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圣严法师著:法鼓家风(1)(12)

因此,我一向勉励佛研所的同学,要“道心第一、健康第二、学问第三”。读书的人、做研究的人、做学生的人,如果没有好的身体、没有健康的心,书是读不好的,即使读了也等于没有用。譬如我自己的身体不是很好,读书

  因此,我一向勉励佛研所的同学,要“道心第一、健康第二、学问第三”。读书的人、做研究的人、做学生的人,如果没有好的身体、没有健康的心,书是读不好的,即使读了也等于没有用。譬如我自己的身体不是很好,读书的时候常常有一些小病,可是我的心理很健康,身体也没有坏到老是要请假。
  如果心里常常“以慈悲关怀人、以智慧处理事、以和乐同生活、以尊敬相对待”,你的心是健康的,你的身体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最糟糕的是,心里老是觉得不平衡,老是觉得不能适应,老是觉得“这个环境怎么这么差劲!”“为什么不改变?”“为什么不改善?”如果常常有这种念头的话,你的身体一定不会好,因为心不健康,身体也不会好。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把书读得好,就是读了也是个书呆子,只能模仿老师教的,下次也只会拿著课本照本宣科,结果课本是课本、自己是自己。
  我们学佛的人,就是要让佛法和我们的生命相结合,否则书本就只是书本,就算你能够写、能够讲,那也只是书本上的知识,与自己的生命不相关,这时候佛法就只是拿来吃饭的工具,或是拿来表示自己不是废物,能够讲、能够写而已,这样是不健康的心态。一个健康的人应该将听到的、听懂的用出来,也就是说,学以致用是我们出家人应该要有的心态,这跟把佛法当做学问来研究的心态,是不一样的。
  我要求佛研所的学生,希望他们能够“道心第一、健康第二、学问第三”,僧大的同学,你们更是要这样。虽然学院安排了许多课程,但在这四年之中,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诸位成为一位大法师,而是要各位成为一个平平实实、老老实实的出家人。出家人的心态、仪态要养成,然后要有正知正见,把悲、智、和、敬这四个字时时放在心上。做一个像样的出家人,就不至于辜负自己来出家的初衷,也不会成为佛教的负担,或者让父母失望、担心。
  如果来了这里以后,老是让你俗家的人操心,常常写信、打电话告诉他们:“我在这里真糟糕,热是热得要死,冷是冷得要死,吃也吃得不好,睡也睡得不好! 同学又不好,老师也不好!法鼓山简直就是个法鬼山!”这样子,你的家人一定要你回去。业障重的人,到了我们山上,就是地狱了;相反的,有智慧、有福报的人,会觉得我们山上是净土。
  (讲于二00三年八月十九日“新生讲习”院长开示)
  奉献自己,成就大众
  法鼓山共同的精神,是“奉献我们自己,成就社会大众”,至于出家人的精神是什么呢?是持戒、精进、忍辱、头陀行。佛陀时代,有“头陀第一”之称的是摩诃迦叶尊者;头陀行,就是对物质的要求和拥有要尽量澹泊,对名闻利养也是一样,这就是出家人的精神。
  以社会大众为奉献的对象
  回溯中国的历史,包括XZang或是印度的历史,都曾出现相同的状况。那就是当佛教受到王公大臣们的尊崇信仰、丰厚供养,然后上行下效,老百姓们也跟著一起供养、护持,佛教因此非常隆盛。
  但此时出家人却渐渐地无所事事,本来应该做的弘化、修行的工作都不做了;甚至演变成腐败,奔走于权贵之门,笼络攀缘信徒。到了这种程度,往往也就是佛教要走上灭亡的开始,因为出家人都变成寄生虫。XZang、中国和印度的法难,都有同样的状况。
  因此,我们出家人必须要有警觉心,要“奉献我们自己,成就社会大众”,从事教育、关怀的工作,对于社会大众要提供我们的资源:包括佛法的观念、佛法修行安心的方法。对社会尽一份心力,佛教就不会仅仅是达官贵人的装饰。
  另外,要大家思考的是,弘化工作不只是面对我们的信徒,如果这样,一代一代的信徒会过去,那佛教也就会消失了。佛教和基督教、天主教、回教、犹太教不太一样,那些宗教基本上是他们社会的传统,是世代信仰的,而佛教徒很多是从一般民间信仰的社会大众衍变成佛教徒,很少有一个家族世世代代信仰佛教。因为佛教不是一个家族的宗教,不是一个民族的宗教,不是一个社会的宗教,而是非常自由的宗教。
  所谓“自由”,就是说上一代信佛教,下一代不一定信佛教,以夫妻来说,丈夫信、太太不一定要信,太太信、丈夫不一定要信,是很有包容性的。譬如你们之中,大概只有一、两个是小时候跟著妈妈信,多半不是从小学佛的。因此,我们所谓的“成就社会大众”,不仅仅是面对信徒,还包含了非信徒。就这一点来看,我们的责任重大,这一代的出家人如何影响下一代人来出家,然后又如何影响大众护持三宝,这责任很重大。
  请诸位不要想得太天真,说什么“要信的人自然会信”,不能这么被动消极,一定要促成大众来学佛的因缘。如何促成呢?就是要跟他结缘,为他服务,让他们有亲近佛法的因缘。譬如有一位很有名的作家,本来没有宗教信仰,在她父亲往生时我们去关怀、服务,为她父亲助念八个小时,让他们在悲伤中安下心。后来她为如何办理父亲的告别式感到苦恼,因为民间习俗总是吵吵闹闹的,有人就建议她不如请一个交响乐团演奏,也有人建议她办一场舞蹈来纪念,还有人告诉她布置灵堂要讲究的东西……,她听得无所适从。
  于是她打电话来请教,我们向她提到另一位艺术创作家的父亲往生,我们法鼓山去协助,告别式办得简单而隆重,不仅有教育意义,也有文化意义。她说那很好,她想要把告别式办得简单隆重而有气质。因为有了这个因缘,过程中她大概有所感悟,决定等丧事办好,也要开始学佛了。这就是成就社会大众、为社会服务的一个例子。
  一场尽心尽力的助念、一场庄严素雅的告别式,可以让一家人成了佛教的护法、信徒,无形中也可能影响了他们的亲戚、朋友成为佛教徒,开始学佛,这些都是我们要照顾的对象。因此,我们要有服务奉献的精神,不分有没有名利或有没有回馈,就是平等的奉献社会、服务大众,这样佛教才会有生存的空间。
  下面,再说出家的精神——头陀行。头陀行是指在物质上要尽量的澹泊:对人要慷慨,对自己要严苛,但不要严苛到使自己食不裹腹、衣不蔽体,变成面黄肌瘦。凡是行头陀行应该都很健康,因为心中总是开朗愉快,法喜充满。欢喜自己是出家人,欢喜自己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凡事尽心尽力而为,也都很长寿。像摩诃迦叶尊者,没有饿死也没有冻死,还活到很老。所以,折磨自己不是头陀行,而是叫做自讨苦吃。
  我们山上有一位义工老菩萨,九十一岁了,她老人家还天天拿锄头在种菜,年轻人看她年纪这么大了,就把工具藏起来,她就用圆锹慢慢挖,不急不缓,做一段时间后,就到厨房拣菜、切菜,然后到观音殿念佛、绕佛、拜佛。她很会利用时间,太阳很大的时候,她不会去菜园;也很会利用空间,本来是长草的地方,她就帮忙种出菜来。这位老人家不求名闻利养,澹泊而与人无争、与事无争,一派悠闲自在。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