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进入僧团以后,请诸位菩萨不要和研究所的同学或是和僧大的同学比较,要求研究所同学有的、僧大同学有的,你们也要,那就很糟糕了!这三个教育系统的培植方式及课程不一样,教育理念及教育目标也都不一样,所以请大家不要计较。你们是来协助僧团培养戒定慧三学的佛教青年人才,不是来跟他们年轻人计较的。年纪大的不就是要照顾年纪轻的吗?希望大家能了解,否则你们的烦恼就重了。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出家的心态。 出家应有的基本心态 出家基本要学习的,不是讲经、说法、写文章,更不是当大法师,而是学习如何当个出家人。曾经有一位老法师在《海潮音》杂志上写了这么一篇文章,文章中把出家人分成三类:一类叫“和尚”,就是人天师范;一类是“和样”,有和尚的样子,能装点佛教的门面;第三类则叫做“和闯”,就是闯荡,到处闯!招摇闯骗也是闯,闯荡江湖也是闯,装模作样也是闯,比如说化小缘、建小庙、赶经忏,还有喝酒、抽烟甚至男女关系不清楚,不防讥嫌,这些都叫做“和闯”。 第一种人天师范,是指身口意的行为,堪为人间及天人的表率。欲界的天人没有断欲,也没有想要离欲,而出家人离欲,就比欲界天的天人更高一层;其次,出家人有出离心,所以不贪著禅定的享受,不管是欲界、色界还是无色界的禅定都不贪著;既不贪著五欲也不贪著禅定,这就叫做“出尘上士”。“尘”,就是尘劳,也就是烦恼的意思;我们虽然还有烦恼,但是练习著出离烦恼、练习著不起烦恼,随时随地警惕自己不要起烦恼。“士”,有下士、中士、上士,下士是凡夫、中士是贤者、上士是圣人;另有所谓“大士”,就是大菩萨了。出家人以圣贤的心行做为标准,所以我们要比人间所有的人还要高。“高”的意思,并不是趾高气昂、高傲的高,更不是要人家来恭敬、供养的高,而是指我们能够不追求世间人们所追求的、能够不拒绝人们所拒绝的,这就是“出尘上士”,也就叫做“人天师范”。 出家人首先要学习的,是如何做一个出尘上士、人天师范,而不是讲经、讲论的法师,这就是出家的基本心态。有的人会说:“我已经出家了,我已经出尘了!”这么说是不知惭愧!不要以为出了家、换了衣服、剃了头,离开自己的家庭,就是出尘,你只是样子出尘罢了!样子出尘,就是第二种——“和样”。能够举行仪式、送往迎来,举手投足威仪整齐也不错,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出家人。不过这种人在外表上看不出他有烦恼,但他自己一个人时,还是会发发脾气、生生闷气。 曾经有一位威仪相当好的法师,跟人相处的时候,往往给人一种非常厚道的感觉,但事实上,他内心很痛苦,常常挣扎,无法疏通,我就曾无意间看过他撕报纸、撕东西以发泄情绪。撕报纸虽然不好,也有点荒谬,但是当内心有了冲突的时候,撕报纸还是比跟人吵架、吼骂,甚至于动手好一些;出了家要顾及威仪,当然不能跟人吼骂或动手。 另外还有一次,我看到一位年轻法师和一位老居士吵架,住持老和尚明明看到了,却转身回到自己的房间。而吵架的这两个人,也都看到了住持,他们希望住持老和尚能够听到他们吵些什么,为他们评评理。所以,两人就跑到老和尚的房间门口大声地吵,呼来喝去地要争出个理由来,但是老和尚就是不出来,也不管他们。吵到后来,那位年轻的法师还扯著嗓门说:“老和尚怎么了?我们讲话他都听不到了!”老和尚还是没有响应,结果,他们两人没有吵出一个你是我非来,但因为没趣也就不吵了。 事情过后,那位老居士再去问老和尚:“师父,您那时没有听到我们在吵架吗?”老和尚回答:“我只听到有人在我的门外念佛、念法、念僧。”所以,他不是没有听到,只是听到的是念佛、念法、念僧!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我们,威仪虽然非常重要,但是内心更重要;如果内心实在没有办法,威仪还是要先学好,至少先学好“和样”——和尚的样子,威仪整齐。 威仪是练心的基本功 威仪能够让人起信,甚至不用开口说佛法,就已足够让人生起信心。譬如舍利弗和目犍连出家学佛的因缘,就是看到佛陀的一个弟子——马胜比丘的威仪。两人觉得有这么好威仪的人,他本身一定有很深的道理,便问马胜比丘他的老师是何人?马胜比丘答说他的师父是释迦牟尼佛,结果他们两人就皈依了佛陀。 反之亦然,有一次我看见一位居士到一个寺庙里,很虔诚地祈请方丈和尚为他举行皈依仪式。仪式结束后,方丈和尚下座礼完佛要回座时,顺脚将拜垫踢到旁边,这位居士当下就变了脸色,结果师父不叫了,供养也不供养了,掉头就走了。居士们看的就是法师的威仪,要移垫子,可以自己用手移,或是请人帮忙移,直接用脚去踢的动作实在太粗鲁了,并不如法。 讲这个例子是要告诉你们:我们出家人在心没有调好以前,至少先要调好语言和身体的行为。所谓口仪,譬如有的人嗓门很大,不管有没有人,距离近或远,讲话都很大声,台湾话叫“大声公”,这个习气不好。 如果某个人要出门了,但有要事一定要叫他回来,那也不能用吼的,可以用追的。不过,也不能像追强盗、土匪那样的追法。实在走远了,那也没关系,可以打电话请他回来。所以,不应该大声叫嚷。 还有,不要有事没事就在一边聊天,嘴巴像“铪子”一样响个不停。铪子是一种法器,它的造型是两片,一敲起来就像两片嘴皮,劈霹啪、劈霹啪不停地讲话一样。所以,我们形容人好讲话为“充铪子”。没事闲聊天除了浪费时间外,还容易惹是生非。所以,没事的时候要常念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尽量先把五堂功课背好。 另外是身仪,无论行住坐卧,穿衣、吃饭或拜佛,都有它应有的样子,这些都要注意。威仪能够收敛我们的放逸心,有时候我们的身体放逸了还不知道,身体放逸了就表示心也在放逸,心没有好好地照顾身体。身体和心要经常保持著平衡、平稳,坐要有坐相,不能四仰八岔、翘起二郎腿,或是抖脚。走路的时候,不要勾肩搭背,也不要手牵手地走,除非对方是残障、有病的人或老人,因为走不动才要扶著他走。 曾经有一位居士看到一位法师抱著另一位法师的肩头讲话,这位居士就问我师公:“老和尚啊!这两位年轻的法师出家多久了?”问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新出家的人因为俗气重,才会像在家人一样抱肩头讲话,要是真懂得威仪,是不应该有这种动作的。 还有吃饭的时候,要“龙含珠”、“凤点头”,但有的人觉得肚子已经好饿了,还要拿著碗吃很累也很拘束,于是往桌上一趴,这是十分没有威仪的。或许有人会问:“有了这些规矩,就能成佛吗?就能开悟吗?就能去烦恼吗?”其实会问这种问题的人,是因为习气太重改不过来,于是就说:“我是来练心、除烦恼的,你不教我如何除烦恼,却专门教这些小枝小节,不准我这样、不准我那样,这些繁文缛节我不想做!”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