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净业三福(3)

但是还没有能真正叫尽孝,为什麽?父母之志,你有没有想到?这是父母对你的期望。世间人常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你成不了龙、成不了凤,不孝。「龙」是什麽?龙是佛,龙是圣人。换句话说,你没有能够修养自己


  但是还没有能真正叫尽孝,为什麽?父母之志,你有没有想到?这是父母对你的期望。世间人常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你成不了龙、成不了凤,不孝。「龙」是什麽?龙是佛,龙是圣人。换句话说,你没有能够修养自己达到圣贤的地位,没有能够做到兼善天下的善行。父母对你,「你物质生活照顾了,也能叫我很快乐」,可是父母对你的愿望,你没有能做到。所以等觉菩萨孝还没圆满,为什麽?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破。「孝养父母」这一句话,做得圆圆满满一丝毫欠缺都没有,是谁?如来果地,等觉菩萨还没有达到究竟圆满。你想想看,佛法,不但释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就这一句。

  人家要问:什麽是佛法?佛法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它不是宗教,它是教育。我们仔细从经典里面观察,释迦牟尼佛一生他所为的,实实在在讲,是对於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释迦牟尼佛是个什麽样的人?我们要用今天定位,他是一位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当年他在世,他是一位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值得人尊敬;不但我们人尊敬,神也尊敬,十法界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恭敬。他一生完全是付出的,他没有向任何人提出要求,彻底的付出。他不消极,每天教学,跟大家上课八个小时,四十九年不休息。我们没有在经典上看到释迦牟尼佛什麽时候去度过假,释迦牟尼佛没度假的,一年三百六十天一天休假都没有,真精进!都是给後人做榜样的,那是一个彻底觉悟的人。

  这是「孝养父母」,我用这一点时间粗说这一句的大意,希望同修细心去体会。我们要恢复性德,要想超越轮回,超越十法界,这四个字重要!如果这个根基疏忽了,在佛法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都不能成就。像我们盖房子一样,不管盖什麽式样,不管盖的是高、盖的是矮,这是地基、这是基础,你没有基础,你决定不能成就。孝道要谁来教你?要老师。所以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

  第二句「奉事师长」。中国旧社会里面,老师的恩德跟父母是相等的、平等的。我们在《礼记》里面看到的,古人的风俗习惯跟现在不一样,古人对於成年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戴帽子。行冠礼,你是成年人了,不可以把你当小孩看待。女子十五岁行笄礼,梳头,成年了。成年,人家尊重你,不称你的名,你的平辈兄弟朋友送你一个字,我们讲「别号」,称字不称名了。一生能够称你名的人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父母,一个是老师,你才晓得老师跟父母是平等的。如果你成年了,人家还称你的名,你就有罪了,不把你当人看待了,那个很严重。我们在古书里头看到,皇帝对於大臣都称字,不称名,恭敬,敬大臣。如果皇帝称你名,你犯法了,你有罪了,你应该判刑,那就不称你的字,称你的名。

  所以我们从古礼里面来看,学生对於师长跟对於父母完全平等。老师的恩德是把圣贤的教诲传给我们,我们才懂得做人,这个教学是「明明德」的因由。我们为什麽能明德?为什麽懂得孝养父母?老师教的。所以对於老师要奉事,奉事里头最重要的是依教奉行。老师教导我们,我们要有信心,要能理解,要把它切实做到,这样才不辜负老师,这是老师的好学生。如果对於老师所教的不相信,决定不能跟他学,这个老师再高明、再好,有道德、有学问,你对他没有信心,你在他的会下决定不能成就。所以我们选择老师没有别的,选择你最尊敬的这个人就成了。

在佛门里面,我们看看古大德的参学,这个例子很多,亲近一位大德,一谈完之後,他告诉你:你的因缘不在我这里,你的因缘在什麽地方,你到那里去求学,一定会成就。他有能力指点,他不能教,什麽原因?文字上没有详细记载,但是我们能想像得到,他来参访,当然一定谈话很多,古人不会记录那麽详细,一定问问:你多大年岁了?你姓什麽?你家在哪里?过去学些什麽?你喜欢些什麽东西?你对於哪些人最佩服、最尊敬?他要说他最佩服哪个、最尊敬哪个,「那是你的老师,你到他那里去学,你就会成就,你在我这里不会成就」,把你介绍到别人那里去了,就是这麽个道理。我们要亲近的老师是自己心目当中最敬仰的老师、最尊敬的老师,他讲的话我们会听、我们会照做。如果对这个老师不相信、不尊敬,他跟我们讲的我们不会去做。不会去做,哪能成就?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也会指点别人,不会把人家的路指错。
  佛法是师道,佛法不是神道、不是宗教。民国初年欧阳竟无大师在第四中山大学做了一次讲演,这个讲演很着名,当时也震撼了全国的佛教界,他的题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需」,他讲这个讲题。那个时候的第四中山大学就是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他的讲演由他的学生王恩洋居士笔录,出了一个小册子。我是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讲经看到的,他分析得很清楚。他在这个讲演里头做了两个结论,他说宗教是迷信的根源,哲学是斗争的根源,佛教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佛教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学,唯有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又何况它是真实究竟圆满的智慧。

  孝道、师道我们明白了,怎样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去表现?那就是後面这两句话,後面两句是落实,「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两句要是做不到,你对父母不孝,你对老师不敬。这里面特别讲存心。圣贤人、佛菩萨他们存心是仁慈的,儒家讲仁,佛家讲慈悲,「仁慈博爱」是世出世间所有圣贤、所有宗教创始人共同的一个善心,真诚的善心;在佛法里面讲真心,真心是仁慈博爱,大乘佛法里面讲菩提心,菩提心也是仁慈博爱。菩提心讲得最具体、讲得最明白就是四弘誓愿。第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慈心。众生,没有分国土,没有分种族,没有分宗教。对待一切众生,要平等心、清净心、真诚心去帮助一切众生,众生有苦有难,无条件的去帮助他们。「度」这个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帮助、就是协助,帮他解除苦难。苦难的根源是什麽?是对於宇宙人生真相迷惑不了解,这是一切苦难的根源。所以,帮助他虽然是方方面面,最重要的是帮助他开悟,也就是帮助他破迷为悟,这是真实的帮助,究竟圆满的帮助。他没有衣服穿,你送他衣服,没有东西吃,送他食物,这帮助是一时,解决不了问题,一定要他自己觉悟,要他自己智慧现前、能力现前。

  智慧、能力都是自性里头本具的。佛在《华严经》上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德是德能、能力,相是相好;一切众生的智慧、能力、相好,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我们今天智慧、能力、德相为什麽变成这个样子?这是我们迷失了自性,所以才变成这个样子。怎麽迷的?我们今天没有办法离开妄想、分别、执着,佛说这三种东西害了我们。我这个说法大家好懂,佛学的名词叫「见思烦恼」,就是执着,「尘沙烦恼」就是分别,「无明烦恼」就是妄想。用佛学名词来讲不好懂,我们换换名词,大家就很容易体会到了。如果我们真的能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智慧就现前了,相貌会改,相随心转。不但相貌会转,风水也会转。什麽叫「风水」?我们居住的环境,居住的环境也会转变。所以看相、算命,他们也懂得这一套,所谓是「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所以佛在没有教我们学习之前,先跟我们讲三福,我们有福了,福人就居福地。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