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无量寿经大意[1992年](第三集)(2)

於无量劫。积植德行。】 这一句是总说。要发长远心修积功德,这样对自己决定有利益,你的前途是无限的光明。真正修行最重要的纲领,都在此地。第一是: 不起贪瞋痴欲诸想。】 内要断烦恼,要把这些根本烦恼离开,要

  於无量劫。积植德行。】

  这一句是总说。要发长远心修积功德,这样对自己决定有利益,你的前途是无限的光明。真正修行最重要的纲领,都在此地。第一是:

  不起贪瞋痴欲诸想。】

  内要断烦恼,要把这些根本烦恼离开,要把它舍掉。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贪,於一切违背自己心意的人与事不瞋恚,於一切人事里面,我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愚痴,这个重要!底下讲的『欲』,欲是欲望,这些东西统统没有,要把贪瞋痴欲舍掉,这叫真正修行。这是从根本修,这是根本把这个舍掉!

  不著色声香味触法。】

  这是外面境界。六根所对六种外境,内不起心,外不著相,这个就是不著相。里面贪瞋痴是里面,内心里头内不起心,也就是不动心,外面不著相。我们如果能够明白这个道理,从这个地方起修,那真是快,快极了。真正找到了修行的根本,这一生修学决定会成就。

  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

  这对於一切境界,内不动心,外不著相,我们怎么个修法?这里一句话教给我们,教我们念佛。『乐』是爱好,他世出世间法都不执著了,唯一的爱好就是忆念诸佛。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上给我们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一定见佛,尤其本宗本经里面,教给我们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这决定不错!我们在这个世间唯一的一个念头就是念佛,这叫专志。但乐忆念,实在讲这一句是净业的纲领,前面说过「去来现在,佛佛相念」,佛都念佛,这是我们要学的。『所修善根』,这个善根在此地真的跟我们讲得非常清楚。善根,第一个是不动心,一切境界里不动心,第二个是不著相,第三个是念佛。这是真正善根,真实的善根。

  行寂静行。】

  『行』是行持,也可以说我们的行为。在生活行为里面保持著『寂静』,寂静就是定,寂静就是清净心。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心就清净了,心里面有一物就不清净。所以「行寂静行」,就是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心清净。所以说内不动心,外不著相,在哪里修?在生活里面修,在处事待人接物里面修,不是说躲在家盘腿面壁,不是这个修法,是在生活当中。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大菩萨,他们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可见得佛法没有离开世间法,就是在世间法里面一样穿衣吃饭,一样做种种世间工作,他心清净,他内不动心,外不著相,他与佛相应。这个佛也就是说的真如本性,也就是前面讲的真实慧里头的真如实相,他与这个相应,与真如实相相应,那是真正的忆念诸佛。所以他的行是寂静行。

  远离虚妄。】

  《金刚经》上给我们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他不著,不著就是『远离』,不动心,他不执著。

  依真谛门。植众德本。】

  『真谛』是离一切相。下面『植众德本』是即一切法。他不是消极,他积植德本。积植德本我们简单的说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他不是不做他做,於一切众生有利益的事情,大利益、小利益、现前利益、后来利益的事,没有一样他不做,做得很起劲;虽然做,他心地清净,他没有染著,他没有起心动念,他没有执著,但是他做。所以叫做作而无作,无作而作。

  做,他真做,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示现的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没有一天休息,哪个地方请他,他都去。听众多少没有拘束,听众多他也讲,听众少他也讲。我们在佛经典里面,看到佛在那个时候,虽然有神足他不用,不用神通,示现跟我们凡人一样。每天从住的地方,在那个时候一般出家修行人都住在都市外面,环境比较清静一点,都住在城外,市区以外,每一天要到城里面来乞食。佛陀在世,日中一食,他每天托钵也是步行,他也不骑马,步行到市区里面来托钵,来乞食,为一切众生说法,天天在做工作,这是植众德本!佛对一切人非常的谦虚,遇见年老的人佛会扶他。经里面看到的年岁大的人缝衣服穿针,佛一看到他穿不进去,佛替他穿针。由此可知,他只要随时随地看到众生有困难,他马上就帮助,一点架子都没有,平易近人,这是他给我们做一个模范,做样子给我们看。

  不计众苦。】

  与大众生活在一起,众生有苦难,佛不会在那里享受,佛不可能的。因为佛那个时代,出家人什么都没有,出家人的财产三衣一钵,钵是吃饭的钵碗,三件衣,他财产就这么多。出家人是不是有时候选择某一个富庶地区到那里去住?为什么?因为去托钵吃也会吃好一点。如果那个地方闹饥荒贫穷当然讲很苦,一般老百性都吃不饱了,到那里托钵也很难得一餐温饱。但佛不计较这些,哪里有缘哪里去,从来没有选择过。所以不怕苦不怕难,『不计众苦』。

  少欲知足。】

  在这个世间,他的欲望可以说降到了最低的程度。我每天吃饱、穿暖了,有个地方可以遮避风雨就够、就满足了,这种条件很容易达到,知足常乐。欲望要是多,那就苦了。所以佛在《戒经》上给我们讲「欲为苦本」,苦从哪里来的?欲望来的。欲望愈大、欲望愈多,那你生活就愈苦。所以我们欲望愈少,生活愈简单就愈快乐。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生活没有压力,这是佛教给我们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