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念佛思想的基本内涵 提要:文章分析了善导念佛思想的基本内涵,指出善导的念佛思想主要由念佛的心理基础(「三心」说)和念佛的实践方法(称名念佛)两方面组成。 作者:谢路军,1965年生,哲学博士,北方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主题词:善导念佛思想基本内涵 善导继承昙鸾以来的念佛思想,并将其系统化,组织成完整的念佛理论。综观善导的念佛思想,主要由念佛的心理基础和念佛的实践方法两方面组成。在念佛的心理基础方面,善导强调「三心」说,即念佛要具备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在念佛的实践方法方面,善导把称名念佛作为净土修行的最主要方法,同时他还强调往生净土的「四修之法」,即恭敬修、无余修、无间修、长时修。 一、念佛的心理基础 善导认为阿弥陀佛愿力广大,众生就是凭借这种他力本愿而往生西方净土。但是,这种愿力却不会自发地在众生身上起作用,它要求众生首先要有往生的愿望,也就是要具备「三心」。「三心」是众生往生净土的正因,若缺一心,往生都是不可能的。《观无量寿佛经》中最早提出「三心」说。在该经第十四观叙述「上品上生」时,佛告阿难和韦提希说:「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1)善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三心」说。 (一)至诚心。善导说:「至者真,诚者实。」(2)至诚心即真实心。他指出,「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目真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3)意思是说,众生身、口、意三业修行,必须发自于真实心,不能看上去贤善精进,而内心却怀着虚假、贪心、瞋恨、邪恶、伪善,奸诈无比,恶性膨胀,如同蛇蝎一样狠毒。如果这样的话,虽然修行身、口、意三业,也只能叫杂毒之善,虚假之行,不可名真实业!这里强调众生修行,必须心口不异,表里如一,也就是说,众生修行必须从「真实心中作」,否则,这种人「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4) 那么,为什么一切众生修行时,必须具备「至诚心」呢?「正由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剎那,三业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5)也就是说,阿弥陀佛在未成佛前修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剎那,身、口、意三业所修都发自于真实心中,所作所为,无不真实。因此,众生修行往生也要从「真实心中作」。 善导还进而认为,「真实」有两方面的涵义,即「自利真实」和「利他真实」。何谓「自利真实」?「言自利真实者,复有二种:一者真实心中,制舍自他诸恶及秽国等,行住坐卧,想同一切菩萨制舍诸恶,我亦如是;二者真实心中,勤修自他凡圣等善」。6在此,「自利真实」包含了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念念舍弃诸恶,厌离秽土;二是念念勤修众善,欣慕净土。又此于身、口、意三业约为六重意义,即:1、真实心中之口业,赞叹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2、真实心中口业,毁厌三界六道等自他依正二报苦恶之事;3、真实心中身业,合掌礼敬四事等,供养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4、真实心中身业,轻慢厌舍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报;5、真实心中意业,思想、观察、忆念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如现目前;(6)、真实心中意业,轻贱厌舍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报。不善三业,必须真实心中舍;若起善三业,必须真实心中作,不论内、外、明、暗,皆须真实,故称为至诚心(7)。总之,「至诚心」是从「止恶」、「修善」两个方面来讲的,又止恶即修善,修善即止恶,两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有关「利他真实」,善导并没有作出解释。从字义上看,即是将自己的行善去恶推广到他人身上,使其他人也同样勤修净业,不断去恶行善。 (二)深心。善导在《观无量寿佛经疏》中说:「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8)故而深心又称深信,也即深信之心,是对佛法的深厚信心。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为往生修行的三要素。明代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中说:「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以满其所愿而证所信。」(9)信、愿、行三者,密不可分,而信居首位。后代如此重视「信」,是受了善导重视「深信之心」的影响。善导认为「信」有二层含义:1、就人立信;2、就行立信。 1、就人立信:「亦有两种: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又决定深信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慕;又决定深信《弥陀经》中十方恒沙诸佛证劝一切凡夫决定得生;又深信者,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10)。即首先要深信自己是罪恶凡夫,无始以来流转生死,没有出期。其次要深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能够摄受众生,乘佛愿力一定可以往生西方净土;深信释迦牟尼佛说《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极乐世界依正二报,使人欣慕向往;深信《弥陀经》中的十方恒沙般多的诸佛,证劝一切众生依愿修行,定得往生;深信一切行者,只要唯信佛语,不顾身命,依佛所说去做,即随顺佛教,随顺佛意,随顺佛愿,可谓真佛弟子。总之,善导认为罪恶深重而难以得救的众生,由于充分认识到自身根机低劣,靠自力无法解脱,就能放弃一切异见邪想,一心指望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善导以此巩固众生的净土信仰。 2、就行立信。善导《观经四帖疏》中说:「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11)。所谓「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12)意思是说,专依净土经典而行者,名正行。正行有五种:一心专门读诵《观经》等净土经典;一心观想忆念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一心专门礼拜阿弥陀佛;一心专门口称阿弥陀佛的名号;一心专门赞叹供养阿弥陀佛。可见,这五种正行都是围绕阿弥陀佛展开的。简言之,即读诵正行、观察正行、礼拜正行、称名正行、赞叹供养正行(13)。善导又将这五种正行作了区分:「又就此正中,复有两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14)把五种正行之中的称名念佛列为了「正定之业」,其余四种正行,定为了「助业」,突出了「称名念佛」的地位,强调这是往生西方的最佳快捷方式。可见,就行立信的目的,在确立众生对称名念佛的信心。那么,何谓杂行呢?五种正行之外,诸善万行都叫杂行。在此,善导是通过比较来凸显称名念佛的地位的,即「杂行」不如「正行」,而「正行」之中的「助业」又不如称名念佛的「正定之业」,故而「称名念佛」乃为善导最为推崇的净土修行方法。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