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圣严法师著:法鼓家风(1)(8)

和敬中有悲智 我遇到的都是好人,这是因为我总是以“和”、“敬”待人,非常有礼貌。当时我已经三十九岁了,同学们都是二十几岁的人,有的教授甚至比我还年轻,我用和敬来和他们相处,他们也很慈悲地待我。后来我渐

  和敬中有悲智
  我遇到的都是好人,这是因为我总是以“和”、“敬”待人,非常有礼貌。当时我已经三十九岁了,同学们都是二十几岁的人,有的教授甚至比我还年轻,我用和敬来和他们相处,他们也很慈悲地待我。后来我渐渐听懂上课内容以后,也主动帮助了许多留学生,尤其有两位新加坡、菲律宾的同学,我不仅替他们改论文、指导他们,还陪他们找资料,最后他们自己也会作学问了。我是没有条件地帮忙,只因为人家帮了我,所以我也应该帮助别人,这就是“悲”。
  接著讲“智”,智慧的意思是没有烦恼。我们已经来学出家了,为什么还有烦恼呢?有人说,因为三千烦恼丝还在,但是法师们三千烦恼丝也剃了,还是有烦恼。剃光了头,并不表示烦恼就没有了,烦恼的存在,是由于自我作茧、自我惩罚、自我封闭。自我作茧,基本上就是自我封闭、自己困扰自己。通常人们会认为,是因为别人困扰我,所以我才有烦恼;环境有问题,所以我才有烦恼。这种想法是颠倒见。
  前天我在安和分院和一位居士谈话,说著说著,只听到她“啊!”的一声,正好打了我一个耳光。因为我一边说话一边往前走,没料到她的手会突然抬起,就正好被她打到。她手上还带了个戒指,刚好划在我脸上,热辣辣地痛,真不是味道。
  这位太太发现自己划伤了我,非常不好意思,一直向我道歉说:“师父!我真是罪过,对不起!”我说:“你没有问题,是我自己的脸正好凑上去。”能这样想,虽然脸还是很痛,但心里就不会起烦恼;如果心里老是想:“这位太太真是的!我问候她,她还打我!”或者“我今天真倒霉!什么业障?竟然被她打了一下。”那么烦恼就会愈积愈深。
  环境会给我们带来不舒服,但我们不要因为环境的不舒服就起烦恼,要用智慧来化解。所谓智慧并不是说要懂得三藏十二部经典,而是要有转化烦恼的巧妙方便。所以,有智慧的人在任何状况下都不会有烦恼。
  昨天晚上,有位艺术家来见我,她问我说:“法师,您大概永远都不会生气吧!”我说:“我又不是圣人,生气的时候照样地气。不过我生气的时候,会用方法来化解,当下的问题,当下就处理掉。”像刚才那个例子,我就不会扯到前生或是业障上面去,而是当下用智慧把问题化解,不留下痕迹,这就是“智慧不起烦恼”。
  如果常常紧张得生气、紧张得烦恼,紧张得折磨自己,这是“愚痴”。要随时随地运用智慧,所谓“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对自己用智慧、对他人用慈悲;但慈悲也要有智慧,没有智慧的慈悲,反而会变成营私结党、狐群狗党了。
  (讲于二00二年一月十一日僧伽大学“创办人时间”)
  和尚·和样·和闯
  首先,我把我们山上的教育体系向诸位介绍一下。
  我们体制内有中华佛学研究所、僧伽大学佛学院、出家体验暨僧才养成班,这是三个不同性质的教育单位。这三个系统的教育有其一致性、一贯性,但是也有其差别性。所谓的一致性,是指教育的机制及人事上有共通性,譬如图资馆、教室以及聘用的一些老师,这些资源是共享的。
  在差异性方面,佛研所的办学目标,是要提高佛教研究人才、弘法人才的素质,重视佛教语文、研究方法、论文写作,使佛教界能够有高层次的研究及文化人才,来从事文化、研究工作,或者是出国深造以后到各大学任教。因为佛研所的学生毕业以后,不一定会待在法鼓山,事实上几乎百分之八十不会留在法鼓山,却能够把佛教推广到社会,推广到大学里;现在台湾好多佛学院的师资,就是我们佛研所毕业的学生。
  另外,僧大和佛研所不同,其目的不在培养宗教学者,而是培养僧团里的后进人才,是以培养宗教师、宗教家为宗旨。其实,我本来是希望佛研所能培养宗教家的,但是以目前的制度、组织等情势来看并不容易,所以我们才决定开办僧大。僧大的同学是由法师来带领,也尽量请法师来授课,重视宗教情操、宗教生活、宗教信仰,以培养年轻一代具有宗教情操的佛教栋梁人才。
  法鼓山三大教育体系的宗旨
  我在日本读书期间,对日本的佛教有较多的了解。日本寺院中所谓的僧侣,实际上是寺院世袭的居士,他们经营寺院,住在寺院里,担任宗教师的工作,有一点类似基督教的牧师,是priest(神职人员),而不是monk(出家人)。他们的教育程度必须是大学毕业,否则不容易成为住持,也不容易担任宗教师。过去台湾的民众普遍看不起出家人,便是因为出家人的程度大多不高。
  我们僧大的学僧,在素质及道心上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四年的修学期间,除了基本的佛学常识外,也特别重视宗教生活、僧侣行谊。但是除了学习如何做一个出家人之外,也要能带动僧团里的各项执事活动,以及带动居士们来学习佛法,这样才是一个优秀的比丘、比丘尼,成为住持三宝的人才;所以,我们也寄望僧大毕业的同学,经过几年之后,渐渐地能负起住持佛法的任务,这是我们的期待,也是僧大的办学宗旨。
  至于出家体验暨僧才养成班,原先并不在我们的规划之内。本来我们是希望以培养佛教青年人才为方向,也就是目前僧大的编制。现在之所以会有出家体验班成立,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我们这个团体是从开办僧大以后,才真正开始有制度地培养青年人才,至今也不过两年的时间。在这之前,于农禅寺出家的将近一百位出家法师,每位都是在僧团里慢慢摸索、慢慢跟著学习的,因为缺乏一个有系统、有组织的规划,所以他们走得很辛苦。基于这个原因,我们才决定开办僧大,有制度地培养戒定慧三学兼备的佛教青年人才。
  后来因为我们山上的建设一期一期地完成了,而僧大的人才还在培养中,我们僧团里既有的人才也不多,所以要借重社会上的中年人才,进入我们的僧团,在接受两年的培训后,来帮助我们这个团体,成为培养戒定慧三学的佛教青年人才的推动力。所以出家体验班的同学们,虽然普遍上年纪大了一点,但是实际上要比僧大学僧的任务更重一些,进来受两年培育以后,就要去成就年轻的人、培养年轻的人。
  开办体验班的第二个原因是,我们这个团体本来是不接受三十五岁以上的人来出家的,可是有一些为农禅寺、法鼓山奉献了好多年的菩萨们不断表示,三十五岁以前,因为放不下家庭、事业、父母或配偶,因缘不具足,所以没办法来;如今因缘许可了,于是纷纷恳求僧团让他们出家。因此,我们筹办了体验班,开放给他们来出家。
  每一位体验班的同学,不管是不是想考僧大,或者是年龄已经超过而没有办法考僧大的,凡是进入我们体验班的,就是僧团的一份子,并不是进入僧大的,身份就高一些、就优秀一些;而进入体验班的,就差了一截,好像是次等一样,没有这回事!不论你是怎么进来的,进来之后,大家都是平等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