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净业三福(6)

第一条就教给我们「不妄语」。今天的社会,许许多多同修告诉我:「不妄语不行,不妄语我们处处要吃亏,处处都得不到利益。」我们学佛到底要不要遵守佛这一条的教诫?如果我们仔细去思惟,冷静的去观察,要问问自己


  第一条就教给我们「不妄语」。今天的社会,许许多多同修告诉我:「不妄语不行,不妄语我们处处要吃亏,处处都得不到利益。」我们学佛到底要不要遵守佛这一条的教诫?如果我们仔细去思惟,冷静的去观察,要问问自己:我们是不是还想继续在六道里头搞轮回?还是希望在这一生永脱轮回,去作佛、去作菩萨?这是我们思考的第一个大前提。如果我们希望在这一生当中永脱轮回,不再搞三界六道的事,我们就一切要顺从佛陀的教诲。如果继续要搞六道、搞三途,那就可以随顺自己的意思。这个事情佛都不勉强人,我更不敢勉强了,我只能够点到为止,诸位自己去选择。你要问我,我可以告诉你:「我选择这一生永脱轮回,我不再搞六道生死轮回了。」一切随顺佛菩萨的教诲,佛教我们怎麽做,老老实实的去做。

  不妄语,决定不欺骗任何一个人。他欺骗我可以,为什麽?他是六道轮回的人。我欺骗他不可以,我要跟佛菩萨学。不怕吃亏,不怕上当。人生在世,很难活到一百岁,纵然活到一百岁,这一百年的时间很短,吃一百年的亏、上一百年的当,而後就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值得!这个帐我们要算清楚,到底哪个有利、哪个有害,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不妄语是正确的。人与人往来、人与一切众生往来,最重要的是诚实,言而有信。

  第二,「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这个罪业非常之重。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两舌的果报在拔舌地狱。诸位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地狱里头有拔舌地狱,拔舌地狱是造什麽样的罪业?两舌,挑拨是非。第三种,「恶口」。恶口是说话粗鲁,说的话很难听,让人听起来很不舒服。第四种,「绮语」。这个也非常的严重,花言巧语,目的是欺骗众生。有一些同修问我:「哪些是绮语?举个例子让我们明了。」现在这个例子太多了,歌舞场合里面种种的表演,就是绮语。今天讲的「文艺」,名字很好听,文艺、歌舞演出,古时候有没有?有。《论语》里面,孔老夫子「删诗书」,对於礼乐他守住一个原则,那个时候的诗歌就是现在的民谣,蒐集起来,重新加以审定,审定的标准是三个字:「思无邪」,这是正面的文艺效果。

  今天是唯恐你的思想不邪,电视、电影,歌舞、戏剧,都是教你邪思邪行、杀盗淫妄,都搞这些。尤其是暴力,年轻的小朋友常常接触这些画面,常常观赏这些表演,有意无意之中就培养成暴力是正常的观念。在外国有同修告诉我,现在许多一般人称为先进的国家,倡导的是「贪婪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换句话说,贪瞋痴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这还得了吗?我来的头两天,新加坡《联合早报》刊了一篇很大的广告,「贪心是无罪的」,很大一篇,他们拿来给我看,我看了也不能不迎合现在社会大众一般观念:「没错,贪瞋痴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什麽社会?地狱、饿鬼、畜生。」

  佛陀今天告诉我们,五戒十善是人天社会进步的动力。一般人认为佛教讲到戒律都是消极的,消极怎麽能推动社会进步?这是对於佛法完全不认识、完全不理解。而我们佛教四众弟子,特别是出家众,我们的表现确实给社会大众看到消极,我们做错了,我们就不懂得佛教的教义,不知道佛陀在经典教导我们是些什麽;换句话说,连基本的净业三福我们都不懂,我们都没有做到,如果懂得,你一定去做。你要说消极,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典范,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他是从事於社会教育工作,不要待遇、不要薪水,每天只接受信徒一钵饭,他需要的就这麽多,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每天跟大家上课八小时。你到外面去找,找遍今天全世界,找老师不要拿待遇的、不要钱的,每天上八点钟的课,找遍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这不是积极是什麽!所以,我们要拿出事实来答覆别人的疑问。佛教导我们,我们在今天这个社会上,我们自己要知道自己是什麽身分,自己从事於哪一个行业、哪一种工作,全心全力站在自己岗位上,把自己的工作做到第一、做到最好,昨天跟诸位说的「止於至善」,就是做到尽善尽美,这是消极吗?不为自己,为社会、为人民、为众生。对自己,的确人家看到是消极;但是我们对社会、对众生、对人民,是无比的积极。非常可惜,我们出家弟子没有能做到。

  我们在全世界,现在我们的培训班同学,这一段时期跟着我,我给你们大家做个样子,我向释迦牟尼佛学习,哪个地方请我们去讲经、去教学,我们没有理由推卸,这是我们的本分,是我们的职责,但是一分钱不能要。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没有收大家的供养,我们如果要是收供养,上一堂课要谈钟点费,这成什麽话!这就是裨贩如来,这是买卖佛法,罪过就很重。同修们自动供养,供养的我们决定供养常住,自己一分钱不可以带走,跟常住结法缘,这样将来全世界人都欢迎我们去讲经说法。为什麽?我们给他带来人气兴旺,带来财气,他欢喜。如果我到这里来,一皈依,徒弟我都收了,钱财我都掳走了,这个地方的常住说:「这个法师下次不再请他了。」法缘怎麽会殊胜的?释迦牟尼佛教我们的,我们要依教奉行,决定舍贪瞋痴,名闻利养什麽都不要;我们所要的是讲台,要的是每天研究讨论佛陀的教诲,自利利他。天天在接受佛陀教诲,把我们所得到的殊胜利益与社会大众共享,这是正面的,这不是绮语,我们一定要懂得。

  意三条:不贪、不瞋、不痴。这是贪瞋痴,昨天跟诸位提示,「三毒烦恼」,我们决定要从内心里面把三毒拔除,没有贪瞋痴。贪瞋痴没有了,跟诸位同修说,戒定慧就现前。转贪心为戒行,转瞋恚为禅定,转愚痴为智慧,贪瞋痴的反面就是戒定慧,戒定慧还需要去学吗?断贪瞋痴,自性戒定慧就现前。这四句是第一福,人天福德,这里头的意思要清楚、要明了、要认真的学习。

  三福第二条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今天上午我们时间很匆促,在此地跟诸位举行了一个三皈五戒的仪式,没有时间跟大家讲解。但是我们过去专门以这个题目做了三次的讲演,都保留着有录像带,现在都制成VCD;另外有同学依照录像带写出文字,《三皈传授》,比较说得清楚、说得明了。接受三皈的同修,无论你是在哪一个道场,无论是哪一位法师传授,这都无关紧要,最重要的是要明了三皈真正的意义。

  「三」,这是三个条目,「皈」是回归、回头,「依」是依靠。这三条,我们一般的讲法都是讲佛法僧三宝,这个说法没错,但是现在人听「佛法僧三宝」,把意思统统错会掉了,这怎麽办?这一桩大事情,我们不敢轻易更动,可是唐朝时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老人家改了,改得好,这是我们的模范。他老人家传授三皈,就不是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是这个讲法;你们把《坛经》拿出来看就知道,他讲的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我们晓得他老人家完全是从三宝意思上说,这在翻经的话,这是「意译」。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