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义理里面如果发生争执,佛就教你『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叫「了义」?什么叫「不了义」?直接教我们成佛的是「了义」,间接帮助我们成佛的就是「不了义」,要拐弯抹角才成功的那就是「不了义」,直截了当成佛的就是「了义」,你才明了这一句阿弥陀佛是了义中的了义,究竟了义。所以小乘经跟大乘经比较,小乘就是「不了义」,大乘是「了义」。大乘经与一乘经来比较,一乘经是「了义」,大乘经就是「不了义」,这个也有比较性的。一乘经,《华严》是一乘经,一乘圆教,《法华》是一乘圆教,你才明了《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归到《弥陀经》,你才真正觉悟到《弥陀经》是了义当中的了义,是一乘当中的一乘,这部经的地位与价值才恍然大悟。末后一个是: 依智不依识。】 这是讲到最后,到这个地方可以说是所有一切的争执、疑惑统统断尽。『智』是理智,『识』是感情,既然要学佛,千万不要感情用事,要理智,要以真正智慧,不要以分别执著,分别执著妄想里面都有错误,要以真实的智慧,无分别智,这是佛教给我们继承如来的正法要有这样的态度。这是出自《净名经》,四依法是佛在《维摩诘经》里所说的,《净名》就是《维摩经》,四依法是《净名经》上所讲的。 窥基法师作《通赞疏》,为末世作示范也。】 这是前面跟诸位介绍的,『窥基法师』所作的《弥陀经通赞疏》,就是给我们作证明,「窥基法师」作《通赞疏》的确是「依法不依人」,因为「依法不依人」,所以他取罗什法师的译本,而不取自己老师的翻译本,玄奘大师也不怪他,玄奘大师没有责备他,不会把他叫过来,「难道我翻译的就不好?就不如鸠摩罗什?你注《弥陀经》不用我这个本子,为什么用别人的本子?」玄奘大师不责备他,现在人不行,现在人没有这种肚量。现在人学佛是依人不依法,这是我的老师说的,我师父讲的,师父讲的比佛讲的还要灵,有什么法子?佛讲的他怀疑,师父讲的他不怀疑,这个不得了,大错特错,你师父烦恼还没断,说话靠不住。所以一定要懂得,真的要学窥基法师,做师父的人也应该学玄奘法师那种肚量,所以《通赞疏》的确有它的价值。 我那个时候想到这些地方,我想玄奘大师跟窥基大师都是大菩萨再来的,那也是真的不是假的。他们大概早就晓得末法时期有人毁谤净土,他是法相唯识宗的,何必要给《弥陀经》作注解?这没有必要。既然鸠摩罗什大师翻得这么好,玄奘大师也承认,没有说他哪一个字翻得不对,统统承认,何必再翻一次?多事,两个人都多事。今天一想,这两个人大慈大悲,他们这样一做,叫后世人对於一些批评毁谤净土的人,我们明了了,今天这两样东西起了大作用,给我们修净土的人一颗定心丸,我们再不会怀疑,什么人来批评毁谤净土,说这部经是伪造的,或者是不正确的,那都叫胡造谣言,都是恶意毁谤,那都是魔王外道。这当中他们两位给我们作证明,玄奘大师证明这个经典是佛说的,决定不是人伪造的,窥基大师给我们证明鸠摩罗什大师这个翻译决定不错,与原文意思一点不差,我们心就定了。《通赞疏》,我们看看仓库里头够不够,如果分量够,同学每个人送一本,你们要好好的收藏。第五尊: 法幢佛—表为众生作择法眼,建法幢,立宗旨,大行教化,福度众生。】 『表为众生作择法眼』,为众生作选择佛法的标准。『幢』是旗帜的一种,现在很少见,它是圆的,长的,有一点像现在飞机场那个风筒一样,但是风筒是上下都开口的,「幢」上面是封起来的,也是非常的精美,是旗帜一类的。佛法,刚才讲了,也宣扬,也宣传,但是宣传不拉人,不会拉你到这儿来听经学佛,不拉的,因为佛法是教学,教学是师道,师道有师道的尊严。学是求学,你自己要发心去求学,「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你一定要诚心诚意来求学才教你,不会说老师把你找来单独教你,没这个道理,那就不是尊师重道。但是你不晓得到哪里学,因此求学的机会要告诉你,来不来是你自己的事情。佛教宣传是从这个观点上来做的。 譬如寺院里面今天讲经说法,怎样通知大家?在从前没有报纸,也没有广播,没法子通知,所以寺院都有旗杆,那个旗杆不是挂国旗的,旗杆是挂信号通知的。如果旗杆上挂的幢是圆形的,悬挂在上面,外面人一看,今天这个寺庙里讲经,喜欢来听经的他今天就来了。一般法会就悬幡,幡是扁的,不是圆的。所以寺庙有什么样的活动就悬什么样的标志,外面人一看就晓得这寺院今天有什么活动,就愿意来参加,用这种方式来通知,所以不要发通知,也不要作广告,也不要宣传,你看到了,自己愿意来你就来,不愿意来决定不勉强。现在这些东西可以说已经用不著,现在我们可以在报纸上登广告,或者广播电台发新闻稿,通知大家用这种方式,都是宣传方式,你愿意来,欢迎,你不愿意来决定不勉强。所以「建法幢」就是弘扬佛法。 『立宗旨』,佛法无量无边的法门,一个寺院一定要有一个宗旨,好像办学校,虽然大学很多,可是我们晓得某一个大学有某一个大学的特色,它有一个专长,形成它的权威,在佛门里面也是如此,佛门的宗派就是这样形成的。譬如在隋唐的时候,贤首大师、清凉大师,他们在五台山弘法利生,他们是专门讲《华严经》,《华严》就是他的宗旨,天下有志一同学《华严》的都到他那里去,就变成华严专科大学,这就是「建法幢,立宗旨」。像智者大师在浙江天台山专门弘扬《法华经》,有志学《法华》的就到天台山去求学,这是以《法华》为宗旨。慧远大师也是东晋时候的人,他在江西庐山办了一个念佛堂,有志於一同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咱们一起来,他在那里创办一个莲社,东林莲社,这是净土宗的创始,所以他是净土宗第一代的祖师,净土宗的创始人,那也是「建法幢,立宗旨」。他用净土三经,用一句弥陀名号,用这个方法,有志求生西方的都到我这儿来。 所以中国过去这些丛林寺院都有它的学风、道风。学风就是法幢,道风就是宗旨。在许多的经论里面,它采取几部,不是都学,专攻,一门深入,行门也是如此,或是念佛,或是参禅,或是持咒,或是修止观,它只修一门,无论解与行都是一门深入。解门,我们今天讲的学风。行门,我们今天讲的道风。可以说家家都是专科大学,所以它才能有成就。「法幢佛」代表这个意思。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