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大意 (第一集) 1992/12 美国达拉斯 档名:02-02-01 这一次跟诸位同修用最少的时间,将净宗最重要的一部经典介绍给大家。念佛法门是在东晋的时候慧远大师首先提倡的。远公与鸠摩罗什大师是同时代,当时中国还有两位在历史上很负盛名的学者,陶渊明、谢灵运,这都是同时代的人。而且陶、谢这两位与远公的交情很深厚,他们常常有往来。当初他在江西庐山建立一个念佛堂,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修发愿求生西方,专念阿弥陀佛,这是中国净土宗的起源,这也是中国第一个莲社。我们这个道场也叫莲社,我们的名称是「华藏莲社」,我们的招牌是李老师写的,这一块招牌是李老师最后写的字,最后的遗墨,以后他再没有写别的东西就往生了,所以说非常的珍贵。 远公当年的念佛堂,他的特色是参加的人是一定的,只有一百二十三个人,个个都成就了。所以这是真正不可思议!现在这个道场就叫做东林寺,还在庐山,这个道场还在,我听说还有一百多人经常在那边念佛,将来有机会可以去参访祖庭。当年所依据的经典,给诸位说就是这部《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那个时候所依据的就有好几种版本,我们在《大藏经》目录里面所看到的,在远公的时代,《无量寿经》是相当的流行,《阿弥陀经》跟《观无量寿佛经》都还没有翻译。《华严》在东晋虽然是译出来了是《六十华严》,没有后面的「普贤行愿品」,没有这一品。这一品到唐朝贞元年间翻出了《四十华严》才有这一章,就是现在我们念的「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一卷。《六十华严》后面没有,《八十华严》后面也没有,这就是经到中国来是残缺的本子,经文不足,后面这样重要的一章居然都缺了。《楞严经》更不必说了,《楞严》是唐朝时候翻译的。这是我们讲净土五经,远公大师那个时代只有一经,就是《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过去跟诸位报告过,这是多次翻译,从后汉一直到宋,一共有十二次的翻译,这是黄老居士注解里面给我们说得相当详细,诸位可以参考。可是这些本子,在古时候流传是相当不容易,因为在那个时候都是手抄本,没有印刷,所以量也很少。多写一本,这世间就多一部经,散失了,往往就失传了。十二种本子流传到今天,只有五种,当中有七种已经失传了,现在我们所能看到原译本只有五种。这五种原译本,在古时候,我们不说很远,民国初年以前说得很近了,这五种本子,我们念佛同修,专修净土的人,一生当中能够统统都看到的很少,为什么?因为这个本子没有单行本流通,单行本流通最普遍的就是康僧铠的译本。所以,大家提到《无量寿经》都知道康僧铠的本子,其余四种译本,甚至许许多多人听都没有听说过,因为单行本你见不到。 在这种情形之下,所以要想能够得到五种原译本,这是我们可以想像到的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是阅藏。但是,民国初年来,藏经数量就不多。因为这书部头太大,成本太高,绝对不是一般人所能够买得起的,所以从前《藏经》在哪里?在大的寺庙里面才有。《藏经》是向皇帝那个地方去请的,由皇帝颁赠这个寺院。这个寺院有历史有规模,里面住众也相当之多,在过去总是有一、二千人以上,这样的大道场,皇帝才会送一部《藏经》。所以《藏经》是佛门的法宝,单独要建一个楼收藏叫《藏经楼》。我记得我的家乡安徽,我们家乡有一个庙叫伏虎寺,就是伏虎罗汉伏虎寺,这个寺是相当有历史,是汉朝末年就开始建立的。过去最盛的时候听说有住一千多人,在清朝末年的时候,好像还有三、四百个出家人在里面住,这样的寺庙只有半部藏经。诸位想想,从前这个经典大家看得很珍贵,就是太少、太希有了! 《大藏经》达到普及是在台湾最近这几年。因为印刷术发达,照相制版,尤其把《大藏经》缩小了,印成小字。从前《大藏经》的字,一个字都是寸楷,一页的本子大,比我们这个本子还要大,本子差不多比我们这个本子还要长一点。那么大的本子,它一面六行,一行十六个字,你想想看,寸楷。所以从前人不要载眼镜,永远不会老花眼,它那个字大,比我们今天报纸头号标题的字还要大。这一部《藏经》,诸位想想要有多大的地方去收藏?这我们可想而知,大概像我们这个房子要两间这么大放一部《大藏经》,做成书架排成一部《大藏经》。现在《藏经》用铅字缩小了,一部《大藏经》,在我们这个书架上大概三格就行了,一部《大藏经》就放完了。 现在精装一百册,体积缩小、成本低。所以今天在台湾学佛的同修,几乎每个人家里都有《大藏经》。这在从前的人,你跟他讲,不可思议、没法子想像!哪个人家里面可以收藏《大藏经》,这还得了,这是从前人决定想不到的事情。所以以前的人要读经书,一定要到寺庙去,到寺庙的藏经楼里面去抄经,你自己想要一部,你抄一部回家去,你想那一种修学多么的辛苦。哪里像现在,现在人有福报,不必要抄写了。 如果不读《大藏经》,这五种原译本你就没有机会看到。即使现在《大藏经》这样的普遍流通,因为字太小,大概真正想读诵的都是上了年岁的人,看这种小字很吃力、很困难,这也是个原因。所以净宗大德,无论在家、出家能够将五种原译本统统都做认真读诵、研究的人就很少了。就我自己所知道的,台中李炳南老居士,这五种原译本他就没有能够完全看到,大概也只看到一种康僧铠的本子,其他的本子就没有机会看到。 因为这五种版本内容出入很大,这是梅光羲老居士在我们这个经典序文里面说得很明白,因此就有会集的必要。这个会集本尤其是对现代人,现代整个社会结构有很大的变迁,跟古时候完全不一样,这时间分秒必争,所以一切东西都要求精、要求简,要求精简,这会集本就非常非常的需要。提倡会集,就是做会集本第一个人就是王龙舒居士—王日休,他是宋朝时候人,他做这个会集本。在宋朝那个时候《无量寿经》十二种已经只剩下五种,其余的王日休那个时候已经失传,已经找不到了,智者大师那个时候还有。我们在《观无量寿佛经》注解里面,他老人家提到过,他所提到的本子,现在我们看不到。由此可知,智者大师所见到的本子失传了。 王日休居士会集,他只见到四种本子,《大宝积经》里面「如来会」这个本子龙舒居士没见到。所以他那个会集本实际上是四种不同本子的会集本,这就是很著名的《大阿弥陀经》,这个本子流通很广,在台湾很普遍,这是会集本流通最广的。至於以后彭际清居士的节本,在台湾没有单行本流通,但是有注解的本子,那也是一样的。譬如华冈文化学院的《中华大典》里面,那是周邦道老居士提供的,他自己收藏有一册,就是彭际清居士作的《无量寿经起信论》,他送给华冈,华冈把它印出来流通。这个《无量寿经》是彭际清的节本,不是会集它是节本,就是康僧铠译本的节本;那么注解(就是起信论)也是他作的,这个不是会集本。以后在清朝咸丰年间(咸丰是慈禧太后的丈夫),这距离我们现在就近很多,魏源居士有鉴於《无量寿经》的弘扬,这也是很了不起的一位大德,他发心去作这五种本子的会集本。这个本子作出来之后,他自己认为这是《无量寿经》最完备的本子,这我们在他的序文里面可以看到。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