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净业三福(8)

第二句是「具足众戒」,这一句佛教导我们要守法。「众戒」,佛陀在世的时候,印度没有统一,都是一些小部落国家,每一个部落,就是每一个小国家,有他们的法律、风俗习惯、规矩,佛弟子也是周游列国,到处教化众生


  第二句是「具足众戒」,这一句佛教导我们要守法。「众戒」,佛陀在世的时候,印度没有统一,都是一些小部落国家,每一个部落,就是每一个小国家,有他们的法律、风俗习惯、规矩,佛弟子也是周游列国,到处教化众生,到哪一个地方就遵守哪一个地区的规矩、法律,这是「众戒」两个字的来源。像我们今天跟不同的宗教往来,我们到人家宗教里面去,我们要行礼,我们要守他们的规矩,也要像孔老夫子「入太庙,每事问」,处处向别人请教,这样才不会失礼,才能够得到他们的尊敬欢迎,我们才能沟通。对宗教如是,对族群也如是,对於不同的国家亦复如是。所以佛陀、菩萨、佛弟子,确确实实不分国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决定受一切大众欢迎。为什麽?他懂得礼节,懂得守法,绝不破坏别人的规矩。

  戒经里头世尊特别还说了四条,你们在戒经通常能看见的我就不说了,你们念了很马虎念过去之後没有留意,我提出来跟你们说。《梵网经》里面佛说了两句话很重要,第一个「不作国贼」,这一条重要!决定不能破坏国家、不能破坏民族,不作国贼。第二条「不谤国主」,对於国家的领导人一定要尊重,决定不可以毁谤。《梵网经》上佛对出家菩萨说的。《璎珞菩萨戒经》上也有两句,对在家菩萨讲的。第一条「不漏国税」,纳税是国民的义务、是国民的荣耀,不可以偷税,不可以漏税,这不是佛弟子。第二个「不犯国制」,「国制」就是国家的法律,决定不可以违犯国家法律,这是佛的根本大戒。在两部重要的戒经里头所说,我们不能不重视,不能不遵守。这四条走到任何国家地区都受欢迎的,我相信每一个政府都欢迎,每一个执政的人都欢迎,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没有错。第三句是「不犯威仪」,「威仪」是礼节,我们守礼、守法,小小的礼节都不失。这是第二福,小乘人所修的佛法。

  三福第一条人天之福,第二条是声闻、缘觉之福。第三条是大乘菩萨之福。第三福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第一句「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麽?大慈大悲。大慈悲心平等的爱护一切众生,我们才能够牺牲奉献,为一切众生服务。你不爱他,你怎麽肯为他服务?为什麽要爱他?大乘经上佛常说「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我们要不要爱护?佛讲的话句句是真话。过去无量劫当中,我们跟一切众生什麽关系?都做过亲属的关系,现在这一生到人间来,这一投胎,把过去生中事情忘掉了。什麽时候你的业障消除,你阿赖耶里面的种子、无始劫的种子都能够起现行,你就忽然都想起来了,所有众生跟我的关系非常非常密切;何况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他将来决定作佛。我们对佛要尊敬,对父母要孝顺,这就是为什麽用大慈大悲爱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服务基本的因由、基本的原因、基本的道理。这是「发菩提心」里面最重要的,其他的诸位可以从「净业三福」,我们也有一个VCD流通,也有一本小册子,大家可以看,我在此地都做补充。

  净宗法门,我们一心要想求生极乐世界。净宗是大乘法门,换句话说,要想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它的条件头一个是「发菩提心」,接着说「一向专念」。「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求生西方净土的秘诀,诸位在《无量寿经》上看到,不论是上辈、中辈、下辈,都有这两句,可见这两句是净土修行的根本法。「一向专念」,古德强调的是执持名号,但是名号的义理深广无尽,如果是那麽简单,念佛的人个个都会往生,为什麽就像李炳南老居士告诉我们的,「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两、三个」,简直不成比例,什麽原因?就像我刚才所说的,只懂得这个名号的形式,不懂得名号所包含的义理,所以得不到理想当中的效果。

  古大德常说「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我们常听,嘴皮上也会说,究竟什麽功德?说不出来。在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无量寿经》,前面有梅光羲居士的一篇很长的序文,希望大家把那一篇序文多念几遍。序文里头有一段,给我们一个启示。隋唐时代有许多高僧大德,包括朝鲜、日本到中国来留学的这些法师们,他们曾经做了一个统计,来研究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哪一部是第一?做这麽一个统计。结果大家公认《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後人称《华严》是世尊的根本法轮、圆满的大教。没错,确确实实他们选得妥当,《华严》确确实实是佛家教学的概论;一切经都是《华严》某一个部分的细说,总说在《华严》,《华严》称根本。然後再看《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跟《华严经》再做一个比较,这些人看出来了,《无量寿经》第一。为什麽?《华严经》到末後的圆满成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原来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才圆满、才成就;如果没有普贤菩萨劝导大家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华严》就没有结论、没有结果。《无量寿经》第一,把《华严》比下去了。

  《无量寿经》,夏老居士把它分成四十八品。这四十八品经,哪一品第一?我们再继续找,找第一。这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都肯定的,第六品「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全经的核心,这是第一。四十八愿有四十八条,哪一个第一?再找,这也是古大德公认的,第十八愿第一。十八愿是什麽?念佛;临命终时,一念、十念,必定往生。然後我们才恍然大悟,名号功德我们逐渐体会到。四十八愿就是第十八愿的注解,《无量寿经》就是四十八愿的详细说明,《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无量寿经》的注解。这一大藏教,今天我们讲《大藏经》,一大藏教是什麽?《华严经》的注解。你这麽反覆一观察,你才晓得世尊一代时教的核心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展开是三藏十二分教,这样我们才真正找到了世尊教学的中心点。「阿弥陀佛」四个字,意思刚才跟诸位报告了,「无量觉」,真正成就了圆满的无量觉。念佛,在一生当中就成就圆满的佛果,所以这个法门不仅仅是快速、稳当,容易修学,成功太高、太殊胜。特别在《华严》上看到,这是世尊在《华严》里面告诉我们的,「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十地,「始」是初地,「终」是等觉、十一地。到什麽时候专念阿弥陀佛?登地菩萨。没有登地,也许你还有别的兴趣修学其他的法门;一登地之後知道,把整个佛法的总纲领抓住了。「执持名号」如果不这样详细的分析,仔细参详,「佛号功德不可思议」很难理解。

  我学佛,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李老居士是印光大师的学生,他把净土传给我,劝我学净土。我那个时候年轻,对於净土教不太容易相信,但是我相信印光大师的话,也相信李老师的话,不反对而已,但让我学习有一点不甘心。我到台中去,老师问我:「学什麽?」「我很想学《华严》,对《华严》特别爱好。」老师说:「这个经太大了、太长了,我没有那麽长的时间来教你。」最後让我重选,我选《法华》,这两部都是经中之王。那个时候老师正在讲《楞严经》,就跟我商量:「你学《楞严》好不好?因为你学《法华》,我要另外找时间来教你,你学《楞严》,就随顺我这个讲学就可以了,我不必另外再拨时间。」我同意了。《楞严》也好,古人讲「成佛的法华,开智慧的楞严」,我就决心跟他学《楞严》。所以我学教,《楞严》是我的看家的本事,学成之後我讲过七遍。这是一部真实智慧的经典,自始至终都没有冷场,热烈的在讨论、探讨宇宙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非常有趣味。现代的科技、太空物理,一直到量子力学这些理论,都在《楞严经》里面,《楞严经》比这些科学家讲得更透辟。李老师往生之後,我承传他的净宗法门,所以这十几年来,专修专弘《大乘无量寿经》。这是我自己学佛的一段因缘。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