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证严法师著:静思、智慧、爱(3)(6)

富有,应取诸社会、用诸社会,以慈心、爱心去关怀别人。 广慈悲济 观世音 菩萨,数千年来,一直都是民间社会中造福人群的精神堡垒。他不但以慈眼视众生,闻(寻)声救苦(追踪救济),并能身体力行,谆谆善诱,导引

富有,应取诸社会、用诸社会,以慈心、爱心去关怀别人。

广慈悲济

观世音菩萨,数千年来,一直都是民间社会中造福人群的精神堡垒。他不但以慈眼视众生,闻(寻)声救苦(追踪救济),并能身体力行,谆谆善诱,导引众生建立信心、培养意志毅力,充实广慈悲济的勇气,群策群力去造福人间,成就人人是观音、个个是菩萨的美好世界。这股精神堡垒,数千年来都一直延续不断地蕴涵著教化的力量!

菩萨永不寂寞

学佛者切莫以为脱离人间才有佛法,其实离开人间就没有佛法可闻可修。无始以来,诸佛菩萨都是在人间成就道业。人间需要佛菩萨,众生才有机会接受佛法。

在六道中,“天道”只重享福,在快乐的地方自然就不想追求佛法;而地狱、饿鬼、畜生道太苦了,他们不仅苦无间断,同时没有智慧,也无法接受佛法。唯有人间苦乐参半,有警惕的机会,有接受佛法的因缘。

所以说佛法一定要在人间,人间离不开佛法,学佛必须以人间佛法为目标,培养我们的慈悲心,从自身做起好好的培养自己的气质,发挥爱心普爱周围的人;关爱亲近的人,也关爱普天下众生,所以说菩萨永远不寂寞。

孔子也说:“德不孤,必有邻。”有这分宽广的慈悲心去爱一切众生,就绝对不会寂寞,因为一定会有人响应这分爱的工作。

不求代价的爱

“得”有“舍得”,也有“得失”两种完全不同的心境。有智慧的人就能够舍,能“舍”也就能“得”,能常常抱持喜舍得心理,就会能得无限的快乐。我常说不增不减,只要有清净的爱心,你付出多少,就得到多少心灵上的快乐,甚至是无限量的收获。希望大家都能了解“舍”就是“得”,而能不求代价地付出爱心,那真是功德无量啊!

而“得失”呢?在做一件事之前就想有所得,那必定会有失。人的心如能常常接受宗教的教育,就能得到身心的清净,身心清净就是快乐。

聪明与智慧不一样,聪明的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才能舍得。所以,同样的心念,却有不一样的形态;同样的付出,却有不同有心理。

假如能抱著舍得的心态去付出,你会很快乐;反之,如抱著我要得到多少才肯付出的心念,这种期待心也就是得失心。看看现在社会,多少人因贪得而惨遭损失,这就是最好的警惕。

布施爱心

若常常欢喜目前已拥有的一切,勤俭惜缘,就能发挥温暖于社会。世间有很多需要我们帮助的人,有物资能力的人,就奉献物资的力量;有时间的人,就奉献时间参与爱的工作。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就是无量的福慧功德!

有些人没钱也没时间,却以捐血来发挥爱的功能,这也是悲智啊!及时捐热血能及时救人命,捐血不但有益身体的代谢回圈,也可以发挥救人的功能,这也是佛教所说的慈悲善行。

佛陀曾说过:“头目髓脑悉施于人。”现在科学证明,只要肯布施,皮肤可以移植在别人身上;眼睛可以运用到别人身上;甚至连骨髓、肝肾、心脾,都可以移植捐赠。既然身体上的器官都可以布施,那身外之物还有哪一项舍不得的呢?如能做到这样,就是无贪,所以佛陀说:“若有智慧,则无贪著。”

爱心消共业

佛陀说:众生的灾难,来自众生的共业。众生的恶业,可造成三种大灾难:

(一)兵荒马乱(战事):目前世界许多地方都无法平静,在电视上真人实事的悲惨战争画面,到处可见。很庆幸的,台湾人民却能够安居乐业地过生活,可以说这个地方很有善业、爱心。

(二)天灾:衣索匹亚闹饥荒,有多少饥饿的众生在受苦?而台湾却能丰衣足食,这也是我们的福业,因过去曾有布施的善业,今世才能衣食无忧。所以我们应鼓励所有的人,及时共同来耕植这块福田。

(三)瘟疫:也就是传染病。人如缺少慈悲心,多造杀业则将来所受的苦果,就在瘟疫病乱中受报。

世间无常,今天能平安和乐,却不知明白会如何?我们应把这分受心及时发挥,并且永远保持,更要影响更多的人把爱心扩展出去,才消除灾难。

救济人群

佛陀于人间施行教法,是为了救济人群。也许你们听到“救济”二个字,会有所疑惑,为什么我会说是“救济”呢?因为人生是苦,不止贫困的众生苦,富有的众生也苦。平常我们都知道人生有四大苦,其实以佛法来分析,人生不只有四大苦,还有三界的三苦、人生的八苦。三苦有:苦苦、坏苦、行苦。

一、苦苦:苦上再加苦,这是在欲界中。众生在人间,除了身体上有四大苦(生、老、病、死),还有精神上的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蕴炽盛苦。除了身心这八大苦外,生在欲界中,因为有物质的存在,所以有不断追求的苦,还有败坏无常的苦。

二、坏苦:谓长期享受于富乐之中,一旦突生变故,乐相坏时,苦相即至,名为坏苦,亦称为乐极生悲。

三、行苦:是说诸法不住,变易无常,四相迁流、异灭,不得安稳。

在色界中,有“成、住、坏、空”之坏苦。无色界虽已无物质,但却有心识变异之行苦。总之,三界中就是有这三苦。

五蕴炽盛苦是佛教的专有名词,也多是心理形态的痛苦。佛陀来人间就是为了救济众生,使贫困之人得到爱心人士的帮助,获得物质上的支援,解决物质缺乏的痛苦。

而富有的众生,因为心灵上有不断追求、不知足的痛苦,所以佛陀创立教法,以宗教家的精神来教育众生,充其爱心、富有感情,使人人生活于身心富乐中,所以说佛陀施教是为了救济人群。

看病的爱

在慈济医院中有一幅大壁画,是关于探病的故事——

佛陀有一个弟子,别人生病的时候,他既不照顾也不关心。到了年老时,病了也没有人要去看他,无人倒水给他喝,全身脏兮兮;佛陀知道后,便亲自到他的房间去看他,为他洗澡,照料饮食。这时,佛陀就向弟子说:“看病的功德为第一。”

人最痛苦、最无奈的时刻就是在病苦中,别人生病时,如能表现出一分爱心、一分亲切,这分恩德是很大的,所以说看病的功德为第一。11.慈济心

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

心莲万蕊造慈济世界。

慈济是良田

要救人必须要先救心,人的心地就像一畦田,心地没有播下好的种子,也就长不出好的果实来。佛陀的教育,是以八种正确的道理来教诫我们,要把八正道放在心上,从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改变自己。

在佛教中有句话说:“心净即土净”,在慈济也有一句话:“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莲万蕊造慈济世界”;慈济是一畦良田,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净的莲花,无量的智慧——良知,把良知良能启发出来,则福慧果报无量!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