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研习报告(第二集)(2)

诸位如果不相信,在经典里面众所周知的是《六祖坛经》,随著 禅宗 的播扬,没有人不知道《坛经》的。你仔细去读读《坛经》,你去观察六祖大师,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他开悟之后,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样不通达,你能够

  诸位如果不相信,在经典里面众所周知的是《六祖坛经》,随著禅宗的播扬,没有人不知道《坛经》的。你仔细去读读《坛经》,你去观察六祖大师,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他开悟之后,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样不通达,你能够在《坛经》里面看到。不但现代的事情他样样通达,过去、未来他也知道。你要问他,他这个能力从哪里来的?就是「一修一切修,一证一切证」,就从这儿来的。我们这一章里面,「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他的方法用的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他用这个方法,也就是常讲的老实念佛,用这个方法来修了义中之了义,净念相继也是了义中之了义。这个法门是:

  从性起修,非事相之染修,非新成之实证。】

  它这个证跟通途法门的证不一样。通途法门的证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证,不是圆证、不是顿证;它这个法门是没有阶段的,一证一切证,一修一切修。为什么?因为它是「从性起修」。耳根对耳识来说的,他现在不用识,不用识那个耳是什么?耳根中之性,我们叫闻性,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这是讲的「舍识用根」。我们用见性见色,就不叫色尘,叫色性;我们用闻性闻音声,就不叫声尘,叫声性。禅家所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现在难题来了,闻性跟耳识这两个东西差别在哪里?我们先要把这个搞清楚,然后才想学。唯识经论里面给我们说得很清楚,第六意识的作用是分别,第七识的作用是执著,第八识的作用,用现在话来讲是记忆,佛经里面讲含藏种子。现在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要把识舍掉不用它,用根中之性。性跟识不一样的,「性」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好比一个镜子一样,镜子照东西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它决定不落印象;用「识」,就好像我们用照相机那个底片一样,它会落印象,换句话说,它有分别、它有执著、它落印象。

  由此可知,所谓「舍识用根」,就是教我们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统统不要分别、不要执著、不落印象,那就是了。诸位要知道,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再不落印象,万法决定平等。清净心现前,平等心也现前了。世间法为什么不平等?是因为你有分别执著,所以才不平等。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妄想,万法一如,这个心才真正清净,清净心叫「了义」。

  我们今天不采观音菩萨这个方法,我们采大势至菩萨的方法。但是,大势至菩萨这个方法依然离不开观音菩萨的方法。所以古人教我们念佛,佛怎么念?佛号从心里面生出来,口里面念出来,耳朵再听进去。你看看,与耳根圆通有没有关系?他用耳根听进去,这个方法念很容易摄心。也就是大势至菩萨讲的「都摄六根」,他用这个方法来都摄六根,达到「净念相继」的目标。果然净念相继成就了,那就是「念佛三昧」,功夫浅的叫成片,功夫深的叫一心不乱。由此可知,大势至菩萨这一章是兼有耳根圆通的功夫在里面。所以这不是从事相上的染修,它确确实实是「称性起修」,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性德名号。这一段所讲的:

  即妙三摩地,故为了义。】

  前面说妙奢摩他,这个地方讲「妙三摩地」,奢摩他、三摩地都是禅定的名词,它偏重在「观」,奢摩他偏重在「定」,这叫「止」,也就是前面讲的根本智。这个偏重在后得智,后得智是无所不知。一定要先得根本智,先心真正清净了,清净到一定的纯度,清净心起作用就是照见,到照见的时候是无所不知。再看底下一段,第五段:

  诸菩萨万行。】

  这个字念去声,这个「行」字是个破音字,它读法很多,但是读音不同,它的意思就不一样。我们读去声字,当动词讲,当行动讲。所以它不是名词,它是个动词。这是:

  缘因助修。】

  在三因佛性里属於「缘因」。缘是增上缘,像大乘经上讲的六度万行,来帮助我们薰习、帮助我们发明心性。

  分证诸圣,历位所修,行应无量。】

  「分证」是讲一般大乘法门里面这些修行人,他们是按部就班逐渐逐渐的把境界向上提升。讲到行门,实在是非常非常之多,像四弘誓愿里面讲的「法门无量誓愿学」,就是这个意思。所经历的位次,底下举几个例子:

  如十信,全根力而植佛种。】

  十信位的菩萨,「十信」在圆教里面讲,他没有地位。好比我们一般学校里读书,中学以前没有学位,十信没有学位。为什么没有学位?他是进进退退的,换句话说,他非常不稳定。修学成功了,保全他的「根力」。这个根力,《弥陀经》上讲的五根、五力,信、进、念、定、慧,他真正保住,不会退转,不会失掉。「而植佛种」,这是佛法的根本,是佛法的基础,要从这个地方去修学。净宗法门是大乘圆顿不可思议的法门,古德称为「了义中之了义」,所以他要非常深厚的信根。《弥陀经》里面三个条件「信、愿、行」。所以他的信根是最坚固、最清净,这才能在短短时间当中,成就不可思议的功德庄严。凡是信心不足的,只可以说在这个法门种一点善根,这一生当中不能成就。所以「信根」就非常重要。十信上面是十住菩萨:

  十住。】

  在大乘里面讲,他就有学位了,他就证三不退。三种不退,在大乘佛法里面,初住菩萨统统证得。

  生佛家而成佛子。】

  这是真正的佛弟子。所以他「住」,这个「住」拣别讲就是他决定不退转,决定不往下面退。进一步:

  十行。】

  十行位的菩萨。

  广六度而行佛事。】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