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证严法师著:静思、智慧、爱(1)(4)

具备了这三种田,就是大福田,慈济就是希望人人能亲自耕种福田,以增长诸善福业,消除三灾。所以我们能有今天的安定生活,就要更精进更努力的去造福人群,完成菩萨道业。 福慧双修 佛陀也是凡夫所修成的,众生只要

  具备了这三种田,就是大福田,慈济就是希望人人能亲自耕种福田,以增长诸善福业,消除三灾。所以我们能有今天的安定生活,就要更精进更努力的去造福人群,完成菩萨道业。
  福慧双修
  佛陀也是凡夫所修成的,众生只要有佛陀这分救人救世的精神,则与佛同体。所以佛陀出现在人间,也就是因为要救度众生。尽管二千五百多年前,他出生在印度,入灭也在印度,但他却能够把精神遍布天下宇宙间。因为佛陀的法身慧命,是超越时空法界、无始无终的。我们每年庆祝佛诞节,只是化迹人间的佛。佛陀在人间,无非是要教导众生自觉有与他同等的这分智慧,也要教导众生与佛有同样的自性,都能进修慈悲与智慧,可以说是福慧两就。
  佛教徒不但要修福更要修慧,福慧两者不可或缺;修行如有偏差,距离成佛的目标就很远。有些人总认为只有专心念佛,不管世事才可了生脱死,这是不正确的。在《阿弥陀经》中有句话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什么是善根呢?就是慧;对佛教的教理不去追究,不透彻众生本身的心源,又怎能得生彼国呢?众生的心一片糊涂,要如何才能得生彼国呢?一定要有大善根;除了大善根外,还要有大福德,这个福德也就是广结众生缘,完成菩萨的道行。
  布施
  佛教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都不离布施心。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世间的人为了财,造就了无量的罪,世间的天灾人祸,都是由于大众的贪嗔欲念所造成的。
  不会利用金钱的人就会被财物利诱而埋没了,有钱而善于利用财物,则能造福人群,功德无量,这就像人要靠水分而活,但也有很多人被水溺死的道理一样。
  人虽然不能离开水,但水也要恰到好处啊!有句话说:财欲是祸水。学佛要能利用财物,取诸社会、用诸社会,以慈悲、欢喜、勇猛的心来为善喜舍。认清世间的财物,只不过是给予我们的资生之物而已。
  凡夫到佛
  为什么我要用慈济来表现佛陀的精神呢?因为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人间,四十九年的讲经直到将入灭前七、八年间,讲的是《法华经》。《法华经》佛陀讲了七年,我们一字一拜,字字称妙、句句称宝,真是妙法啊!《妙法莲华经》可以说是佛法之宝;佛陀出现在人间,他的本怀就是要讲《法华经》,所以说《法华经》是佛佛道同,每一尊佛出现在人间,也就是为了讲《法华经》。
  《法华经》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要教我们行菩萨法。我们每个人都说我在学佛,学佛也就是要到达佛的目标,从凡夫要到佛陀的境界,这中间要经过的就是菩萨道,菩萨道也就是凡夫与佛,此岸到彼岸之间的桥梁,也可以说是茫茫大海中的渡船。所以佛陀在人间说法教化,就是教我们行菩萨道,也就是《法华经》的全部精神。
  菩提心
  众生都有佛性——良知,只因没把它发掘出来,所以无法发挥良能。现在的社会,造罪作案的人这么多,难道那些作恶的人一生下来就是恶人吗?不是的,他们一样有良知,只不过他们的良知被物欲所蒙蔽。
  佛法就是要启发众生这分良知,大家应该都听过“人之初,性本善”——人最初的本性是善的,只因为受到后天环境、潮流的影响,使这分善良的心埋没了。佛陀、菩萨出现在人间的使命,就是要启发众生的善心——良知。这分良知如果能确实地把它发挥出来,就是良能,就可以救度众生。我们本身就是佛,自己就是菩萨,只要良知良能发挥出来,没有一个人不能去救人、去造福人群的,这分可以救人之心,就是菩提心。
  上求下化
  佛陀教导众生要修行大直道,虽然尚有其他很多方便法门,但人生的时间不久长,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既然有一条笔直的康庄大道,可从凡夫地直通佛的境界,为何我们不走呢?“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真正的菩萨道,我们应向这条大道前进,福慧双修。如此,极乐世界就在眼前。
  倒驾慈航
  菩萨的路是无穷无尽的,是永远没有止境的,纵然已走到尽头也要再倒驾慈航。如观世音菩萨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而现在却又再来人间做菩萨,即是倒驾慈航而来普度众生。所以,修行虽然已经到达目标,但还是要再倒驾慈航。所以说,菩萨的道路是永远无尽头、无止境的。
  四摄
  菩萨的起点必须要具备四种条件: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又称为四摄。
  一、布施:相信很多人都有布施的经验,我们有这分力量去扶助一个没有生活能力的人,这分施舍的感受是多么快乐啊!布施是快乐之本,也是做人幸福的泉源。所以有句话说“施比受更有福”,我们要做菩萨,首先就是要布施;施,就是不断地付出,不管是财物、是心力,或是身体劳力的付出;如担任志工。只要做得到的,我们就要多付出,这就是最幸福、快乐的人生。
  二、爱语:要怎么样与人相处,才会常受欢喜呢?唯有爱语。在日常生活中使人我烦恼、生气、紧张、郁闷、惶恐的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声与色。眼睛看到不如意的形态——色,就会引起爱憎烦恼、生气;耳朵听到不满意的声音,就愤怒、痛苦、忧郁。既然烦恼是由声色引起,那我们就该好好改善,做到柔声和悦——每一句话让人听了都会欢喜、快乐、安定。要做到这样,就必须爱语,爱语就是声音温柔,对所讲的话都要负起责任,要解决别人心中的结,而不要去增加别人的烦恼。
  有一天,台北的委员陪同会员来,其中两位家庭生活富有,房地产多得必须借朋友的名义去登记,由于土地价格飞涨,他要与建筑商合建,必须这位朋友盖章,没想到朋友却狮子大开口,他觉得很不服气,再加上其他的朋友对他说:“你何必这么傻呢?循法律途径挖告他不就行了吗?”于是,他打起官司来。他一见到我就说:“师父,我好痛苦啊!一星期要跑三趟法院。”我问他:“他究竟要你多少钱呢?”他说:“四百五十万元。”我说:“假如你如数给他,那你还能拿回多少钱呢?”他回答:“当然不只这数目,而是以亿计算的。”我听了之后告诉他:“那就给他吧!你给他四百五十万元,不但可以保持朋友的感情,而且也不必三天两头地跑法院。你若把去法院的时间精力用于事业,赚的钱还比给他的多。”他听了之后恍然大悟地说:“师父谢谢您,如果早有人这样告诉我,我就不会去打官司了。”
  另外一位也接著说:“我的情况和他的一样,我是把土地登记在亲兄弟的名下,这个弟弟是我把他扶养成人的,住的房子也是我买给他的,没想到他竟有恩不报,还对我说他的章岂能白盖。”我对他说:“既然是自己的弟弟,你就给他吧!欢欢喜喜地给他,他会感激你。过去,你既然已给他九十九分的爱,又何必为了一分和他计较呢?”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