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教的现代价值略探(正澄)(7)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这样讲道: 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闻甚深法, 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 见阿弥陀佛,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这样讲道:

   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闻甚深法,
  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
  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60]

  《观无量寿佛经》也说:

  或有众生,作不善业……应堕恶道……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
  妙法,教令念佛……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具足十念,称南
  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一念顷,
  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61]

  这些都是临终助念的明证。

  临终助念,可让即将临终者自己念佛。若临终者自己不能念佛者或不肯念佛者,须有人开示。病者家属也应注意临终者的心灵所需,在其神智尚清醒时,趁其能言语或能用其他方式表达时,探问其未了之心事,而极力应承,满其所愿,使其心无牵挂,了无憾恨。为临终者开示的人,最好是有经验的佛教徒,对临终者作简短开示,劝其放下,不要留恋这个诸般不遂、苦难不安的世界,解除临终者的心理障碍;让其一心向往到那美妙安稳、殊胜富足、了无争斗的极乐世界去;而此刻须称念“阿弥陀佛”,不能出声者,心中默念亦可。助念者,应在病人身旁恳切至诚地称念“阿弥陀佛”,不缓不急,字字分明。如若找不到有这方面知识的佛教徒,亲人也可如此照办。

  净土教的临终关怀及助念的观念及操作,一般都能给病人及家属极大的安慰。一方面使病人觉得“死”并不可怕,消除他们对死亡的恐怖和痛苦,使他们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能认识死亡并接受死亡;让他们认识到死了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了或堕入地狱,而是犹如御去旧服换上新装,是摆脱世间之生老病死或求不得、怨憎会等诸苦而往生更好的地方(或往生极乐世界)的中介和桥梁。这样,他或她便能坦然、轻松地面对死亡,而无所怖畏,安心而去。另一方面,对病人家属而言,亲人的过世也并非烟消云散,什么都丧失了,此死是亲人脱离了苦海,往生到了更为幸福的彼岸世界,这又有何不好呢?况且,亡者及亲人通过助念,不论对净土教信奉与否,都是培植了善根福德资粮。不信的亡者,或许经过这最后时刻的开示或助念头而信仰,而诚心称念,由此而往生极乐世界。不信的家眷亲朋,也能使他们免于亲丧的极大苦痛和不安,受到温馨关怀而安定身心,获得接受亲人去世的精神力量;同时也激发他们自身的善根,清醒他们对人生的认识,种下菩提种子,等等。这些都是净土教在临终关怀方面所表现的重要意义。

  (七)在宗教对话中的价值 宗教对话是现代宗教研究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它是一个前沿领域,就其性质而言,是跨宗派、跨信仰、跨文化、跨种族、跨国度、乃至跨意识形态的。

  震惊世界的美国“九一一”事件已经过去一年多了。它被许多学者看成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冲突。在刚刚进入不久的二十一世纪,如何建立世界各大宗教、各大文明、各种族之间的新的共存关系,以及重新形成与大自然的共生关系、人类自身如何净化等等的难题,随即摆在了人类面前。要解决如此难题,显然不是一个大国、一个宗教、一种文化、一种方式所能独自承担的;因为它涉及到的问题不是单一的,而是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它也需要作为世界各大文明起源的各大世界性宗教以对话的方式,以遂步形成共识,协力减少和消除“文明之间的冲突”,以解决战争、生态恶化、道德沦丧、相互敌视的恶性势态。

  佛教是十分通情达理、开明的宗教。它注重以理服人、以德感人,反对盲从迷信和以势压人。它有普度众生的广袤情怀,无所不至的人伦大爱,博大精深圆融无碍的思想理论,超脱自在的精神境界,灵活多变契理契机的布教手段,所以它从来不排斥异教徒。在与其它宗教的对话中,它能以尊重包容、慈悲和平的姿态出现。

  佛教中,净土教的信仰与世界其它大的宗教信仰有较多的相通之处。 [62] 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以一教主崇拜为根本信仰的宗教相比,虽然佛教以理性的“法”为信仰根本,以教主为楷模,依其所示之“法”修行而证究竟极果。然而,在佛教教主释迦佛所示的“法”中,就有一以弥陀及其净土为信仰核心的净土教;净土教也就同时深具理性与宗教情怀了。净土教完全可以代表佛教,充任与其它世界性宗教对话的主力,为消除战争,化解矛盾,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四、特殊价值——宗教信仰上的意义

  现代社会的发展与推进需要社会的稳定,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 [63]

  而缺乏信仰支撑的社会是不稳定的社会。人的精神需求与信仰满足,较之于物质层面,从某种意义上说更为重要。事实上,一个健全的理智的人,在生命之旅中,均会自觉不自觉地恃赖信仰而生存。活着的本体即是成立在信仰上的,并由之而左右当人的生活方式及生活感受。譬如,儒门颜回的快乐:

  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4]

  这即是以自内心的信念之乐。

  在信仰领域,宗教信仰有着自身的重要意义,它是一种独特的情感,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基本需要,并非什么抽象的知识或特殊行为。 [65] 无论就时空还是质与量而言,感性经验以及据此而形成的理性认识都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是实证知识的一般属性。与此相对,宗教信仰的对象及特征是超越于感性与理性的东西,是对某种截然不同于这个世界的力量或源泉的“无限”的追求和依赖。 [66] 宗教信仰总是触及人类精神生活的本体或底层,使其从日常生活的尘埃和世俗活动的嘈杂中显露出来,以使人们能够获得神圣的经验,即感受到终极意义和终极勇气的源泉。 [67] 佛教作为以人生的生老病死等烦恼痛苦为对治对象的世界性宗教,已流传二千多年而生生不息。在佛教中,以方便快捷、简易稳当而著称的了生死的殊胜法门——净土教,更是深入民间,普遍的流传。

  作为佛教徒,是相信净土的存在的,相信西方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功德的。虚空无边,世界无际,根据佛陀现量的实证、圣言量的指导,我们足可用比量的推度,对其确信无疑。在佛教诸法门中,净土教对于佛教信众来说,有着更为殊胜、优越的信仰意义。

  (一)于一代时教中居核心地位 释迦本师从法身垂迹,于娑婆世界示现八相成道,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其目的无非是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圆成佛道。诚如《无量寿经》所云: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