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证严法师著:静思、智慧、爱(1)(7)

现在住高楼大厦,生活富足,反而让她天天都哭哭啼啼的。到底她在苦恼什么?她还要争取什么呢?只是为了争个爱与情啊!为了争取先生的感情。她说她女儿曾劝她,“不要去争取,苦苦争取又能得到什么?不争取又会损失

  现在住高楼大厦,生活富足,反而让她天天都哭哭啼啼的。到底她在苦恼什么?她还要争取什么呢?只是为了争个爱与情啊!为了争取先生的感情。她说她女儿曾劝她,“不要去争取,苦苦争取又能得到什么?不争取又会损失什么?”我向她说:“你生了这么一位有智慧的女儿,反而生她的人却是如此沉迷不醒!”我告诉她:“你应该满足了,虽然现在的生活少了一分先生对你的爱,但你有四个儿女,你已得到了子女的四分爱;你该把这分母性的爱发挥出来,移给四个孩子,好好教育他们;移给整个家庭,把家庭事业照顾好,再把这分爱发挥到社会人群。如能这样,虽然失掉了一个人的爱,却是扩大了无边无量的爱心。何况情、爱并不是硬争能得的。”
  我常比喻情与爱:“它如同一个球,你愈硬碰硬,弹得愈高、越远。一切顺其自然,该来的自然会来,它不来就算想尽办法争取,还是无法获得……。”她回答道:“可能是这样吧!”先生曾向邻居说过:“太太把我爱得太痛苦了,所以故意用冷酷的形态去磨她,把她磨得死心。”
  问情是何物呢?如能拓宽感情的范围,放弃一对一的私己情爱,那不是会很安稳泰然吗?
  心胸宽阔
  知足,生活才会富有;有人说出家就是要学解脱。佛教中有句话:“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出家人真正洒脱,因为他们只有三衣一钵就可以生活,而且走遍天下把佛陀的教化宣导给众生。他们的心胸宽阔,能包容天下一切万物,无论天边海角,只要看得到的东西,就是我的;至于有没有放在我身上那是无关紧要的。
  这就是佛陀训练弟子要有一分宽阔的心胸,如能以别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别人的富有如自己的富有,这就是永远满足的人生,永远富有的人生。
  知足常乐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真正快乐幸福的。但幸福与快乐并不是用物质衡量的,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感受。精神上如能常常满足,这就是最幸福的人生,有知足思想的人,自然心量是开阔的。有开阔胸襟的人,对人、事就不会计较。要做到如此的胸怀,那就必须走进宗教之门。能真正体会到超然的宗教思想与教育,自然所感触到的一切事物也会很美满。
  精神长存
  不知足,就是智慧不开的人,他不了解社会物质价值的程度,会随著物质的表相而迷失了本性,这岂不是很可怜吗?世间的物质本来是给人用的,而现在都变成人被物所用了。我希望大家能把父母给我们的身体能力,及无始以来就具有的本性发挥出来;找回自己,找回良知良能,为人生服务,发挥人生的作用,这样才不枉费人生。
  “取诸社会,用诸社会”,是使人的精神长存于人间的重要方法。释迦牟尼佛距今已将近三千年了,但是他在人间并未消失,还是活在每个人的心目中;佛陀普爱众生的心胸,就是广大的慈悲心。
  生死自在
  学佛要知道“生死疲劳”。在六道之中,不是在天道就是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或地狱道、饿鬼道。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实在非常疲劳。这疲劳的事从何而起呢?是从贪欲而起,所以我们必须少欲知足;能知足的人,才有快乐。
  “少欲无为,生死自在。”所谓修行学佛,除了为社会人群谋福利,更要追求佛陀的教理,知道生从何处来,死从何处去,要以什么形态去选择、如何去进取……,直到生死自由,来去自在,如此就可达到想要以什么形态来人间,就可以随意来人间。观世音菩萨可以三十二应化身,以种种形态出现人间,应人间的需要现身形,而救度人间的众生;一切菩萨都是生死自在。
  要生死自在,首先必须少欲无为。我们既来人间,就应抱持——来人间是为众生而来。为众生而来人间,就是菩萨;为自己来人间,就是凡夫。既然我们都有一分福,也就是在过去生中造人道的福因,人道的业力牵引我们来到人间,虽然现在还是凡夫,但是,我们应该很庆幸已得人身,又能闻佛法。
  我常说:“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既然听到佛法就要赶快走向佛道,赶快修行。佛经不单是我们要去听、去诵,还要把它当作路来实行。
5.修养
  水动月不明,
  云生性起尘。
  光明本性
  如果天气不好,一直下雨,晚上看不到月亮,是不是月亮消失了呢?月亮并没有消失,只是被云遮盖而已。因此有句话说:“水动月不明,云生性起尘。”
  人人都具有清净的佛性,只因为尘欲污染,显现不出原来的本性。学佛就是要拭掉这层层欲尘的遮盖,像天上的月亮必须钻出云层,才能显现出它的光明来一样。
  培养功德林
  人人原有的清净本性,又如何生起了污染心呢?是来自周围的物(色、情、爱)欲。所以说:浩浩欲风吹残了功德林。
  我们学佛就像是在培植菩提苗、功德林,如气候顺适,雨水均和,树就可以保养得很好。“心”如起无明欲染就如同一阵黑风,吹毁了菩提苗——功德之林。所以我们平常生活中,就必须好好在培养慈悲心,于待人接物要有柔和的气质,这即是慈悲的本性起作用,于平常的形态中,自然表现出来。人如能柔和、慈悲,世间再大的困难都可以排解,能排除一分烦恼,多一分修养,自然就能成就一分功德;这也是修养的功夫,学佛就是在学这分修养。
  清净慧命
  每一位学佛的弟子所重视的是——“慧命”,而世间人所重视的却是“生命”。
  在佛教中所谓生命分为二种:一种是分段生死的生命,也就是我们现在这个身躯,父精母血所构成的肉体。这个身躯有生老病死,有一定的期限,几十年,甚至百年,长短不一,这就是凡夫的分段生死。
  人在分段生死中什么都没有带来,只带来一分业,业又分为福业与恶业。就是过去的那一段生死所带来的业力,在今生牵引著,使我们不由自主地被它摆布。
  另一种生命永无生灭的慧命,这种慧命无始无终,是永远常存的。从过去的无始以至现在,至于无终的未来,慧命是永远存在的。不过慧命如果被蒙蔽,那就变成污染的意识,就是现在所说的灵魂,不管是意识或灵魂都是极不自在的。我们如能把意识或灵魂净化,就可来去自如,这就是慧命,是菩萨的智慧,也是佛菩萨的生命。
  慧命是永远常存,没有生死的。如诸佛菩萨来人间,只是倒驾慈航,为了人间的需要,为了普度众生才来人间,并不是因业力的牵引,或凭命运的安排生死来人间。
  过去已受污染的灵魂,若能再一修持,锻炼,便可以还我人人本具清净的慧命。就像钻石矿未经切磋琢磨,还是一块石头,一旦经过了切磋琢磨,就成了一颗闪亮的钻石一样。凡夫原本都具有清净与佛陀同等的本性,只要我们下工夫去切磋琢磨,就可成就这段最清净的慧命,其清净像明月一样。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