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信心以弥陀之真实为本质,亦即弥陀真实之存在是自己之信心。凡夫之心,浮动如暴流,无一刻之安住,唯有阿弥陀佛是常住,今日、明日、尽未来际皆如是常住不变;弥陀常住不变故,得此信心亦是常住不动,故此法不可以自己浮动之心为标准,应以常住不变之佛为标准。履善法师有一首偈形容他的心路历程: 久向妄心问信心 如拨断弦责清音 何知微妙梵声响 嘹喨觉物远且深 自己之妄心浮动,不可有不变之信心,弥陀决定不变故,吾人信受之,亦决定不变。 五、世间多有人或听闻或研究此理,然只当作学问或观念,故始终未发信心,此皆因不知不惧六道轮回,无有机法二种深信故。 六、听闻与起信,未必同时,请阅《法然上人文钞》二一三页,其‘一得此理,无复疑念’,即是起信,亦即一信之后,更不再疑,此即信心决定。 七、此法闻而思,思而疑,时节因缘到时,即能触境而悟,当下起信(此悟非明心见性之悟),所谓‘一得此理,无复疑念’也。 八、名号是佛之愿心,愿力、大心力,信心是闻信此之名号故,名号、信心并不相异,信心之体(本质)是名号,故是一也。 九、古德言:‘信心者:真实心也;既是真实心,即非凡夫之迷心,完全是佛心也,此佛心授与凡夫时,谓之信心。’ 十、古德言:‘中间之白道,或言“行者之清净信心”,或释“如来愿力之道”。此即显示行者所起之信心,与如来之愿心一体也。’ 十一、欲生安乐佛国者 无上宝珠之名号 与真实信心一体 鸾师言无别道故 十二、十方众生,根性万差,故起信情况,各不一准。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十二、神交已久 虽然未曾晤面,却神交已久。从你给某某居士的信中,及某某居士的口中,知你是个开朗豁达,热心洋溢,才华出众的真诚佛门弟子。尤其本愿的桥梁,使我们异地同心,同信同愿,同归一佛救度,同入一土证果。真是‘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四海皆兄弟。’ 弥陀之力,使我们有得度之因,有相识之缘,弥陀恩德,难思难报。须弥之高,尚有其顶,沧溟之深,犹有其底,只有弥陀救度之恩,其高无上,其深无底。可谓高大深广,不可思议。虽言粉身碎骨,叵报微尘之末。古人每诵及‘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之文,往往悲心难抑,热泪盈眶。这种信心的感受,千古同辙,异地皆然。 慧净业深障重,儜弱怯劣之人,忝蒙信中,种种褒誉,可谓羞愧莫名,无地自容,论净庸庸碌碌,毫无真才实学,既没有福慧著书立说,也没有志干弘法布教。虽有些微笔墨因缘,无非也是拾古人牙慧;而每日悠忽懈怠度日,连自己也觉得可耻可伤! 你以前曾惠赐桌巾,不久又送贵重的长白山野参,近又馈赠景德镇的名贵茶壶,屡蒙珍赐,对净深厚关怀之情,净铭感五内,永志不忘;但今后请不须如此,因为净喜爱简单素朴,尤其佛陀严命三衣一钵,衣食之外,皆多余之物。故身既出家,则但能不饥不寒,便应知止知足。所以今后可不用给慧净任何物品,虽然外物可表达内心,东西也有纪念价值,但净最可贵的真实纪念是彼此的信心。信者方能相知相惜,相感相通。而且信者得往生,往生即成佛。生命是永恒的,则相知相感也是永恒的。 人生最根本的恐惧是‘死’,这恐惧若没有消除,则一生无论如何成就拥有,都不满足。十方虽都有佛,但这恐惧只有弥陀能安之。经言:‘一切恐惧,为作大安。’又说:‘拔诸生死,勤苦之本。’异译之大经亦言:‘拔人勤苦,生死根本,悉令如佛。’根本的烦恼,心底的恐惧,接触到弥陀五劫思惟的本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誓言,所有苦恼、恐惧,当下转为喜悦与安慰,悲喜之泪,不禁夺眶而出。旷劫以来的无边罪业,立刻消除;永无穷尽的生死轮回,当下休止。 信心一发,即是往生,烦恼未断,已得涅槃,奇哉!妙哉!不可思议哉! 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 此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 悲哉!昙鸾大师云:‘三界是生死凡夫流转之暗宅。’又说:‘三界是有漏邪道所生,长寝大梦,莫知稀出。’又说:‘胎卵湿生,缘之高揖;业系长维,从此永断。’岂不快哉! 人生最高的价值,就是信受弥陀的救度;最大的喜悦是被弥陀的光明拥抱。在这短暂的客舍,能逢本愿,已是不虚此行。虽然身心愚劣,日夜有弥陀相随;虽然尚在娑婆,已入极乐圣众。岂不快哉! 让我们吟味同乘愿船,共渡西方之乐吧! 一九九七年六月廿二日 十三、三福无份 本月十八、二十七日华翰敬悉。所作譬喻甚好,很贴切。五浊恶世众生,已是恶人,岂可故作恶事。只是被慢盖之本性遮住,未看清自己之恶,而误以为自己是修行善人;若经修行,而看清自己是三福(观经)无份,三学亦无份,六度更不用说,则当下能领受本愿,而被弥陀所救,此后作个信心念佛人,如浮云流水,随缘度春秋,毫无善恶之造作,因‘极重恶人,无他方便,唯称弥陀,得生极乐’故也(源信大师语)。净无智愚人,少有启发;仁者敏慧,一隅三反,足见为未来法门栋梁,实可同庆。 一九九七年九月十九日
十四、何惧之有 …… 慧净愚痴毒恶之徒,虽然出家,恶性难侵,心如蛇蝎。若无弥陀本愿,一息不来,当长堕地狱。静夜思惟,不禁悚栗悸动,心中狂乱;幸蒙弥陀慈光撤入心髓,告言: 五劫思惟兆载苦行,正为你预修;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正为你完成; 无边大利无上功德,皆为你准备;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你何惧之有! 如此一念之间,忽然心安,疑虑尽除。罪业满身之人,顿蒙大赦;负债累累之身,一时得赎;千生万劫轮回之报,刹那停止。身心轻利,感泪难抑,长时积郁,一时得解,犹如水库泄洪,嚎啕大哭。 慧净当堕地狱之人,蒙弥陀调熟,得生人身,复闻佛法,终蒙救护,弥陀弘恩,昊极叵能形容,除感不思议不思议之外,无有启口处。当拜读大札,心有戚戚焉!正是同一信心无别道,远通四海皆此情,可谓信心的感受,千古同辙,万人一揆。 慧净愚痴无智,无德无能,所出的书,本来现成,假净之名编之而已;虽有录音带,也是依经论释,拾古人牙慧,真感惭愧莫名。 …… 一九九七年十月十二日
十五、二种深信 本愿念佛法门在机法二种深信,机感受到正当堕落悬崖时,突然被佛扶起来;在海中挣扎喝水时,被弥陀抱上愿船中;所谓绝处逢生,置之死地而后生。故此法门是完全他力、绝对他力的救度法门,无丝毫的自力与造作;因此龙树菩萨譬喻为‘乘船’,坐在愿船上的人既不必付船票,也不必帮忙驾驶;自己尽管有何力量,在此也无用武之地,也置于无用之地;何况就是因为毫无力量,才会堕落,才会被救;堕落与被救是一念之间同时感受到的,一念的体验即是指此,机法相碰的刹那,往往会爆出感动的火花,过程的长短,火花的强弱,因人而异,犹如莲花是突然而开放,而菊花是缓缓而舒展;莲菊虽异,但从此疑情消除。心中有平安、喜乐,有感恩、惭愧;因为机的罪恶感在内心发露与法的大悲愿在内心发酵,故性情会转变;以前刚强计较,现在柔和不争;以前缺乏慈爱,现在有了悲心;凡一切的逆境挫折,都会反省是自己的过失,或宿世的罪业,而不会责怪别人。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