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四月初八,是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世尊诞生纪念日。这是一个吉祥的日子。人类在2630年前诞生了一位智者、一位觉者、一位见到宇宙人生究竟真理的哲人、一位众苦永灭万德周圆的大觉世尊。从此,人类点燃了照破黑暗的智慧之灯,开辟了通向光明、通向和平、通向生命的觉醒和生命的升华之路,我们人类从此有了医治生命缺陷的无上医王,这是我们人类的福音,这是我们人类文明的航向。 佛陀的教法,历久弥新;佛教文化是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十年前的此时此刻,我在河北赵县柏林禅寺普光明殿,面对前往参加佛诞庆典的各界数千群众,讲了佛教的八大特色。十年来,在不同场合我曾经数次提到过这些观点。今天因缘难得,有来自六祖故乡的莘莘学子,也有来自各地爱好佛法的善知识,所以不揣陋劣,重温旧话,聊作供养。 佛教就其广义的概念来说,大体上应该有以下八大特色: 第一个特色是:教主人格的庄严性 佛,首先是人不是神,佛是已经觉悟了的人。这种觉悟包括自觉、觉他、觉满三义。 第二个特色是:教义体系的完整性 佛陀以所证真理之甚深广大智慧,开示一乘、二乘、三乘、五乘教法,随众生因缘和根机,各得受用。佛法具有普世精神,像春风和雨露,普度一切众生。中国佛教乃至世界佛教。都是由历史形成的三大语系佛教所延展,完整地继承了佛陀出世解脱的品格和入世度生的精神,充分显示了佛教义理的完备圆满。 第三个特色是:教团组织的稳定性 佛教的教团是由信奉佛法、修学佛道的四众弟子或七众弟子所组成。教团肩负着传承教法、发展信徒、维护教义的纯洁,并契理契机地阐扬佛陀教义的使命,使之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中发扬光大。教团的组织形式和使命,历时2500多年,稳定完善,形成佛教的一大特色。教团稳定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应该归功于教法的完善和教制的严肃。这是佛法的生命,任何时候都不能对此有所忽视。 第四个特色是:教化目标的利他性 佛陀的教化、佛教的传播,唯一的目标是利益众生。《法华经》说:释尊在此世界修成觉者,一大事因缘就是要使迷惑的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何为佛之知见呢?佛之知见就是觉悟真理的大智慧。众生之所以有苦难,就是因为缺乏智慧,不明真理。帮助众生开智慧、明真理、证菩提,是佛教教化的崇高目标。佛教没有教团自身的利益,唯一的使命是高扬佛陀彻底的利他精神。 第五个特色是:终极关怀的圆满性 终极关怀即是佛教所强调的生命解脱或生命净化。终极关怀是人类的永恒话题,也是人类无论如何也不可避免的问题。一切宗教都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佛教自然也不例外。 佛教有一句名言:“关闭三途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就是讲的终极关怀问题。佛教以觉悟成佛为目标,回答了终极关怀问题。觉悟成佛的目标具有普世精神、平等精神,没有种族之分,没有地域之限,没有不同文明之隔,没有贫富贵贱之别。人人有分,个个能成,平等平等,一体同归。 第六个特色是:佛与众生的平等性 唐朝六祖惠能初到黄梅拜见五祖弘忍時,有一句名言:“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普通人的身体与和尚的身体有别,佛性岂有差别。”佛与众生只有迷悟的区别,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一念悟,众生就是佛;一念迷,佛即是众生。众生与佛一体无别,平等平等。众生与佛平等的理念如同暗夜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人类千千万万苦难灵魂提升人格、开发智慧的道路。这是信念的导向,这是力量的源泉。 第七个特色是:不同文化的包容性 佛陀的心量有如虚空,含容万物,包容一切。所谓“大圆满觉,应迹西乾,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寥寥16个字,正是对佛陀博大心怀的描述。佛教对其他文化都能尊重包容、和平共处。佛教传到中国,同中国固有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和谐共存,并且相互激扬、相互吸纳、尊重包容,使佛教在中国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文化思想特色的中国佛教,创造了外来宗教传播、外来文化传播既本土化又不失其原质的成功范例,为人类宗教文化在和谐的氛围中传播垂范千古。 第八个特色是:不同时空的适应性 佛教流传至今2500多年的历史和佛教在世界各地发展的现状证明:佛教教义的圆满性和圆融性具有不可摧毁的生命力。“历诸百世而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这句中国古典名言,正可用来形容佛教在不同时空中契理契机地普度众生的无量功德。佛教不会受到时空环境的局限,这是肯定无疑的。但是,佛教契理契机的弘扬,关键还是在人。没有人,没有高素质的弘法人才,佛教的发展没有后劲,佛教济世度生的作用会受到极大的制约。我们要有紧迫感,要有危机感。佛教在今天的中国、在今天的世界,生存发展的空间大小,拥有的信徒资源多少,事在人为,时不我待。 在纪念佛陀诞生的这个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时刻,十年前的旧话重温,愿与现前大众共同分享。“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希望各位记住孔圣人的这句名言。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