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变的是心,能变的是真,所变的是妄相。《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不等於无,虚妄是有,不过那个相不真实。为什么不真实?相是千变万化。试问问,你作梦有没有曾经做两个完全相同的梦?太少了,没有做过。那就晓得,境界相是千变万化。今天科学家所讲的,叫下意识,梦境是下意识,是意识心。意识心,在佛法里面讲妄心所现的。山河大地,这什么东西?这是真心所现的。妄心所现的梦境,时间很短暂,真心所现的梦境似乎时间长一点,其实你认为时间长一点,那是你的错觉,跟那个梦境当中同样的短暂。同样的短暂,为什么不能觉察?因为它有相续相,所以你不感觉它是个虚妄的,不感觉它是刹那在生灭的,其实是刹那生灭。这两种根本是一个,这个要知道。 此取六根门头,顿悟圆湛不生灭妙明真心。】 「此」是指《楞严经》,佛在这部经典里面教阿难尊者,实际上教阿难也就是教我们大家,阿难不过是我们大众里面一个代表人物而已。教他在「六根门头」,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意就是心里的念头,你就在这些地方去做功夫。「顿悟」,可见得它不是渐修,它不是按次第的,可以顿悟。如果你要是觉悟了,原来我们六根的作用就是真心本性在起作用。你说真如本性在哪里?是什么样子?在眼叫见,在耳叫闻,在鼻叫嗅,在舌叫尝,在身叫触,在意叫知。换句话说,见闻觉知是真心的作用。哪个人不用?你迷了,它还是起作用。不过迷跟悟的差别在哪里?悟的人起作用,他永远不迷,他那个作用是正常的。迷的人起作用,第一念是真,是真心,换句话说,我们眼见,第一念是真心见,可是第二个念头就迷了,就妄心见了。 怎么叫妄心见?第二个念头里,你夹杂著有分别、有执著、有好丑、有善恶,迷了。真心见是像什么?像镜子一样,照得清清楚楚,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没有动念,那叫真见。因为真心永远不动的,妄心才动。起心动念是妄心,不是真心。如果你要会用真心,你就不生不灭。我们常讲,你不会老,你也不会病、不会死。你为什么有老病死?你用生灭心。生灭心它是动的,它不是真的,所以它有老病死。真心是常住真心,不生不灭,人人都有,就是不会用。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还是看得清清楚楚,不是不清楚,一样听得清清楚楚。 佛在《楞严》里教我们,教那个顿悟的人,用功在哪里?就是六根门头,见色闻声,你不要分别、不要执著、不要起心动念,你就跟佛菩萨完全一样。也许问:我不就变成白痴了吗?他一点也不痴。你看看释迦佛当年在世,多少凡夫有解不开的问题去问他,你只要问,佛随口就答覆,记录下来成了一部《大藏经》。他什么不知道?样样都知道。你问他为什么知道?心性统摄世出世间一切万法,他哪一样不知道! 我们今天为什么不知?起心动念把你本能障碍住了,你智慧完全丧失了,起心动念智慧就没有了。所以,真智慧是从定中生的。首楞严大定,那个心是完全不动。《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你要真正无所不知,你先学无知,然后才能真正达到无所不知,你的真智慧、真心起作用,不是妄想分别执著了。用妄想分别执著来研究佛经,这是把佛法当作世间法来研究,能不能达到目的?决定不可能。为什么不可能?真心是永远离开分别执著的,一起心动念,你的真心就变成妄心,你怎么能探讨究竟了义,这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楞严》教给我们是究竟了义。六根门头,随便用哪一根都可以顿悟。「圆」是圆满,「湛」是湛然不动,像水没有波浪、没有流动、没有污染。「不生灭妙明真心」,不生不灭,妙是微妙,明是明了,世出世间一切万法没有一样不明了的,这是真心。 如来藏性。】 如果我们讲如来藏,那是迷了。「如来藏性」,这是真的。 乃是难测难知最深最密之法。】 确确实实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达不到,思惟想像也达不到。佛在这个经上给我们一个指引,如果我们顺著这个方向、顺著这个目标,你可以亲自证得。 即妙奢摩他,顿悟了达则微密观照。】 「奢摩他」是梵语,是禅定的名称,不过这种禅定偏重在止,「止」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偏重在这一方面。也就是《般若经》里面讲的「般若无知」,偏重在无知,无知就是根本智,无所不知是后得智,偏重在根本智的修养。「顿悟了达」,了是明了,达是通达。它的功能、它的作用,就是大乘佛法常讲的「微密观照」,这是它的作用。 密,遣权小著相之过。因,遣圆教狂慧废置进修之过。】 这个名词叫「如来密因」,拣别两种修行人的过失。小乘行人、权教行人(行人是修行人)都喜欢执著,殊不知执著是毛病。「著相」就是执著,这是毛病、这是障碍,「权小」有这个障碍。「圆教狂慧」,那也是一个障碍,狂慧的人常常是产生误会:真如本性我有,我还修什么?执理废事,那个毛病更大。佛常说:「不怕著有如须弥山」,像权教小乘他这个过失再大,佛有办法救他,「就怕执空如芥子」,这佛没办法救他。为什么?他发狂,什么善恶因果他都不在乎,他认为都是空的,那个麻烦才大,这叫做顽空。执著顽空,并不懂真空的真义,换句话说,误会了佛所说的。这个「密因」是如来密因,这两个字可以免除这两种人修学产生的过失。第四句是: 修证了义,了因显发。】 这在三因佛性里面,配了因显发,「了因佛性」,了是明了。前面所说的正因是生佛同具、本有的。「了因」就不尽然,「了」是开悟的人才有,迷惑的人没有。迷惑的人对什么事情都不明了,所以他就没有了。由此可知,正因是本性,了因是要我们真正去修行。了因,实在讲是智慧,是真实的智慧,这个非常重要。通常简单的讲,真智与事实真相完全相契相应,这才叫真实明了。如果我们所知的,是推想的、是推理所得的,不是自己亲证的,在佛法里这不叫真智慧。世间聪明智慧,跟佛法里面讲的智慧确实不相同。世间人许许多多的看法、判断,纵然今天依靠科学,还有许许多多地方达不到,还有许多的差误,哪里是智慧?智慧是决定没有一丝毫的差误,完全是事实真相。智慧从哪里来?智慧一定要从修证上得来。所以,修证了义。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