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第二十四“四牙白净相”。你看这三种业因完全相同,四牙白净。这里面给我们讲的业因,“系以常思惟善法,修慈而感得此相”,善法就是十善业道。学佛,在现前佛门当中,无论在家、出家,全把十善业道疏忽掉了。都认为什么?这是小小善法,疏忽了,他要修大善法。不知道小善法是大善法的基础,我们要重视。今天佛教之衰就衰在这个地方,古时候佛教兴盛,它就兴盛在这个地方,大家重视十善,大家认真落实十善。十善要真落实,这个世界就太平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人真的存心不杀众生,你看现在过年,这个年关,我听人家说今年新年,农历年,初一、初二是最坏的日子,不是好日子。这几十年从来没遇到过,今年这两天很不好,不吉利。有人说今年不要举行这些庆典。那我们要如何应对?我们念佛,我们还是讲经、念佛,修善积德,这正确的。 下面一个解释,“于无量世,修欲界慈”,注意这欲界,“乐思善法,得四牙白相”。这是欲界的,不是色界,不是无色界。喜欢思惟善法,也就是起心动念都不违背十善。不杀生,包括不恼害众生,众生因我生烦恼,我就错了。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怎么能叫人因我而生烦恼?不偷盗,最微细的地方是没有占人便宜的念头。有占人便宜的念头,那是盗心,虽然没有偷盗的行为,有盗心。想占一点便宜,这个念头不可以有,我们才能学得干净。不嗔恚,无论受怎么样的伤害,像歌利王被割截身体,没有一丝毫怨恨。为什么?人家明白了,了解事实真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他在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凌迟处死也不起心不动念,他作佛去了,这个身体舍掉,他作佛去了。释迦牟尼佛不是真作佛去了吗?忍辱波罗蜜圆满,提前成佛了。 这注解后头还有一条,“身口意净,得二牙白相”,三业清净。所以相好果报,一定有修因,不修因哪来的相好? 第二十五“颊车”,“两颊车隆满”,两颊我们一般人讲两腮,旁边这两腮,鼓起来方方正正,这是有福的人相。两腮长起来丰满,绝对不是贫贱之人,他是富贵相,像狮子一样,用狮子来做比喻,狮子两腮非常丰满。这注解里头,“见此相者,得除灭百劫生死之罪”。见到这个相,就有这么好,得这么好的利益。我们现在看造佛像、看画佛像都疏忽了这一点,但是你看古老的所雕的佛像都非常丰满。现在你看到的佛像是人像,没有特别把这个表现出来,古老的那些造像有,你都能看出来。所以造像不容易,造像一定要去读《造像量度经》。老一辈的造像,你问章嘉大师,你问李炳南老居士,你要想造佛像、造菩萨像,他一定叫你先读这个书,让你了解,佛像要把三十二相都造出来。菩萨相也要重视,菩萨也有三十二相,没有佛那么清楚、那样明显。或者菩萨少一、二个相,通常肉髻相没有,只有佛有,菩萨没有,这是最明显的,少一、二种。它是表法的,肉髻相这是顶相,代表究竟圆满,菩萨没有达到究竟圆满。 底下有个注解,是“于无量世,自无两舌,教他不为,得上身、颊车二相”。上身是胸部,佛的胸部也非常丰满,当中还有卍字,卍字表吉祥。无量世,我们知道两舌是口业里头最重的,挑拨是非,斗乱两头,破坏和谐,罪很重。所以地狱里头有拔舌地狱。那要看他造的业影响的面多大,破坏一个家庭,业比较小,破坏一个团体、破坏社会、破坏国家,这个罪就大。如果破坏僧团,那是阿鼻地狱罪业,为什么?破和合僧。所以僧团,你看到怎么不如法,最好不要放在心上,最好不要批评,为什么?你批评是你造罪业。他好不好,各有因果,各有报应,我们不可以批评。他做好事应当赞叹,他做得不好的时候不批评、不说他,隐恶扬善。普贤十愿里面“称赞如来”就这个意思,他有善的,与善法相应的称赞,与善法不相应的不说。 我们在五十三参里面看过,甘露火王、胜热婆罗门、伐苏蜜多女代表贪嗔痴的,善财童子去参访,有礼敬,没有赞叹。礼敬是对相上讲的,称赞他用如来,他没有说诸佛。你看“礼敬诸佛”,是从相上说,“称赞如来”,如来从性上说的,与性德相应的赞叹,与性德不相应的不赞叹,这有差别的。善财童子做出来给我们看,我们应当要学习。学习,心里头,中国人讲良心,自己要晓得,你那个心是良心。把人家脏乱东西放在里头,良心就变成别人的垃圾桶,这个大错特错。人家有美好的东西放在里头可以,能讲得过去;别人不善的东西,放在自己心上,错了,大错特错。与你不相干的,你去收集别人的垃圾,收集别人的不善,这哪里是聪明人?聪明人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真聪明,真有智慧。不能干傻事。可是这个世间干傻事情很多,到处都可以看到,我们可不能学习,我们要引以为戒。口不出恶言,自行化他,我们自己能够守住、能够做到。口四种过我们统统都离,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都是骗人的,决定不能做。得上身,这是胸部跟颊车这两种相。 还有个小注,“按时说善法,得师子颊相”。讲经教学有时间的,世尊当年在世也是有时间的,上课。大单元不是一次能讲完的,要讲很多天,这大乘经教结集下来我们都知道。佛说的时候一定说得很多,阿难的复讲,我们相信是讲佛的精义,精彩的地方,一般的,也都舍弃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个道理。结集经藏筛减就很多,如果统统集出来,绝对不是像现在一部《大藏经》这么一点点。四十九年所说的,应该像《四库全书》那么大才正确。为什么只有这么一部分?当然传到中国来的不足,不是全传到中国来。那时候交通不方便,取经,我们法师到印度去一定精挑细选,他们送来的一定也是挑选,全部带来,量太大了,不可能。到中国来的东西我们相信很多,翻译的时候又要精挑细选,不是完全翻译的,这肯定的。所以,这些东西都是佛四十九年所说的精华之所在,非常宝贵,我们有使命去流通,不能让它散失。流通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学习,真正把它做到,威仪有则,做出榜样来给大家看。人家看了喜欢,就会向你请教、向你学习,你再介绍给他。 ‘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前面我们学到二十五,现在从二十六看起,从我们的讲义, “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这是咽喉津液得上味。我们知道佛陀当年在世,每天是日中一食,都到外面去托钵,他们居住的地方距离城市、聚落,一般的距离是三里路,托钵方便。这一来回再耽搁,差不多就是七、八里的样子,每天这样的运动。这个团体人数不少,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加上释迦牟尼佛,就是一千二百五十六。这么多人分头到各个地方去托钵,每天都自然交换,不是同到一个地方,他们都分开的。所托到的都是吃的食物,多半是人家煮饭的时候多煮一点,留给出家人,所以吃的东西都很干净,不是吃剩了供养出家人的。吃剩了是给乞丐,给他们的。对于出家人有尊重心供养,做出来时候先拿一点准备著。锡杖就是托钵时用的,托钵不能敲人门,敲人门很不礼貌,就摇锡杖,里面有人听到外面有锡杖的声音,就知道出家人来托钵。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