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无量寿经菁华[1993年](第一集)

无量寿经,净空法师

无量寿经菁华  (第一集)  1993/8  美国旧金山大觉莲社  档名:02-18-01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

  这一次我们在「大觉莲社」,利用星期天的时间,预定是四次,也就是四个星期,一共有八个小时,给诸位介绍《大乘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在净土宗称为大经,在美国也曾经讲过几遍了。在过去几年,我们台湾印《大藏经》已经超过十次以上,这是佛门里面的一桩大事,数量也相当可观,流通到全世界。「商务印书馆」将《四库全书》也印出来了,世界书局接著印《四库全书荟要》,这是中国古来的典籍,在这一个非常殊胜的因缘,先后都出版了。多少年来,我们唯恐这一些典籍会散失、会失传,现在我们实在是很可以放心了,有这么多流通到全世界;即使在美国许多大的图书馆里面,我们也都曾经看到。

  可是我想到一个问题,这许多的宝藏如果没有人能够去读诵,放在图书馆里,依然是非常的可惜。所以也就联想到这个《大藏经》,几个人一生当中有机会把《大藏经》看一遍?实际上我们也晓得,纵然发心去阅藏(看《大藏经》),看前面不知道后头,看到后面,前面已经忘光了,实实在在得不到利益。所以我就想到,假如有人能够把经典里面重要的句子,把它摘录下来,让我们大家都能够看到,都能够读到,都能够应用在生活当中,中国固有的文化、大乘佛法,才能够真正的利益众生。

  早年,我看过弘一大师《晚晴集》的一个小册子,《晚晴集》里面一共节录了一百零一条,都是经典跟祖师的语录。前一个月,我在达拉斯有一个星期的时间,那一边办「佛学讲座」,我就采用了弘一大师的《晚晴集》,将《晚晴集》做了一次通俗的研究讨论。同学们听了之后,非常欢喜,我觉得这个很值得试一试。

  於是乎这一次叶居士来找我,问我讲什么?我就在《无量寿经》里面,总共摘录了六十条。如果这个方法试验成功了,我想《大藏经》咱们可以采取这个方法。我们现在印的《大藏经》是日本的《大正藏》,总共是一百册。假如把一部《大藏经》能够浓缩成一册,那就方便太多了;像《四库全书》、《四库荟要》,中国大部的典籍,都用这个方法把它节录出来,成为一册、二册,那将来每个人都有机会能够读到。

  当然节录有节录的重点,这就是佛法里常说的「应病与药」。今天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症状?一般人只知道现在社会非常的混乱,真正是天下大乱的一个时代。如果我们冷静观察,这个大乱的根源是什么?可以说伦理道德丧失了,因果的道理与事实没有人重视了,这是现前社会病态主要的因素。我们对治这个因素,从世出世间典籍里面(这些典籍就是宝藏、宝山,咱们到山里面去采药,来对治众生的大病),我们所著重的就是伦理道德与因果的道理与事实,我们只采辑这一方面的。

  所以这一次选读这个六十段,是为整个社会病态作为标准的,而不是对修净土的人所说的。如果专修净土,我不会选择这些,我们一定会选择四十八愿,一定会选择《无量寿经》三十二到三十七品,这是对於专修净土的人,是不可以不知道、不可以不读的。所以此地所选择的是以整个社会大众为对象,这也是将选读的因缘,简单跟诸位说明了。

  这个六十段我们读了之后,也可以说《无量寿经》全经都读到了。这一种方式也有一个好处,因为句句都是我们需要的。换句话说,经里面精彩的教诲,无论是读、无论是讲都非常方便。因为一部经不可能自始至终都契机,於是乎这一部经当中有不少冷场,不切实用,听起来就没有味道。这个节录出来,可以说句句都是精华,句句都是高潮,所以无论是讲、无论是听、无论是读,都能够提起很高的修学兴趣,我们这一次也等於说是初次的来尝试。请看第一条:

  一、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这一句在净宗来说非常重要。古德将《普贤菩萨行愿品》列在「净土三经」之后,称为「净土四经」,这种作法确实是有根据的。根据什么?就是这一条经文,使我们明了西方极乐世界,从下下品到上上品,都是修的普贤之德。大乘经论里面告诉我们,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够圆成佛道。注意,那个「圆」是指圆满的佛果,就是天台家讲的圆教的佛果,这是究竟圆满。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九品,从下下到上上统统修的是普贤大士之德,难怪连华藏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要跟著普贤菩萨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这个根据,我们从经典里面找出来了。

  『无量行愿』,「行」是实行,「愿」是志愿,浓缩就是佛门里常说的「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展开来,就是无量的行愿。普贤菩萨是用「十大愿王」作为无量行愿的总纲领。普贤行跟其他所有一切行门不相同的地方,我们要知道,那就是普贤菩萨的心是真正的清净平等,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尽虚空遍法界,一视同仁。

  第一句「礼敬诸佛」。他这个礼敬的精神跟一般礼敬不一样,「礼敬诸佛」,哪些是诸佛?一切众生就是诸佛。这是佛在《华严经》、《圆觉经》上都说过:「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要晓得,这个「礼敬诸佛」,不是我们看到佛,我们对他尊敬;不是佛,我们就对他不恭敬,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个「诸佛」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平等的恭敬,来礼敬。未来佛就是一切众生。

  经上不仅如此,而且告诉我们,一切有情众生,我们讲动物,动物都有佛性,有佛性的都是佛。无情的众生,我们不叫它做佛性,叫它做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所以《华严经》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无情的众生怎么办?跟敬佛一样的恭敬。桌椅板凳是无情众生,我们对它的恭敬跟对诸佛的恭敬,无二无别,这叫做普贤行。那我们见了桌椅板凳,是不是也跟它顶礼三拜?那就错了。这个桌椅板凳,我们把它摆得很整齐,擦得很干净,这就是对它的礼敬。所以在仪式上,就是外表上有种种差别,内心的这个尊敬是毫无两样,这叫「礼敬诸佛」!学佛从这个地方学起。

  不但至高无上的佛法从「礼敬」学起,佛门课诵本忏仪里面,诸位常常念到「一心恭敬」、「一心礼敬」。一心就是普贤行,一心是平等的。对佛是这个心,对人也是这个心,对畜生还是这个心,对桌椅板凳也是这个心,这叫「一心」。二心就有分别了,就有差别了。所以二心、三心就不恭敬了,那就不是普贤行了,一心才是普贤行,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辨别清楚,知道自己怎样修学。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