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教的现代价值略探(正澄)(13)

五、后 论 向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创立于古印度百家争鸣、宗教勃兴的时代。无论从教祖的出身学养看,还是从教义的理论性、思想深度来看,佛教都是一个文化品味甚高的宗教,这促使了它成为超越地域、时代

  五、后 论

  向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创立于古印度百家争鸣、宗教勃兴的时代。无论从教祖的出身学养看,还是从教义的理论性、思想深度来看,佛教都是一个文化品味甚高的宗教,这促使了它成为超越地域、时代而成为久传不绝的世界性宗教。佛教以契理契机为说法布教的根本原则。契理,也就是符合佛法的基本理则和根本精神;契机,即必须适应时代因缘、地域环境和不同根器与社会文化风俗背景的人众,而“观机逗教”、“应病与药”。而佛教中,净土教作为最极简易便捷、功高稳当、普适群机的殊胜法门,已融入中华民族文化而普遍流传数千年,形成了“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盛况,可说是因缘备就,自然而然。

  在当今社会科技昌明,物质生活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心灵上超越解脱的精神需求也随之增加。而在物质文明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同时,在商潮澎湃中,人欲横流,一切向钱看导致的精神饥荒、价值失范、道德沦丧、腐化堕落、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等负面作用随之而来。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人们所面临的激烈竞争,风云莫测,及贪污受贿、走私贩毒、假冒伪劣,人际关系的疏远和商品化等丑恶社会现象,使很多人心理失去平衡,孳生宗教需求。已融入民族血液、根深蒂固的净土教,以其深广的影响,极大的文化优势和传统优势,能满足当今人们的精神需求,安顿人们的身心。现代社会人体科学等研究人自身之科学的深入发展,东西方文化深层交融,多元文化共轭,信息传递的发达,及假日和老年退休生活的延长,将使人们对精神之园、世界伦理、自我与自性、生存价值、生活质量、人与宇宙的关系,人类文明与球外文明的关系等问题更为普遍地关切。资深年久,蕴藏丰富,具有很大心理治疗与安慰功能的净土教,对这些问题早有关注和解答,并且对当今社会的流弊,净土教中也有许多的解决与对治之道,给人们以借鉴和启发,这都表明净土教并非过时的、忽视现实人生的、而是饱含现代价值的。

  在佛教中,净土教以其独特的至极简易的修持方法和殊胜的功德成就,吸引着千千万万善男信女。它虽以对弥陀和西方净土为信仰对象,但丝毫未曾放弃个人在人间的努力,而是赋予信仰者强大的精神力量去克服人间的困苦与局限,奋发进取,积极向上,以平和超脱的心态去创造价值,促进现实社会的安乐。它以自己无比的优越性,适宜着高度竞争的工商社会中生活的人们去信受奉行。它所昭示的无限与永恒、光明与庄严的净土,成为人们积极追求的崇高理想,始终指引着人类向前,抛弃虚伪而达成纯真,离恶防非而形成友善,灭除染污而得到清净美妙,一步步克服着人类自身的缺陷与弱点,把个人生命融汇于促进人类的安乐的洪流中。故而,它具有强大的社会、时代、民族、阶级普适性,成为佛门中最具影响的法门,深深地折服了人们,赢得了信众。

  净土教在宗教信仰上来说,它在一代时教中占据核心地位,大畅佛陀本怀,中国佛教诸多宗派古来纷纷融归于净土,它具有普洽任何社会、时机、行持简捷的殊胜性,横超生死,直接快速稳妥等等诸多的优胜之处;弥漫着弥陀接引、诸佛护持赞叹、魔障难侵、祥和现世人生的他力性;饱含上智下愚、高贵低贱等摄不异的平等性;包摄超越的圆融性等等;这些都是其它法门难以比批的。所以修持净土法门者,功高易进,用力少而收效宏。它正是以这种深邃浩博的慈力,含裹高远的平常,便易地让万千佛子在当今紧张、忙碌的社会中,得以安身立命,临终得生净土,了去生死,早证菩提。

  可见,净土教要解决的不仅仅是死后归宿的问题,它还能给予现实的人多种现实的利益。以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见为本,修五戒十善、六度四摄等今菩萨行,以西方净土为归宿,生则服务社会,利益众生,建设人间净土,享受现法安乐,死则赴净土留学深造,可使修行者人间的利益责任与出世间的解脱修证变得既互全双圆又切实可行。净土教在现代社会中,以“往生”的理念,给变幻莫测的现实生活中辗转迷茫的民众,提供了新的理想和希望;以“他力”的威德,强化了信仰者的心里支撑;以极其强调的伦理道德,填补着转型社会的道德断层和迷失;以丰富的内涵对科学、教育、政治经济等等方面都给予了启迪的作用;以普度众生和无所不备的人伦大爱,深切地慰藉和关怀着人们,直至临终;以极至的殊胜,源源不断地把信奉的人们渡出生死苦海;以充分的体察和把握,征对人的本性之一的图方便、省事之惰性,而因势利导、善巧施设出无比简易的修持方式,等等。这些都无不说明了古老而又常新的净土教在现代社会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说明了既能深契佛陀本怀又能因应现代众生的根机的它,仍会生机蓬勃流传不息。本文的探讨是微不足道的,愿与诸师长和同道继续探索。

  【注释】
  [1] 、 [2] 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 64 册之“编辑旨趣”,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 1979 。

  [3] 陈扬炯,《中国净土宗通史》之“前言”第 1 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 。

  [4] 陈扬炯,《中国净土宗通史》之“前言”第 3 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 。

  [5] 《阿弥陀经》,《大正藏》第 12 卷,第 348 页上。

  [6] 陈扬炯,《中国净土宗通史》之“前言”第 2 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 。

  [7] 印顺,《法海微波》第 274 页,台湾,正闻出版社, 1993 。

  [8] 印顺,《净土新论》,《妙云集》下编之四《净土与禅》第 1 页,台湾,正闻出版社, 1990 。

  [9] 印顺,《净土新论》,《妙云集》下编之四《净土与禅》第 12 页,台湾,正闻出版社, 1990 。

  [10] 杨曾文,《人间佛教的展望》,《普门学报》第八期第 8 页,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 2002 。

  [11] 刘长东,《晋唐弥陀净土信仰研究》,《中国佛教学术论典》第 22 册第 4 页,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 2001 。

  [12] 详见汤用彤《论中国佛教无“十”宗》,《汤用彤学术论文集》第 355 — 370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83 。

  [13] 、 [14] 傅荆原,《人类向何处去》之“前言”第 1 页,新疆奎屯,伊犁人民出版社, 2001 。

  [15] 《无量寿经》卷下,《大正藏》第 12 卷,第 277 页下。

  [16] 张志刚,《走向神圣——现代宗教学的问题和方法》第 283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