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绰、善导与唐代净土宗(杨曾文)(3)

是说任何恶人只要称念阿弥陀佛之名,皆可往生净土。又讲「一反念善,罪即消除」,「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便往生」(同上),把念佛名号说成是具有无限神奇功能的修行方法,大加提倡。 《续高僧传-道绰传》说道绰自

  是说任何恶人只要称念阿弥陀佛之名,皆可往生净土。又讲「一反念善,罪即消除」,「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便往生」(同上),把念佛名号说成是具有无限神奇功能的修行方法,大加提倡。

  《续高僧传-道绰传》说道绰自己一天口诵佛名七万遍,又劝信徒称念佛名,用麻、豆计数。净土宗理论简单,修行方法易行,是它在社会上长久普遍流行的重要原因。

  此后,善导继之对「恶人往生」和口称念佛的理论又有所发展。

  二、善导的净土学说

  善导及其著作

  善导(618~681),俗姓朱,泗州(治所在今江苏宿迁东南)人(注2),年少出家,唐贞观(627~649)年中至石壁谷玄中寺,看见道绰据《观无量寿经》设立「九品道场」,讲诵此经,很受启发,高兴地说:「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观门,速超生死。」从此在道绰门下专修净土法门,「勤笃精苦,尽夜礼诵」(《佛祖统记》卷二六)。后来到长安传教,教信徒称念阿弥陀名号,「每入室长跪念佛,非力竭不休」。善导在向人宣传净土法门的同时,勤苦修行,据说三十余年「不暂睡卧」,不间断地从事念佛、礼佛的活动。持戒严格,坚持吃素,并且只吃粗恶之食。他把别人施舍的钱财用来写经和绘净土画。据载,由他出资,「写《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壁」。「净土变相」是根据《无量寿经》等弥陀经典的情节内容绘制的图画。「三百壁」是在三百堵的墙壁上画上净土变相图。净土宗重视观佛像,观想西方安乐净土的美妙景象,此为观想(或观相)念佛的重要程式,也是有利于激励信徒从事口称念佛的。画佛像,雕塑佛像以及据佛经绘制极乐世界图像,是直接为此目的服务的,然而净土宗的这种做法,对中国古代美术和造型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善导的提倡,长安僧俗之中有很多人信奉净土法门,「从其化者至有诵《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卷(按,此经仅一卷,实指读此经十万至五十万遍)者,念佛日课万声至十万声者」。当时信徒把善导的事迹传得十分神奇,说他每念一声佛,「有一光明从其口出」。善导有一首劝人念佛的偈颂:

  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

  假饶金玉满堂,岂免衰残老病。

  任是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

  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是说人生难免一死,只有念佛才能使人往生净土,永享安乐。

  关于善导之死,《续高僧传》卷二七〈会通传〉附传没有明记,上面只说:「时在光明寺说法,有人告导曰:今念佛名定生净土不?导曰:念佛定生。其人礼拜讫,口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相次,出光明寺门,上柳树表,合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死。」这里面的「其人」只能理解为向善导发问的人。但后世一些《往生传》等都说善导相信念佛必得往生,登上柳树向西发愿:「愿佛接我!」「得生赡养」,而投身自绝。关于善导死的时间,各书缺载。有的说他从道绰处离开后传法三十余年(《佛祖统记》卷二六)。如果从道绰死时的贞观十九年(645)算起,应死于高宗上元元年(674)以后。此书亦记载「高宗知其念佛,口出光明」,赐号其寺曰「光明寺」。日本净土宗创始人源空《黑谷上人语灯录》卷九引《新修往生传》谓善导死于高宗永隆二年(681),年六十九。据此,善导当生于隋大业九年(613)。

  善导的著作皆为宣说净土教义的,有五部:

  一、《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一卷,引《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及《般舟三昧经》、《观佛三昧经》等,说明各种念佛、忏悔、发愿往生的方法;

  二、《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二卷,讲设立念佛净土道场的方法及在法会念诵的赞词和偈颂,还有忏罪发愿之文;

  三、《往生礼赞偈》一卷,据《无量寿经》、《往生论》及善导本人的著作等,所写的在六时(日没、初夜、中夜、后夜、晨旦、日中)礼赞阿弥陀佛,发愿往生净土的偈颂;

  四、《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一卷,依《无量寿经》之意所著劝人专修念佛,发愿往生的赞颂;

  五、《观无量寿佛经疏》,简称《观经疏》,因有四卷,也称《四帖疏》,分为「玄义分」、「序分义」、「定善义」、「散善义」四个部分。其中「玄义分」论证《观经》要义,说「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序义分」是对《观经》序文的解释;「定善义」是对十六观中前十三观的解释;「散善义」是对第十四至第十六观的解释,最具特色。《观经疏》反映了善导净土思想的基本内容。

  善导的净土思想

  善导同道绰一样,都主张佛教已进入充满危机的末法时代,只有净土教能被众生接受并引导他们达到解脱。但善导在论证一切「罪恶凡夫」皆可往生和强调口称念佛方面更加细密,提出了比较完备的教义体系,对后世影响也大。

  (一)主张「罪恶凡夫」皆可往生

  在净土三部经中都有描述现实世界的众生「浊恶不善」的内容:《无量寿经》说「五恶、五痛、五烧」(从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推衍出来的);《阿弥陀经》说现世是「五浊恶世」,五浊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观无量寿经》讲佛灭后众生「浊恶不善,五苦(按,指生、老、病、死四苦加上爱别离苦)所逼」,又讲「下品」众生造罪业的情况。实质上这是教人放弃自修自悟的信心,绝对相信阿弥陀佛的巨大「他力」,相信通过念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但各经对是否一切人皆可往生净土的说法不完全一致。《无量寿经》说犯「五逆」罪和「诽谤正法」者不能往生;《阿弥陀经》虽没明确地讲,但从全经意思看是一切善恶众生皆可往生;《观无量寿经》在讲「九品往生」时说,下品众生中三种人虽都犯有各种「恶业」,甚至有人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但也可借阿弥陀佛的灵力往生净土。

  善导继承《观无量寿经》众生皆可往生的思想,并作了很大发挥。

  第一,把上品、中品、下品的九种人皆说成是「凡夫」,称皆可往生净土。原来《观经》中的上品众生有三种:上生,慈心不杀,读诵大乘佛经,修持「六念」(念佛、法、僧、戒、舍、天)等佛法;中生,相信诸法性空等圣谛义,深信因果等;下生,相信因果,不谤大乘。中品众生的三种人是:上生,持五戒八戒,无罪业;中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或十戒、具足戒;下生,孝养父母,行仁慈者。下品众生的三种人是:上生,作众恶业,但不诽谤大乘恶业经典;中生,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和偷盗僧团财物者;下生,作种种恶业,甚至犯五逆、十恶等罪者。据善导的说法,以上九种人只要真诚地信奉阿弥陀佛,修持净土法门,特别是临死前连续念诵阿弥陀佛名号,都可往生净土。善导为了说明净土教是末法众生唯一可行之教,特别强调指出: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