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无量寿经大意[1992年](第二集)(5)

我看《禅林宝训》这个印象非常深刻,才知道如果老师瞧不起你,不要你,这个老师对你很欢喜;很恭敬,对你很客气,你有什么毛病一句话不说,那是老师不要你了,你是宾客,你是我的客人,客人当然很恭敬,不是学生;

  我看《禅林宝训》这个印象非常深刻,才知道如果老师瞧不起你,不要你,这个老师对你很欢喜;很恭敬,对你很客气,你有什么毛病一句话不说,那是老师不要你了,你是宾客,你是我的客人,客人当然很恭敬,不是学生;学生要教训,有打有骂的,你在我这里是客人,不是学生。所以我们当年在李老师会下,李老师对待学生就是这样的,他明说,他说我打你、骂你是爱护你,我要不打你,不骂你,那就是宾客了,一般听众客人。对待客人,他造再大的罪孽,於我不相干,我何必要说?不说。所以老师真正建立了师生关系,这非常难得。师徒如父子!老师对学生要负完全责任,但是学生一定要听老师的。学生对老师不恭敬,对老师所讲的不相信,有怀疑背叛,那这个没法子教。法藏他的出家学佛有目标、有方向,所以纵然受种种的苦辱,他也不会退心。

  一个道场尤其是现在的,同学多了最麻烦的就是嫉妒,这个东西很讨厌免不了!我读《六祖坛经》我深受感动,六祖那个时代,是我们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佛教最盛的时代,嫉妒心还是那么重。你看五祖传法给他,半夜传法。一般传法都是光明堂皇,在大殿上敲钟敲鼓这样传法,他偷偷摸摸的传法,为什么?五祖晓得传给他别人不服,不服就会谋害,法传给他,别人晓得会害他的命!嫉妒、瞋恨就这么重,那个时候尚且如此,何况现代。现在我们学一点东西,同学人家看到嫉妒、瞋恨,这是正常的现象。我们总要想办法极力的去避免,不要去刺激。

  所以六祖得法之后,六祖得法真的年轻二十四岁!五祖传衣钵给他二十四岁。他二十四岁明心见性,证菩萨果位,在我们圆教里面讲的至少是初住以上的地位,明心见性在净土宗里面讲的是理一心不乱。神秀跟五祖几十年,在弟子当中是上座、老大哥,五祖没传给他,他没开悟。所以五祖传法真是依法不依人,并不是跟他年数多,时间久,不是的。六祖到黄梅,跟他只见了几次面,头一次见面,是把他送到槽房做苦工去,过了八个月才见面。实际上他在黄梅见五祖,你在《坛经》上看,只见了三、四次面,所以当然不服气,这是五祖想得到的,所以叫他隐居。他在猎人队里面帮人家做小工,替人家看猎物,猎人打猎,猎物叫他看守;叫他煮饭,看守猎物,煮饭侍候这些猎人十五年!看到那些人造业,天天杀生,还要煮给这些人吃,菩萨干这个事情,这是忍辱,这是苦难。天天看这个事情,他自己菜放在肉边上,吃肉边菜十五年。经上讲他看到伤势轻的、不重的猎物,他偷偷的把它放掉。

  这样忍受十五年,时间久了,大家把这个事情慢慢就平淡了,这才出来,遇到印宗法师。印宗法师在广州弘法,那是岭南,中国的南方,这几个省分里面印宗法师声望第一,没有人不尊敬的。印宗法师真正是大德,一遇到六祖,一言谈之下,晓得自己比不上他,不但没有嫉妒,而且特别赞扬。六祖没出家,他给他剃头,跟他出家,所以印宗是六祖的剃度师。可是剃了头之后,印宗法师拜他做老师,他又是六祖的学生,反过头来拜他做老师,这不简单!这一下子就把六祖捧到天上去了。印宗法师的老师这还得了,印宗法师在岭南一带没有一个人不尊敬、不佩服的,这是印宗法师的师父,这大家还有什么话说?一下子就把他捧起来了。这个很难,在我们中国佛教史上是第一人,谁有这么大的心量,遇到真正比自己高明的人,自己马上退下来让给他,道场也给他,所有信徒一切都给他,自己来当学生。所以印宗的德行,实在讲决不在六祖之下,不是真正的大德、有实证的功夫的人做不到这样的谦虚明达。

  我们看六祖的忍辱,在黄梅,在猎人队里头什么都忍。所以统理大众不容易的事情。这统理大众做领袖,领袖不需要才干,领袖需要什么本事?调和。所以从前做皇帝,你看皇帝的礼服,戴的帽子,帽子前面叫冕旒,旒像现在窗廉一样,帽子前面挂了十二条,意思是看事情不要看得太清楚,马马虎虎就可以了。底下的人看事要看清楚,主管的人看事不要看清楚,听也不要听清楚,他那个帽子二边有个棉花球塞耳朵的,做领袖确实如此。为什么?底下的人他才能发展他的长才。所以什么事情大家提意见,提意见大家来开会比较,他做最后决定,他有没有意见?他没意见。他什么都不会,就是用你们大家的,这是领袖,最高明的领袖。

  等於说自己有主意,自己想怎么做,下面的人一个个都不敢说话,所以那叫用奴才,没有人才。人才不敢提供意见,提供意见领袖有嫉妒心,你比我强,想办法把你除掉,免得以后你造反篡我的位子,所以纵然有才干也不敢露出来。所以做一个领导人不是参谋,底下的人是参谋,他们要提意见,他们要出主意,提出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做法,自己最好没有成见,没有意见,听听大家,看看哪一个比较好。我认为好,你们大家觉得怎么样?大家都认为好,我们就照这么样做,这个团体才和睦。所以中国自古以来,虽然是君主,君主并不专制,君主不专制,专制独断独行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找不到几个,有是有,三、四个人而已,很少。一般的皇帝非常开明,这都是受过儒家、佛家教育的影响,他晓得怎么做法,所以一个朝代才能够绵延几百年,那不是简单事情;不是到真正腐化不堪,没有人来推翻你,他做得合理。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要学忍辱,要学不退心,要知道自己修学的目标、方向。

  接著底下这一章,第五章「至心精进」。这一章一章的次序都不能颠倒的,有密切的关系。自己有了目标、有了方向,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唯一的方法就是精进,决定不能退步。进是进步,进步讲求的是要精,精纯不能杂。有的人很努力,天天求进步,今天念《金刚经》,明天念《地藏经》,后天念《药师经》,再后天念《般若经》,什么经都念。我们一般讲很精进,但这两个字用错了,有进没有精,他是杂进不是很精进。精是专一,他很杂。现在我们一般人讲某人很用功,他杂用功,他不是精进用功,所以你讲某人很精进,这个名字用得不恰当,用错了。这某人很杂进,这就对了,这用的没错。尤其难得的是「至心」,这个真难,至心是用真心诚心!古德常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讲修行急务,立愿居先」。修行最重要的是你要有个愿望、有个方向、有个目标这重要。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