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无量寿经大意[1992年](第三集)(6)

他有智慧,他很会做生意,做生意做没多久发财了,发了很大的财,他把财散掉救济贫苦,散财。然后再做小生意,又从头做起,没有几年又发达了,又发达又散财;三聚三散,聪明!所以他得到财,他自己不享受,他散财救

  他有智慧,他很会做生意,做生意做没多久发财了,发了很大的财,他把财散掉救济贫苦,散财。然后再做小生意,又从头做起,没有几年又发达了,又发达又散财;三聚三散,聪明!所以他得到财,他自己不享受,他散财救济一切贫困。在中国历史上很了不起的人物!商人用他做个榜样,称他为财神有道理。他会有钱、有福报,福报他会修,所以这个财愈积愈多,德愈积愈厚,怎么样积?散就是积,你不散永远就是这么多。所以实在讲,现在世间人讲财富,讲利润,他都不晓得最大的利润是散财,这个利润大,绝对不是某个生意赚的利润多少,没有散的利润大。你那个还要操心,你散的时候,心安理得,过几天它又来了,来的时候必定比你散的要多,等於好像利息也来了。所以有财富是命,是你命里有的。用财富是智慧,你用到恰当那是积功累德,福慧双修。看你会不会用,尤其是用在无上道上,这个不得了,用在弘法利生,使一切众生得到无上真正的利益。

  在我们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范仲淹,这个人了不起,印光大师对他非常佩服。因为中国历史上,圣人,孔老夫子是第一个,范仲淹是第二个,他没有称孟子是第二个,他称范仲淹是第二个圣人。我们读历史晓得,范仲淹出身非常贫苦,家境不好。少年时候非常之苦,读书在寺庙里面念书,因为在那时候没有学校,找不到书本。所以在宋朝那个时代寺庙没有变质,寺庙是教育机关,寺庙里面藏经楼就是图书馆,我们现在叫图书馆。这里面不仅仅是佛经,诸子百家统统收集,世出世间法只要能搜集得到书本统统具足,所以它是真正的图书馆。出家人都是很有学问的,世出世间法都通达,因此年轻的小孩子喜欢念书到寺庙去。寺庙有的是书本,你不懂的请出家人指导你、教导你,出家人很慈悲,在他课余的时候,他乐意来教你。所以常年住在寺庙,在寺庙做工,生活很清苦。

  传记里面记载他每天吃粥,煮一锅粥,把这一锅粥切成四块,一餐吃一块,生活那么艰苦。这个人廉洁有德行,曾经在寺院里面发现有人埋在地下的黄金,数量是相当可观。他发现了,发现一般人发现就是发财,被他发现他要拿去用也是命,发财了,那个财一发,后来大概宰相也做不了。为什么?心发掉了。他看到了不动心,还用土把它埋下来,也不告诉别人,这了不起!一直到以后他做了宰相,就像我们现在的行政院长,做到宰相。那个寺庙里头大概年久失修,想想从前范宰相在清寒时候在我们寺庙里念书,我们寺庙里也曾经照顾他不少年,现在这个寺庙失修,他的官做得这么大,钱也多了,向他化化缘修修庙。寺庙里人找到他,他很慷慨在缘簿上提笔一写黄金是几百两,那个不晓得是多少?数字很大。庙里的人看到,果然是宰相;但是写了之后又不拿钱,他就问相爷黄金在哪里?他就告诉他,在你们庙里的什么地方有一棵树,那棵树底下埋在那个下面。他说我写这个数字就跟那个一样。没有错,回去一挖,果然挖出来,不得了,真正不得了!

  他做那么大的官,他所过的生活,还跟他从前念书做秀才的生活一样,并没有把生活改进,这一点了不起。收入的钱弄到哪里去?布施给贫穷清苦的人家,他一个人收入养三百家。地方上他这个乡里清寒的子弟,看看可以造就,可以念书,他开义学,他办学校,请老师来教这些子弟,费用他一个人供给,替国家培养人才,干这个事情去了。他有五个儿子,五个儿子都了不起,其中有两个儿子做官跟他的地位都相等,一个做到宰相,一个做到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就像我们现在五院的一个行政院长,一个监察院长。范仲淹死的时候棺材买不起,一家人做这么大的官,做这么大的事业,这收入到哪里去了?全布施掉了。所以范家一直到民国初年,他们家的子弟代代都好,代代不衰,代代保持家风,印老赞叹有道理。

  我们中国自古以来,传家能够传三代就不得了。孔老夫子德行大,教化中国人,他的子孙一直到今天,孔德成,现在孔德成是考试院院长,代代不衰,都被人尊敬。第二个中国历史人物范仲淹,范家的子孙也是代代不衰,都被社会尊重。晚近有一家,曾家,曾国藩,这也是很了不起的,他的子孙曾宝荪在台湾也是受到尊重的,这个家教很严,有富贵自己不享,能够遍施,恒以布施。他们真正是把佛法应用在家庭,应用在生活,应用在事业上,才有这样伟大卓著的成就。范仲淹到了晚年的时候,把自己的家舍掉做寺院,这在历史上有记载的,他是虔诚的佛教徒。所以这一种真实的功德利益,实在说知道的人太少了,真正知道那没有不去做的!

  所以有人说知道,知道他做不到,那是假的。我是非常相信知难行易,我相信这个学说,孙中山先生所说的。过去我跟章嘉大师在一起,我就跟大师说,这个知难行易,我非常相信,做容易知太难了。如果你说我知道我做不到,你这个知不是真正的知,你知道的不透彻不是真知;真正知道,你决定容易做到,真正认识了。所以这个真知太难了。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四十九年,讲经是帮助人知道事实真相,修行很容易。所以释迦牟尼佛经上没有看到释迦牟尼佛哪一天带著大家在一起修行,没见到。你看释迦牟尼佛哪个经上说他老人家带著大家念了一天佛,有没有?找不到。哪一个经上讲释迦牟尼佛带著大众去参禅去静坐一天?这在经上也没有,没有过的!释迦牟尼佛都是讲经说法,为什么?就是知难行易,你要真正彻底明了了,修行是你自己的事情,很容易做到。理论方法境界真正明白了,怎样修你自己就晓得了,不必人家指导,自己晓得。

  所以佛陀在世的时候没有共修。共修在中国第一次发起大家在一块真正修行,在一起共修的就是庐山慧远大师。东晋时代鸠摩罗什大师的时代,在庐山开念佛堂,召集志同道合的一百二十三个人,在一块念佛共修,这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那时候在一起共修是少之又少!中国正式提倡共修是道一禅师、百丈,马祖百丈,马祖就是道一和尚,他俗家姓马,是禅宗第八代祖师,也就是六祖惠能的徒孙,他是怀让的徒弟,怀让的弟子,怀让是六祖的学生,《坛经》上有怀让。所以他是第八代,百丈禅师也是第八代,他们是师兄弟。这两个人合起来,志同道合建丛林订清规,提倡共修,所以中国丛林制度是他们二个人发起、创办的,这对於佛教修学有非常非常大的贡献,提倡共修。所以在这以前共修很少,都是些私人志同道合这样聚集的,没有成为制度。中国有丛林之后,这才真正有共修的制度。下面讲果报。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