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圣严法师著:法鼓家风(1)(6)

我曾经教一个徒弟拜佛,但他拜了几拜,人就跑掉了。我问他:“为什么不拜了?”他说:“本来对佛像的感觉还好,但愈拜心里就愈怨恨,恨那佛像为什么不帮我?”要知道,拜佛的用意不是在求佛像帮你忙,塑像能帮你什

  我曾经教一个徒弟拜佛,但他拜了几拜,人就跑掉了。我问他:“为什么不拜了?”他说:“本来对佛像的感觉还好,但愈拜心里就愈怨恨,恨那佛像为什么不帮我?”要知道,拜佛的用意不是在求佛像帮你忙,塑像能帮你什么忙呢?安心要自己求,佛像不能帮你安心。
  你们对于“精神”二字懂了吗?现在诸位出去与人相处互动时,大家一看很容易就知道你们是法鼓山的人。这不是依你所穿的行者服等外相来辨识,而是从气质得知,这种无形中流露出的气质,就是法鼓山的精神。我们法鼓山僧伽大学的学僧,应遵循我们的校训“悲、智、和、敬”,但这不只是法鼓山僧伽大学的精神,也是做为一个出家人所应具备的条件。
  今天的精神讲话很重要,诸位的心胸要广大,要努力、踏实,“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句话就是最好的说明,但这句话如果仅是用嘴巴念是没有用的,它的重点其实就在于不要老是为自己设想。至于这样的精神是否发挥得出来,则有赖平日有用心的方法、修行的工夫。
  (讲于二00一年十月十二日僧伽大学“创办人时间”)
  现声闻相,行菩萨行
  今天要和大家谈的是,为什么以“悲、智、和、敬”做为我们僧伽大学的校训。
  首先谈“和、敬”两个字。“和”是我与人和,不是要求人跟我和;“敬”是我敬人,不是要求人家来敬我。和敬,是僧团的准则,也就是“六和敬”。
  僧团一定是要和、要敬,才能够大家彼此助道,否则就失去僧团的意义。一个出家人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不能尊敬人,老是想到自己,伸展自己的想法、需求、理想,特别是伸展自己的私欲,那很糟糕!
  尊重他人,以和敬为先
  记得我小时候,有一次我哥哥从上海带了一串香蕉回家。因为路途遥远,香蕉皮已经发黑,但因我年纪最小,所以分到完整的一根,我吃了一口觉得真好吃,又甜又香,从来没有吃过这么美味的东西!
  那时我心里想:学校里的同学一定也没有吃过,于是我就把它带到学校献宝,也让同学们高兴,尝一尝这么好的味道。可是因为同学多,所以就不准他们咬,只准他们每人舔一口。舔著、舔著,舔到最后,有一个同学却一口把它吃掉了,结果其他的人都很生气,大家追著要揍他。
  这则故事是说,当自己有东西和大家分享的时候,大家都很和乐、很快乐,可是只要有人私心一起,想一个人独吞,就会引起大家的不满。
  我把香蕉分给同学,在六和敬中称为“利和同均”,类似俗话说的“有福同享”。此外,我们难免会有和他人见解、想法不同的时候,如果你说你有理、他说他有理,那就会争持不下。
  从佛法来说,众生有种种性、有种种结,我们要和敬待人,尊重他人。尊敬、尊重他人的想法,并不是说,就不要有自己的想法,而是当自己有别的想法时,还是可以提出来,只是当其他人不赞成时,那就要妥协,尊重他人的想法。
  不过,有些人会反过来说:“那你为什么不尊重我?”如果这样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尊重他人的想法,就不是和敬!我们应该拿和敬来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他人,为了“和”,就要尊重他人的想法。
  现在的人都很有主见,很有自己的想法,这并不是坏事。譬如我常和我们的执事法师们一起开会讨论,通常是我听了大家的想法之后,再提出我的想法和意见。但是,有时候大家会说:“师父,你的想法是错的,我们的是对的,我们大家都希望这样。”
  那我就只有妥协,因为少数服从多数,我只有一个人,我就顺从大家的想法。但如果确定我的看法比大家的好,我也一定会说出个道理来,让大家能够心悦诚服,愿意接受,如此就变成大家共同的意见了,我绝不会用高压的手段。
  因此,有好的意见,还是可以表达,说了之后如果能让他人接受,那就变成大家的共同意见。如果你说出来之后,大家还是不能接受,那就只好放弃。这就是“六和敬”中的“见和同解”。
  再者,校训中的“悲、智”,就是菩萨的精神,行菩萨道就是要有智慧、有慈悲。“慈悲”是利乐众生;“智慧”是断除烦恼,自己少烦少恼,也让众生少烦少恼;自己不被烦恼所困是智慧,让众生不被烦恼所困是慈悲。
  利人利己,以悲智为根
  烦恼是从身心环境所产生的,我们不受身心环境所影响是“智慧”,帮助众生不受身心环境所影响而起烦恼是“慈悲”,这是菩萨行、是菩萨道。
  “悲”、“智”、“和”、“敬”加起来,就是“菩萨僧”。以法鼓山为例,我们是大乘僧团,是菩萨的僧团,我们所现的出家形相是声闻相,但是我们修的是菩萨行。
  大乘经典里,就有许多现声闻相、修菩萨行的大阿罗汉的例子。因此,我们讲的校训——“悲、智、和、敬”就是大乘的出家菩萨行,其中“和、敬”代表著出家的僧团,“悲、智”是代表菩萨行。
  其实,“悲、智、和、敬”这四个字,是所有出家菩萨都应该遵从的。而把它特别标明出来做为校训,是我们僧伽大学的特色,也是我们僧团的特色——要把我们自己培养成“出家菩萨”,现声闻相、修菩萨行。
  现声闻相应该要“和敬”,修菩萨行应该要用“悲智”。要培养成为一个标准的出家菩萨,就必须用这四个字,这是我们的特征与特色。
  (讲于二00三年二月二十五日僧伽大学“高僧行谊”课程)
  僧大校风的建立
  校风这名词非常含糊。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学校的风气、风格。它主要是由第一届的全体师生,彼此在摸索之中共同培养出默契,然后再一届、一届地延续下去。所以,第一届非常重要,因为第二届会观摩第一届,第一届的校风不好,往后就很难更正。我们第一届的同学都很开朗、很积极,彼此之间都很和谐,对上对下都能够敬爱,这就是我们的校风。
  出家心态的建立非一蹴可成
  建立好校风的目的,主要是让诸位能安心地做一个出家人。想安心做一个出家人并不容易,有次我当面请教印顺长老:“出家不容易,出了家以后还会质疑自己这样就是个出家人了吗?”他说:“的确如此。”因为没出家前是在家的身份,有在家人的观念、在家人的生活环境;出家后,穿上僧服,也剃光了头发,虽然头脑里有佛法,但观念里还是充满世俗法。
  刚开始要进入僧团时,什么都可以不要,爱情放下了、钱财放下了、名利放下了,什么都放下了。但进了僧团之后,头脑里经常会出现一些世俗的想法和情绪反应,完全还是在家人的样子。有时夜里作梦,梦到自己是个在家人,这也是常有的情形;这说明即使出了家,潜意识里觉得自己还是在家人,观念想法、举止行为,往往还是个在家人。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