引文中所说「今时众生,即当佛去世第四五百年」,即谓进入末法之第一个五百年。「机」指众生,原指众生接受佛法的素质。道绰引《大集经》是为了证明不同的时代众生接受佛法的素质不同,总的趋势是佛灭后时间越长,众生的素质越下降,所谓「机解浮浅」和「暗钝」就是说的这个意思。据称,在进入末法时代以后,靠修习智慧、禅定和读诵佛典等方法已不能达到解脱,只有专心地思念,称颂佛的名号(如「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等),才能灭除无数生积累下的罪业,从生死苦恼中解脱出来。在佛教内部,称念佛的名号并非特指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还有称念释迦牟尼佛、阿 閦佛、药师佛……佛无数,作为佛国的净土也无数,有不少宣说佛国净土的经典或记述。但道绰只提倡称念《无量寿经》等经典所说的阿弥佛陀的名号,称此为「净土门」,谓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在死后可往生西方净土,即「极乐世界」。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