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净业三福(2)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这是头一条,头一条也就是根本,福德的根基。释迦牟尼佛这样教我们,在古时候中国,孔老夫子也是这样教我们。我过去遇到一些念孔子书的人,实在讲,现前也不太多了,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这是头一条,头一条也就是根本,福德的根基。释迦牟尼佛这样教我们,在古时候中国,孔老夫子也是这样教我们。我过去遇到一些念孔子书的人,实在讲,现前也不太多了,我问他:「孔孟毕生的教学,他教人什麽?能不能用一句话把它介绍清楚?」我出这个题目,没有人能答覆我。其实这个答案在《四书?大学》里面,你们翻开《大学》第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孔孟教学毕生不离这一小段,总纲领、总原则。释迦牟尼佛的教学,我们能不能用一句话说清楚?能,就是这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四十九年所说的不离开这个纲领,这是佛法的根本教义,跟儒家通的。

  儒家讲「明德」,什麽是明德?明德就是「孝敬」,孝敬是本性里面的德能。「孝」这个字,意思深广无尽,中国这个字的写法,在六书里属於「会意」。中国创造文字有六个原则,叫「六法」,也叫「六书」,这是六法里面的一种,叫「会意」,你看到这个样子,去体会它的意思。这个字上面是个「老」,下面是个「子」,这个意思很明显,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如果分开了,现在讲「代沟」,代沟,「孝」就没有了,这个字就没有了。外国人有代沟,中国文化里头没有代沟,上一辈还有上一辈,下一辈还有下一辈,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是一个生命体,这是这个字里头的含义。

  在佛家讲「真如」、讲「本性」、讲「真心」、讲「理体」,「横遍十方,竖穷三际」,跟这个符号所表的没有两样;这个符号里面看到「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佛经里面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孝」这一个符号就是法身的代表,就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一个代表,中国用这一个字。你要是不了解孝的道理,你怎麽会明了?孝的德行你怎麽会生得起来?这个符号里面无所不包。

  《华严经》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有情,我们今天讲动物;无情,现在人讲的植物、矿物、自然现象,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东西。所以「孝」这个字,它代表的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本来就是这样的,佛家讲「法尔如是」。「孝」这一个字的理论深广无际,落实是落实在父子。我们仔细观察,婴儿初生下来,父母对他的关心、疼爱,那是自性的表现,自自然然流露出来。再观察婴儿两、三岁的时候,到三岁,懂事了,没有不爱父母的,天性如是。所以「孝」这一字是天性,出自於天性的。

  可是,人如果没有得到好的教育,天性很容易迷失。後天的教育非常重要,後天必须要接受圣贤人的教育。什麽叫「圣」?「圣」这一个字,它的定义是对於宇宙人生、万事万物通达明了而没有错误,这种人我们就称他「圣人」;换句话说,圣人要用现在浅显的话来说,就是个明白人。我们凡夫对於宇宙人生事理因果完全不通,通达了,这个人就叫圣人,不通达就叫凡夫。中国人叫「圣人」,印度人称「佛陀」,佛陀就是圣人,西方人称「上帝」、称「神」,其实一桩事情。我们仔细读诵世界上所有宗教的典籍,我们就明了,他们写经典的那些圣人,他对於宇宙人生的大道理都懂得、都通达,没有两样。

  使我们想到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麽身得度,他就现什麽身;观音菩萨没有一定的相状,随众生的心,变现不同的相状。《楞严经》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普门品》讲的三十二应,应以什麽身得度,他就现什麽身,应当跟众生说什麽法,他就说什麽法。所以佛没有一定的形相,无有定法可说;这是真实智慧,决定没有定法可说。就好像一个好的医生、一个大夫,大夫有没有好的处方?没有。他给你诊断,诊断完了之後,给你处方;绝对不是先预备一大堆好处方来给你看病,那你一定吃得不对。「你没有照我的药方害病,我的药方不错,你病害错了」,哪有这种大夫!

  诸佛菩萨、世间宗教里头的圣人都了不起,所以我们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所有宗教的众神都是佛菩萨化身,全是佛菩萨。我这麽一说的时候,许多天主教的神父、基督教的牧师听了眼睛都睁得很大。我说:「从你的眼光来看,诸佛菩萨都是上帝的化身。」他一听,咱们摆平了,就没事了。是一不是二,不要再吵架了,不要再争执了,确确实实是一个。就如同我们一个人身体一样,不同的宗教是我们这个身体不同的器官,不同的族群是我们身上不同的部位,一个身体;哪个地方有一个细胞出了毛病,我们整个身体都不自在,一个道理。「虚空法界是一个法身」,这样你才能把这个经义念通了。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然後孝道的意思你就通达明了,你也懂得如何落实。

  儒家学说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佛法基础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往後无非是孝道的发扬光大而已。佛在戒经里面明显的告诉我们,「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尽孝的范围就扩大了,孝顺一切众生,这是性德圆满的显露。我们今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违背了佛陀的教诲,违背了圣贤的教诲,我们细细将儒、佛学说合起来看,更容易明了,更容易体会。所以孝道的落实,就是「亲民」;亲民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仁慈博爱」,对象是一切众生。

  末後告诉我们,明德跟亲民都要达到最圆满、最究竟,达到「至善」;人的一生在世间,这是一桩大事情。「至善」是什麽?至善就是作圣、作佛。所以古人读书跟现在人读书不一样,古人读书「志在圣贤」。学佛的人,我为什麽来学佛?我学佛志在作佛。作佛,才是至善;作圣人,这才是至善。「止於至善」就是立志作佛、立志作圣人,我们的心就定了,不会被外面境界诱惑了,不会被外面环境动摇了。你的心定了,「定而後能安」;安,你得自在,你得快乐。「安而後能虑」,虑是智慧,智慧开了。最後,「虑而後能得」;得,你所希求的至善得到了。我们一般人讲,你学佛,证得了佛的果位,你学儒,你得到了圣人的境界,儒佛讲的没有两样。这是讲一个「孝」字。

  「孝」字落实在我们生活里头是「养」,所以第一句是「孝养父母」。不但父母日常生活我们要照顾,天经地义;但是现在外国人不养父母了,中国还有这个观念,可是现在这个观念已经逐渐淡薄,这是我们民族意识的危机,我们有没有警惕到?养父母的身,算是尽孝吗?不算,古人举的例子太多了,动物都有养父母的;要懂得养父母的心,养父母的志。

  如果我们常常叫父母因自己的行为而生烦恼,这就不孝。少年时候,在学校念书功课不好,父母操心、忧虑,不孝;身体不好,不孝;总而言之,你叫父母操心。不尊敬老师,不和睦同学,都叫父母操心,这个不是养父母了。长大,学业完成,结婚了。结婚之後,兄弟因妯娌不和,父母也操心。你自己再生小孩,儿孙不和,父母又操心,父母操一辈子心。尽孝不容易!踏进社会,我们举一个例子说,你在公司服务,你不能够忠於老板,不能够跟同事互相合作,不能够善待你的部下,全是不孝。你才晓得孝的范围之广大,把我们全部的生活都包括进去了。这是讲我们怎样养父母的心,叫父母心安快乐,这才是个孝子。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