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无量寿经大意[1992年](第二集)(4)

所以像《华严》,清凉大师他老人家寿命长,活一百多岁,他一生当中参加过两次的翻译。第一次就是参加翻译《八十华严》,是在武则天的时代,他参加了这个译场;贞元年间,他又参加一次《四十华严》的翻译。所以《华

  所以像《华严》,清凉大师他老人家寿命长,活一百多岁,他一生当中参加过两次的翻译。第一次就是参加翻译《八十华严》,是在武则天的时代,他参加了这个译场;贞元年间,他又参加一次《四十华严》的翻译。所以《华严经》在中国三次翻译,就是东晋时候《六十华严》,唐朝的时候是八十、四十《华严》;他后面两次翻译他都参加了。《四十华严》译出来之后,这一共四十卷,他把最后这一卷单独提出来流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一卷是《四十华严》最后的一卷,这一卷是《华严经》的总结论。他老人家说一般人能够读整个《华严经》不容易,尤其在古时候没有那么多经本。唐朝那个时候的经本是手抄的,你看《华严经》那么大,抄一遍不容易,你就晓得那个时候世间没有几部《华严经》。而《华严经》这样好,结论就等於整个《华严经》的精华,一卷就好办,所以这一卷找人多写、多抄、多流通,就流通这一卷,《华严经》的精华。

  《无量寿经》这一卷是整个《大藏经》的精华,你念《普贤行愿品》就等於念了全部《华严经》,你念《无量寿经》就等於念了全部的《大藏经》。不但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切经,你没有遗漏;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讲的经,你也一部都没有漏掉,你看这是经典里面大总持法门,这不可思议!因此,我们的智慧、能力、记性都不好,就记这一部经。我劝诸位不要去强记,不要勉强记,随顺记,这我们就很自在了。强记我们有压力,随顺记轻松愉快,没有压力。怎样做法?这个经我们每天念一遍,这做得到。开始念的时候经文生疏,念一遍一般差不多要两个小时;你念上两个月,念熟了就一个半小时;再念二、三个月就更熟了,给诸位说只要一个小时。现在我们台北图书馆很多同修他们念一遍四十分钟,一天花上四十分钟念一遍不难,念上个三年,没想背自然就会背了,熟了!自然里头的经义就能够记得,经义就常常能够回味;能够回味,遍遍就会有悟处,俗话说开悟!

  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心里有个标准。一个念头起来,想一想经上佛教给我们怎样做,事情来了,佛教给我们用什么原则就不会错了!这样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行持,身、语、意三业都能够与经相应。与《无量寿经》相应,就是与阿弥陀佛相应,与十方一切诸佛相应,密宗里面常讲的三密相应,这才真正能做到!心像佛的心,起心动念跟佛的心一样,言语像佛的言语,行为像佛的行为,一般说来三年到五年可以做得到。一天念一遍,五年可以做得到,如果勤奋一点,一天念两遍,三年可以做到!为什么不肯花这个时间?所以念到这些地方,我们应当要反省怎样学阿弥陀佛。

  学阿弥陀佛,从阿弥陀佛最初发心,我们就要开始学。人家是国王,不是一个普通的国王,是国力盛极一时的国王,他能够舍弃,我们这一点小小的荣华富贵算什么?还不能舍弃,不能舍弃是很大的障碍,心不自在。每天生活紧张、忧虑、烦恼,不知不觉把我们的精神、生命消失掉了,这非常之可惜!世饶王当年也是觉悟这一点。释迦牟尼佛做太子,看到生老病死觉悟了,所以舍弃王位,求什么?追求的是精神、心理上的健康,不要受这些物质的折磨,这是生命真正的提升。远离一切烦恼忧虑,情绪的紧张,把它舍离,使自己身心能够得到平静,跟大自然融合成一片,这是我们看到他当年最初发心。

  下面他见佛,这就是见老师,见老师向老师提出报告,说明他自己的愿望。这个说明是用偈颂说的,一共有十首。这是七言偈,就是每一句七个字,四句是一首,一共有十首。十首里面,前面的两首是赞佛,称赞如来。你看看天亲菩萨在《往生论》里面把修行的方法归纳成五条,就是五门:礼拜、称赞、发愿、观察、回向。他这五种修行法不是他自己发明的,你看看这个经文上这五种很明显的,首先看到法藏比丘顶礼长跪,合掌向佛,这是礼拜门。下面这是赞叹,就是第二个是赞叹门,这里面有发愿、有观察、有回向,五门统统具足。所以我们知道天亲菩萨《往生论》,真的他是根据《无量寿经》提出他自己修行的修学报告。他这五门是有来历的,不是自己随便造的,有根据。

  前面两首一共有八句赞叹佛,首先赞叹佛的相好光明,就是第一首。第二首是赞叹佛的圆明具德,圆是圆满,光明是智慧,智慧圆满,福德圆满,我们常讲佛是二足尊。皈依就是皈依佛二足尊,二足就在这四句里头都包括了,智慧具足、福德具足,福慧二足。足就是圆满,两种圆满,圆明具德。从第三首到第九首这是发愿,这七首偈是阿弥陀佛在因地里面所发的根本愿,因为后来的四十八愿就是从这个愿展开的,也就是说他为什么要出家?为什么要学佛?理由就在此地,他的根本愿望。这些地方我们就不要详细说明了。末后第十愿这一首是请佛给他作证明,也是求佛加持,他的发愿是对著佛,佛给我作证明。我真心发愿,唯有佛知道,佛给他作证明。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末后一句。

  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

  菩萨道难行!要经过很多的苦难,往往我们一般人稍稍受一点苦,他就退心。你想想看他怎么能成就?现在修行很难!寺院道场里面,发了好心就来出家,住一段时期他不如意跑掉了,他受不了了,这种人不能成就,换句话说,这样的人说实在话,他虽然想发心出家,他没有目标、他没有方向,他没有理想,环境处不好,他当然要走,这很正常的现象。法藏比丘他有理想,他有方向、有目标,这就是前面七愿,他不会退心。这是我们能不能成就关键的第一个因素,我到这儿来干什么?为什么的?我到这个地方来是学道的,我不是来享福的,不是争名逐利的。如果是以道心为第一,环境上再大的折磨,他不会退心。所以我们看看古德教学,中途退出的学生,老师决定没有怀念的,处之泰然,为什么?不能成就这就淘汰,自然的淘汰。到最后淘汰不掉的,那是真正的成就。

  有的时候祖师对学生要加速度的希望他成就得更快,想尽方法去折磨他,用这种方法。我们在《禅林宝训》里面看到的。《禅林宝训》我也是几十年没有翻了,初学佛的时候李老师要我看这本书,大概就是三十年前的事情。里面有个人名字我忘掉了,我印象很深刻,那个老师对徒弟的折磨,简直是让我们觉得太残忍了一点。俗话所谓是「鸡蛋里挑骨头」,尽找他麻烦,没有好颜色给他看。可是这个学生不走,怎么样的折磨也不走,他晓得他在这个道场能学到东西。到最后老师看到怎么折磨还都不走,洗脚的时候,洗脚水往他头上倒,他也不走;最后把他赶走,下命令把他赶走,没法子庙里不能住了。走了没有?还是没走。虽然赶出庙里,老师讲经说法,他在窗户外面听,里面不准他进来,他在外面听,怎么样赶也赶不走。可是老师晓不晓得?晓得,老师晓得。老师是故意折磨他,看他的耐性,看他忍辱的程度。到最后老师年岁大要退休了,佛门不叫退休叫退居(就是退休)要选新的住持,他要把这个法传下去,宣布要传法,传给谁?老师叫外头窗户外偷听的把他叫来传给他,大家呆掉了,才晓得原来老师这样对待他是这么一番苦心,是最爱护他的,是帮他提前成就。到最后法是传给他,不是传给别人。天天要折磨他,要把他赶走的,结果传给他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