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阿弥陀经要解大意[1986年](第六集)

阿弥陀经要解,净空法师

阿弥陀经要解大意  (第六集)  1986  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档名:01-06-06

  请看讲义十三页,「七菩提分」,第一个项目「择法」,给诸位介绍过了。第二是:

  精进—常勤於真正,不取无益苦行。】

  佛法对於『苦行』是很赞叹的。在禅宗传法里面,摩诃迦叶就是苦行第一,但是在大乘经典里面,佛常常教我们「不修无益的苦行」,这个苦行对於我们没有利益,不必要修它。为什么赞叹?前面在四如意足里面跟诸位谈过,知足常乐,修苦行至少能做到这一点,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总是方便得多,所以苦行对我们会有帮助,减少我们的贪心,这是值得赞叹的。无利益的苦行在印度许多宗教里面常常有,那些苦行确实没有利益。所以佛法是破执著,而不是叫我们去执著,但是佛门在初学的阶段也相当重视择善固执,譬如念佛,我们初学的人就要执持名号,念佛是善行,我们应当要固执它,择善固执,但是这一种执著都是有时间性的,到某一个阶段之后一定要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否则你执著在这个阶段就不能再超越,这是很重要的。

  譬如我们有执著心,我们在念佛,固然你能够念到功夫成片,这可以念到的,你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乱,理一心就不行,理一心要破执著,用择善固执执持名号,这个执著的心不能到理一心,这一点诸位要晓得。但是初学的人如果不是坚决执著执持名号,我们功夫成片得不到,事一心得不到,这要晓得,所以开头要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所以有人讲四种念佛,我们为什么不取实相念佛?实相念佛不执著,恐怕到那个时候不念了。实相里面讲「念而无念,无念而念」,那我不念就是念,事上又不念,那要落空,不如执著事相上念佛。执著这种念佛,我一天一定要念多少声佛号,我要念一万声、要念两万声,到时候你决定能往生,你要学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你这一生一定空过,你达不到这个目的,这一点要晓得,决定不能著空。

  喜—住真法喜,不依颠倒之法而喜。】

  喜觉支是『住真法喜,不依颠倒之法而喜』。「真法喜」是你修学确实有心得,从内心里面生起的喜悦,这是真正的法喜。今天在这个地方给诸位上课,你听了也很欢喜,这个欢喜不是真正的法喜,这个喜是你对於什么叫做佛学、什么叫做念佛法门,这些常识你懂得了,你很欢喜。真正的法喜是你要有真正的功夫,理论明白了,在实际生活上确实用这个功夫使自己烦恼减少、智慧增长,那个时候的欢喜才叫真正的法喜,这个要明了,所以佛教给我们要「住真法喜」。

  除—断除诸见烦恼,不损真正善根。】

  第四个是『除』,「除」与「舍」很接近,但是里面还是不一样。「除」是『断除诸见烦恼,不损真正善根』,可见这个除就是断烦恼、舍知见,把烦恼断掉,错误的知见要离开,就是错误的见解、错误的烦恼,我们要把它离开。

  舍—舍所见念著境,永不追忆。】

  『舍』是对境界上来说的,正如《金刚经》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论什么境界相现前,要能舍,不要执著,所以除是断烦恼,「舍」是不著相,即使三宝的瑞相现前也不执著,如果著相,这个事情就很麻烦。有些人学佛以后常常看到异相,来问我,我就告诉他,如果真的常常见到那就快要著魔了,也就是快要得神经病,这个事情很麻烦,确实如此,这个现象决定不好。偶尔见一、两次是好的,增长你自己的信心;常常见就不好了,那就坏了。如果是常常见就要用「舍觉支」来对治,那你就不怕了,所谓是「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他就不会影响你。你要是不舍的话,他会给你带来影响,那个很麻烦。现在在中国、在外国许多学佛修道的人都常常有这些事情,你仔细去观察,要不了三、五年,他就到神精病院去了,我看到好多,这是真的。所以佛给我们说一个原则很对,《金刚经》里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都是叫你不要执著。

  而《楞严经》后面所讲的五十种阴魔,那个境界现前简直就是不得了,你要是不晓得的话,还以为你自己成佛了,以为你自己跟佛菩萨打交道,其实那是魔境。这种境界现前之后怎么办?大凡一个修行人在修行过程当中会遇到这些境界,佛教给我们不要理他,见如不见,根本不理会,他自然就没有了,就不会障碍你。所以念佛人,心要清净,见到佛,见到西方境界现前,不生欢喜心,如如不动,见到一些妖魔鬼怪也不害怕,也不恐惧,总是保持自己心地的清净,这一点很重要。

  定—於诸禅定境界,不生爱见妄想。】

  定觉支,『於诸禅定境界,不生爱见妄想』,这个『定』是从这上面来说的。你得禅定,定中有境界,你得一心不乱,一心不乱里面有境界。像我们念佛,自己念到一心不乱,或者念到功夫成片的时候,都会有境界,见到阿弥陀佛,见到观音菩萨,或者见到七宝行树,见到西方极乐世界,或者像前面所讲的,见到莲花,看到莲花上有自己的名字,这些都是好现象,都是瑞相,这是与我们自己修学完全相应。如果你见到释迦牟尼佛来了,见到药师佛,见到他方世界,这就是魔境,为什么?与我们这个法门不相应,这个自己要能够拣别。所以这个境界现前,不打妄想,见到也好,见不到也好,总而言之,绝对不影响自己,这就是好境界。如果见到生欢喜,见不到老是常常想著,这个麻烦事情就来了,常常想境界就会著魔,所以学佛的人什么境界都不想,叫老实念佛。你要常常想著「我念这么久,阿弥陀佛为什么不出来给我看一下?」这叫打妄想,你的心就不清净。所以此地说的定,要把这些妄念舍掉,纵然境界现前也『不生爱见』,也不要起欢喜心,为什么?欢喜心是烦恼,真心是清净的、是平等的,像水一样不起波浪,平的。欢喜是波浪,瞋恚也是波浪,所谓五欲七情,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统统都叫烦恼,所以生欢喜心也是烦恼,你心动了。一心不乱就是叫不动心,所以这个地方的定是这个意思。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