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无量寿经大意[1992年](第二集)(3)

我讲的善根福德,在讲席里面我讲过很多很多遍,善根是信是解,我的讲法跟一般注解里头,一般法师们讲经不大一样。你能够相信,你能够理解,这是你的善根;你能够发愿求生净土,你能够执持弥陀名号,一心专念,那你

  我讲的善根福德,在讲席里面我讲过很多很多遍,善根是信是解,我的讲法跟一般注解里头,一般法师们讲经不大一样。你能够相信,你能够理解,这是你的善根;你能够发愿求生净土,你能够执持弥陀名号,一心专念,那你的福大,你这个福德是无量无边,你这一生要成佛了。因缘是我们遇到这个法门,遇到这个经典,这是三个条件统统具足了。当年释迦牟尼佛讲这部经,灵鹫山上一万二千人。这一万二千人是佛的常随众,如果包括一些居士,这些国王、大臣、一般普通老百姓来听的,二万多人!灵鹫山当时二万多人,这三个条件具足了、成熟了,善根福德成熟了,所以佛讲经因缘具足。他们已经二个条件现前了,佛成就这个因缘,三个条件具足。我们今天生在释迦牟尼佛入灭三千年之后,我们今天也遇到这个经,如果真信、真愿、真行,我们这一会的殊胜决不亚於灵山一会,这个会是平等的,我们的成就也是平等的,这不可思议。所以这是「真实之利」。经上不晓得讲了多少难。

  难值难见。如优昙花。】

  真是希有难遇到!学佛的人很多,几个人遇到?几个人遇到后真正体会到、真正明了?遇到的时候,他对於这个经的好处并不明了,遇到等於没有遇到,这很可惜。所以我们知道这个法门经典的好处,我们大量印行流通,到处赠送,希望因缘具足。缘有了,那一方的人善根福德还没能够现前,送给他,他把它当作一本普通的经书看待,不晓得这是宝贝,这个可惜!所以这才无可奈何不得已我要到处去给他讲解,说明这个经的好处。不去跟他说明,送给他没用处。听了之后明白了,他才晓得这个经、这个法门的好处,对於自己这一生有莫大的利益,无比的利益。所以这个经要讲要细讲、要为大家介绍,凡是修学净宗法门的同修,无论在家出家都有这个责任。如果不能弘法利生,我们没有办法报佛的恩德,没有法子报祖师的恩德。决不是自己依照这个法门,我往生就好了,别人我不管了,这个观念不可以。我们决定往生,还要尽心尽力的帮助别人,这样才对,符合净宗的精神。净宗是大乘,是大乘当中的大乘,所以心量要广大,要能够发愿帮助一切有情众生。这是发起序里面重要的一点意思。

  在第四章里面就是第十五页,从这以下是本经的正宗分,也就是本经的正说,如来正说,也就是答覆阿难尊者的启请。佛说出他念的是阿弥陀佛,给我们说出阿弥陀佛的一段因缘,阿弥陀佛的功德,阿弥陀佛的成就,以及阿弥陀佛普遍利益十方三世一切众生,这就宣说出这部《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从这里开始,从第四章开始,先讲「法藏因地」。我们看阿弥陀佛没有成佛之前也跟我们一样,也是凡夫修成的,看看他怎么发心,他怎样修学。

  这一章一开端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无央数劫,不可思议无央数劫,很久很久没有法子计算、没有法子想像。在那个时候,有一尊佛叫世间自在王佛出现在世间教化。那个时候佛弟子当中有一个国王,这个国王叫世饶王,这个名称显示出这个国王的智慧德能。他统治这个国家,国泰民安!饶是丰饶,换句话说,无论在物资,我们今天讲的资源、物产、教化、道德、文明都最有成就的,最丰饶的、丰富的,现在我们讲的是富强,富强康乐,这个国王福报实在是很大!

  在我们中国历代帝王当中,大概福报最大的是干隆,干隆皇帝的确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帝王他的福报最大。所以他自己称为「古希天子」,你看他的书画有古希天子的印,那就是他。自古以来希有的皇帝,没有人跟他能够相比,他做六十年皇帝,还做四年太上皇,五代同堂。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五代同堂,在我们中国历史找不到,只有他一个,他以前没有,他以后也没有,真可谓空前绝后。国家最富庶、最强盛,你看看干隆那时候的版图,比我们现在中国大陆大四倍。那时候南洋、新加坡、马来西亚都是中国的版图,西面到里海,北面是西伯利亚,你看看那个时候的地图,不得了!几乎整个亚洲,到达欧洲的边缘。这不过是三百年前,三百年前世界上中国是第一大国。风水轮流转,转到这边来,这边要差不多了,慢慢要转回去,就像这种情形一样。干隆是达到顶处,清朝最高峰的是干隆,干隆以下就走下坡了,达到了顶点,「世饶王」,干隆算得上是世饶王。

  这个皇帝闻了佛法之后,他深受感动,他发心出家,他舍掉王位,发心出家修行。他晓得做个国王做得再好只能够利益当时的这些众生,而且给众生的好处是有限的;如果成了佛,给这一切众生那是真实之惠。国王给人民恩惠,不是真实之惠,佛菩萨给众生才是真实之惠,所以他就发心出家。出了家之后,他是跟世自在王佛出家的,出家之后,他的法名叫法藏,我们称他作法藏比丘,本身非常的聪明,所以这里有几句是描写他的。

  修菩萨道。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逾者。】

  这些地方我们不能这样念一念就过去了,认为这是阿弥陀佛的前世,这念一念过去了,我们就得不到利益。所以古人常讲听经,读经也是一样,要消归自性,我们就得到真实利益。念了之后,就是我们中国人俗话说,要整个把它消化掉,你才得受用。「修行要转识成智,听经要消归自性」,这两句我们做到了,那是真实受用,那真正会得受用。怎样消归自性?我们念了之后,回过头来想想自己,我跟他比比怎样?他『高才』,我们才比不上他,他『勇哲』,哲是聪明、明达,勇是勇猛精进,想想我们自己懈怠懒惰,对人对事糊里糊涂,这个不行。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榜样,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模范,我们念这个书要学他。比不上他要生惭愧心。能生惭愧心,我们自己才有救;无惭无愧,那就没有法子,那就没法子成就,一定要生惭愧心。

  『信解明记』,解、明、记这三个条件也许我们比不上他,但是我们要能信也不错了,信我们可以做得到,他相信,我也相信,这一条我们就可以做得到。那个解,当然人家智慧高,他解得深,我们解得不深,解得浅一点,但是我们能信也算不错。明是明了通达,记是记忆,我们记不住,记不住,多念!古人所说「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家念一遍就记住,我做不到我念十遍,十遍还记不住,我念二十遍,只要自己勤奋,我们就能够多记一些。现在我们学佛,经论虽然很多,我们只要能够把这一部《无量寿经》记得很熟就够用了。因为它是第一经,它是一切经的总结,一切经的总结论,我们能记住这部经,就等於记住一切经,这是很难得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