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教的现代价值略探(正澄)(6)

通常在谈到教育品质或教育成效的时候,我们时常会说:“言教不如身教。”其实身教仍嫌不足,因为环境的熏习与牵引,会严重影响身教的效果。譬如现今的社会五光十色、声色犬马、光怪陆离、置身其中的青少年,能不被

  通常在谈到教育品质或教育成效的时候,我们时常会说:“言教不如身教。”其实身教仍嫌不足,因为环境的熏习与牵引,会严重影响身教的效果。譬如现今的社会五光十色、声色犬马、光怪陆离、置身其中的青少年,能不被污染的真是有若凤毛麟角了。所以,我们说:“身教不如境教”,“境教”即环境的教化。换言之,环境的教化力,可以远远超过言教与身教。因此,最理想的教育设计,就是除了有师长的言教与身教之外还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就境教方面,净土教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中,对现代教育有很深刻的启发,就是“庄严佛土”、“成熟众生”,简称严土熟生。在《阿弥陀经》之中,有很深的严土熟生的义理。如:

   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 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花。其土众生,
  常以清旦,各以衣 O ,盛众妙花, 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
  饭食经行。 [56]

  也许有很多人看到这一段经文中 “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 便会疑问:阿弥陀佛缘何要用“黄金为地”来引诱我们去西方净土呢?其实,不是如此,因为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要有清净心相应,因此自然感应到那个世界的殊胜庄严。黄金为地并不稀罕,甚至于还有七宝的亭台楼阁,这就是“心净则佛土净”的道理。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由于众生的心地不净,因而感应到山河大地也是污染浑浊的,以至于在我们的心目中,黄金为地就显得十分稀奇。在极乐净土,“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整日都有曼陀罗花从空中降下,彼处的众生每天清晨就用衣服盛了这些香花,供养他方十万亿佛,然后到了中午用餐的时候,再回到自己的国土,即回到极乐净土饭食经行,就如同丛林里的生活,午斋后还要跑香,叫做经行。阿弥陀佛提供如此美妙的环境,供往生者修学,令行者处处受益,不能不说是独具匠心。

  又如:

  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
  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唱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
  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57]

  在极乐净土,阿弥陀佛不但以法、报、化三身说法,而且还运用种种方便,变化出种种奇妙杂色之鸟,令彼等说法,其音演唱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等等佛法中必修课的内容,而且播放的时间,没有限制(“昼夜六时”乃古印度的计时方式,即昼三时夜三时,像我们现代说的二十四小时一样)。因为阿弥陀佛运用了整个时间与空间的环境,而让法音自然宣流,彼国的众生沐浴在如此殊胜的教育情境中,心中自然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而道业有增无减。难怪,一生极乐净土,即证三不退,这与该土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也有极大的关系。

  又,

  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
  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58]

  这一段更为殊胜,所表现出的先进程度,较之现代的高科技或多媒体也不遑多让。此外,“百千种乐,同时俱作”,也就是所谓的“交响乐”。听到这些微妙法音,众生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是很高明的教学设计。在数十年前,许多的学生都在幻想,教室能像电影院,现在已经广泛使用的多媒体的电脑化教室,比旧式的电影院还要多许多功能,但与阿弥陀佛的整体教学设计比较起来,就有如天壤之别,实在是不可思议。极乐世界的众生在娱乐中内蕴着进道进德的教育,欣赏宫商妙法,即是聆听法音,断惑开慧;在七宝池沐浴八功德水,即能增长善根、长养菩提。概言之,六根接触六尘时均能豁破无明、开显自性的法益教育,这也应该是彼土修行成就快捷的原因之一吧。由此可知,阿弥陀佛不但非常了解教育心理学,还十分懂得教材与教法的整体综合教学设计。极乐净土整个世界都是净化身心的教学环境,这是教学设计的最高境界。

  现代教育身负改造社会与净化心灵的重大责任,极需藉佛法的教育理念为导航,以佛法之教育方法、精神与精髓充实其内涵,启悟其思想,开辟崭新的更完美的言教、身教、境教的天地,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已。我国已提出素质教育的口号,佛法的教育理念是全面提升素质的,在这方面包括净土教在内的佛教是有积极参考价值和启发作用的。

  (六)临终关怀方面的意义 临终关怀是现代社会一种最具人性化、人道化的对临终病人的关怀方式。人,有生必有死。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哭声中来到这个世界,多半又是在别人的哭声中离开这个世界。其实,新生时的哭声提供给亲人的是喜悦,而灵终时亲人的哭声,给予死者的却是无奈与苦痛。如何让即将告别这个世界的临终者,快乐、放心地离去,是现代社会人们关心的问题,因为人人都必然会有这一番经历。如何让人们在走完自己人生的最后一个驿站的时候,获得良好的身心照顾,安祥、尊严地撒手尘环,这是医学、心理学等学科面临的重要课题——临终关怀。临终关怀不但是对死者的帮助和照料,也是对生者的鼓励和安慰。

  古老而弥新的佛教,早就有善终或“尊严死”的观念及作法。释迦牟尼佛入灭前并未进行急救,古往今来许多佛门大德圆寂时亦是如此。许多寺院设有“涅般堂”,其实就是现代叫做的“安宁病房”。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经历程,佛学知识告诉我们,临终时尽量不要打扰病人,不得在病人周围喧哗吵闹或哭泣、或让病人看到旁边亲人极度难过的情绪,也不得急忙更衣、搬动,以免扰乱亡者神识,增加其痛苦,使其产生嗔恨、烦恼、恐怖、焦虑、舍不得等颠倒妄想,而影响他死后的去处。

  佛教认为人的过世,不是丧事,不是喜事,而是庄严谨慎的佛事。关于临终病人的处理方式,佛教中有一套完整有序的仪程。关于这方面的内容,许多佛经典籍都有涉及,这其中较常见的佛典是《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及净土教经典。在这个仪程中,有一项重要的程序就是临终助念。关于助念的内容,许多经典中也多有明示,而净土教典籍中反映得更为集中;况且,这对净土教来说,本身就是责无旁贷的份内之事。《阿弥陀经》中说: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
  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
  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59]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